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历史 2019 高考一轮选习练题(5)李仕才一、选择题1、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 C 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
2、理念,故 B 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2、 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 (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疏入,即改批如制。”下列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答案】D【解析】2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
3、加强明朝内阁制3、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 10 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
4、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 A 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 D 项错误。4朱元璋即位之初, “严私铸之禁” ,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 。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 160 文)偿之。 ”这一变化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答案】D35、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
5、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苏格拉底 B. 老子 普罗泰格拉C. 孟子 柏拉图 D. 庄子 亚里士多德【答案】A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百家争鸣中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来看,均是从如何维护统治的角度各自提出政治主张,因此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A、C、D 项。7、 (
6、山东省菏泽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28 年 2 月,在中央复广东省委信中指出:中国革命事实上形成了“农民割据”的特殊方式,但这种割据的发展“必须取得”各区域内的较大城市,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出来。这实质上表明A. 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地区B. 广东率先实践“工农武装割据”C. 民主革命获得实质进展D. “城市中心道路”占据主导地位【答案】D48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家” 。李泽厚此观点在中
7、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A.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C.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答案】C【解析】材料“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是指启蒙与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起初这两个主题是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的,但一段时间后,民族危亡局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斗争,改变了启蒙与救亡的平行局面,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新文化运动最终让位于五四爱国救亡运动。故 C 项符合李泽厚的观点。国民革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与题意“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不符,故 AB
8、D 排除。9、 (福建省福清市私立三华学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历史试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 ,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C.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段的运用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答案】D10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1922 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
9、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5A. 是社会生活节奏曰益加快的客观要求B. 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C. 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D. 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结合“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式公共交通,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客观要求, A 正确;材料主要是为上海公共汽车公司打广告,无法体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排除 B;材料只是这家公司的广告,无法体现大众传媒的变迁,排除 C;D 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主
10、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根据关键信息“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结合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分析。11、孙中山在 1906 年 12 月说:“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 ”这是在解释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主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应该积极解决,故提出民生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故 C 正确;民族主义指
11、推翻满清贵族统治,与材料无关,故 A 错误;民权主义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障民权,与材料无关,故 B 错误;三民主义没有“民主主义”的说法,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主张社会革命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6A. 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B. 20 世纪 20 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C.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D.
12、 “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答案】D二、非选择题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
13、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7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4 分)(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 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4 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
14、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 分)【答案】 (1)郡国并行制度(2 分) ;失礼仪,乱制度(2 分)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2 分)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4 分) 。(3)儒学成为正统(2 分)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2 分) ;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2 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可知刘贺从君主废为候,主要是由于汉朝初年虽说逐渐解决王国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王国称谓还在,即可回答第一小问;对于刘贺帝位被废主要是由于题干中
15、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话语可以得出。(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可知霍光专权;再据“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知是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对8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有必要的史学理论知识即可得出: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名师点睛】本题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传统文化的热点。第(1) (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本考点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