1、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108 页内容。教学目标:1 、使学生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2、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题卡纸。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参加了兴趣小组吗?参加了那些兴趣小组呢?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入“数学广角” ,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数学广角)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体验。1 、课件出示例 1 ( 1 )师:这是三( 1 )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观察这个表格,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收集信息。( 2 )学生同位之间交流。( 3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2、提出问题。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表上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生 1 :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多少人?生 2 :数学小组人数比语文小组人数多多少人?生 3 :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有没有17 人呢?生 4 :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3、解决问题。( 1 )先解决生 1 、生 2 提的问题
3、。( 2 )解决生 4 提的问题。有学生说是8+9=17 (人) ,也有同学说三人重复了,应是14 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主动收集到一些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时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4、激发欲望,提出要求。是: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这两组一共有多少人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在合适的地方。是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哪些同学,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哪些同学, 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看谁的设计既清楚又简洁,又有创意。5、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图表。6、汇报交流
4、,优化方法。( 1 )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优化方法。( 2 )对比作品,优化方法。师:观察这几种设计,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7、老师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们帮老师评一评好吗?( 1 )课件出示两个空白集合圈。( 2 )让学生帮老师填写名单。 (课件演示)( 3 )学生对老师的设计提意见。( 4 )根据学生的建议修改集合图,课件演示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 (课件演示)将图的三个部分人名分别闪动,学生说说每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图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理解,而且体现了做数学的观念。分步出示集合图,有助于学生对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和
5、解题方法的理解,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9、数形结合,列式计算。(1)组织学生列式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2)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教师板书算式)(3)说说算式的意义。(4)解决生3提的问题?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拘泥教科书中的一种方法,有利于 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 数学的表达能力。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课件出示1 .妈妈买的有:白菜、茄子、黄瓜、梨、西红柿、葡萄、西瓜。爸爸买的有:西红柿、黄瓜、豆角、辣椒、苹果、香蕉。请你将爸爸、妈妈买的东西填到图中。爸爸和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种?(1)学生独立填图,后汇报。(2)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6、2、练习二十四第2题。(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看你能发现什么?2)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 、 三年一班第一小组一共有 5 个同学, 其中 3 个人是值日生, 4 个人是值勤生。 3+4=7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 、配乐欣赏天柱山和安庆长江大桥的图片。 (课件演示)( 1 )师提问并统计:去过天柱山有多少人?去过安庆长江大桥的有多少人?既去过天柱山又去过长江大桥的有多少人?去过两个地方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交流收
7、获。板书设计:数学广角8+9-3=14 (人)5+3+6=14 (人)5+9=14 (人)8+6=14 (人)11+3=14 (人)教学反思: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让学生体会到了 “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 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当学生解决两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
8、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
9、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 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本节课学生共用了 5种方法来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
10、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科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2、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找了少数的同学说了一下,就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到了后面的列
11、算式解答时,学生根据直观图写出了不同的算式,说算式的意义时有同学不会说了。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直观图左侧和右侧的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印象深刻了,全体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3、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够。本课的几个练习联系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练习题第 3 题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第 4 题欣赏图片, 学生兴趣很浓。教师问学生,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这题应改为知道去过安庆长江大桥的人数和去过天柱山的人数,还告诉学生全班的人数,问既去过天柱山又去过安庆长江大桥的人是多少?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 满足了思维敏捷的学生的需要,其他的学生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受。案例与反思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开发区菱北中心小学:朱翠霞二。六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