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课题力的合成授课人张尚锦授课班级高一(8)班教学设计所用教材教材名称:物理必修1,第3章4节61-64页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设计思路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 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 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 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 输式教学;教师f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 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侧向,学生被动 地接受
2、,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 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 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 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 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的概念认识,但对矢量运算 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只有位移那儿好像有点儿模糊的印象。他们更习惯于没肩方向 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
3、的学 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f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 次质的飞跃。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 法则”提供保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 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合成力的基本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 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意识到其合力随夹角是变化的。2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目
4、标(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4)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科学思想。教学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实验的设计;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教学用具板1块;白纸1张;图钉5
5、枚;橡皮条1根;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弹簧秤2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等效概念曹冲称象是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ppt展示图片回忆故事情节,细心体会曹冲是怎样“称出”大2、ppt展示情境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两位小孩对水桶施加的两力桶”。个力与一位大人对水桶施曹冲称象是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图片回忆故事情节,细心体会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思考后,请自由发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说出你的看法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ppt展示生活中合
6、力与分力作用效果相同的实例。学生思考回答:等效思想。学生:效果相利用学生熟知的故事引入等效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同,可以相互替换。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的理解。生活实例引入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加速学生的直观体会,渗透思维可视化的思想。【新课教学】一.概念学习合力与分力:一个力产生的效 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 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 的几个力叫做分力。对上述情景进行总 结分析,得出合力与分力 的概念。讲述力的合成的 概念。学生根据讲 解,对上述概念进 行记忆,并做好笔 记。利用生活情景创建相关概念,思维可视化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
7、效率。力叫做力的合成。.实验探究1、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观察以下两幅图片,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求出合力。总结“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请独立思 考后,同桌交流,自主发回忆初中的学 习内容,独立思考 后,同桌交流,自主 发言。总结“同一直 线上二力合成”的方 法。回忆旧 知,铺垫新内容 的学习,利用图 像形象化抽象 知识。2.两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阅读导学案,根据实验步骤完成该实验。若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呢?学生陷入思考。制造问题,带动学生的思1、探究与思考: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思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实考。精品资料考以下问题。(1)弹簧秤拉力的效果是什 么?(
8、2) 一根弹簧秤和两根弹簧 秤如何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2、找规律:实验探究合力与 分力的关系。(1)把拉力的方向沿着拉线 方向描在白纸上。(2)两个力的大小由弹簧测 力计读出,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 出这两个力。(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 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 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 得到启示。(4)得出结论后,改变和 大小和方向,重做上述实验,看看 结论是否相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两个问题:(1)弹簧秤拉力的效果是什么?(2) 一根弹簧秤和两根弹簧秤如何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验,在设计过程中思考:(1)弹簧秤拉力的效果是什么?(2) 一根弹簧秤
9、和两根弹簧秤如何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教师的指 导,阅读导学案,根 据实验步骤,寻找合 力与分力之间的关 系。自主设计, 体现实验的探 究性,教师指 导,有效突破难 点。指导学生按照下面 的实验步骤,寻找合力与 分力之间的关系。(1)把拉力的方向 沿着拉线方向描在白纸 上。(2)两个力的大小 由弹簧测力计读出,用力 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这3、实验结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 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 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 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 平行四边形定则.4、阅读课本“共点力”部 分,结合以下图片理解共点力的含 义,并体会平行四
10、边形定则的适用 条件。两个力。(3)怎样表述合力 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 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 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 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 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 示。(4)得出结论后, 改变和大小和方向,重 做上述实验,看看结论是 否相同。根据学生实验,寻找规律后得出实验结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 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 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 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平 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实验步骤,作图得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总结分析和记忆合力与分力之间满足的规律。阅读课本,了解共点力及平行四边形定则满足的条件,
11、并将其记录在学案上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共点力的概念及 平四边形定则满足的条 件。三、规律应用利用所学规律一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实际问题。(1)力Fi =45N ,方向水平向右。力F2 =60N ,方向竖直向上,通过作图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F的大小和方向。(2)如何求两个以上的力的合力?(3)导学案p84【练习1】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观察两个力的Fi、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i、F2的夹角而变化,并总结出变 化规律。指导学生利用回图 示的方法,求两个分力的 合力。对学生进行提示。对学生进行指导,利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 仪器完成探究和思考。利用图示的方 法作图,求出题
12、目中 两分力的合力。思考回答问题: 多个力的合成两 两逐步合成。学生对问题进 行探究和思考,得出 结论:两分力之间的 夹角越大,合力越 小;合力可能大于、 等于或小于分力。应用规律, 加深对规律的 理解和应用。教师提示, 冲淡困难,同时 锻炼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四、课堂小结利用思维导图小结本节课所学内 容。引导学生回忆今天 的学习内容,并利用思维 导图对本节内容进行小 结。如板书设计图。回忆本节所学内容,回到教师问 题,根据教师总结,和教师一起完成思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回 忆旧知识,理解 教学重难点。维导图的绘制。五、作业布置课本第64页:问题与练习1、2、4题布置作业记录作业,准备下课。课
13、后巩固 所学知识,达到 温故知新。f力与分力概念学习-力的日成关点力探究与思哥板书力的合成实验探究-寻找规律力他介成不一-m型敏自相理减室验结论-力的含鸣一.柠国迫一则1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瓢棒施用 -二求两个以上的力的合力的方法3合力可能大干、舞干成小于分力力的合成选自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生的过程体验,课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 充分体现新 课改教学大纲的探究思想。下面就本节课的前后作一个反思总结。经过教学,对教学有了更多反思,也为教学的再设计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教学再设计:1、学生仪器改进,教师引导充分,
14、实验要求具体到位,让学生实验过程更明确,操作更有指向性。实验更容易成功,实验结论的得出显得更加合理。教学反思2、增加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操作更有指向性,同时反思自己的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反思提高实验技能,同时让没有完成的实验的同学也有实验的探究体 验过程。3、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计,学生体验以后进行体验总结和发言,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认识,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总体来说,本节课目标基本实现,重点和难点突破上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瑕疵, 经过改进,本节课可以更加成功,值得本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和提高。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