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整理孙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 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 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他 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 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 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 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 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 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 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 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 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
2、世武功, 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 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吕蒙鲁肃:吕子明(吕蒙字子明),吾不知卿才 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一一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鲁肃:吾谓大弟(吕蒙)但有武略耳,至 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一一三国志吴 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 江表传孙权: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 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岂:难道。课题 孙权劝学预计课时二课时课型新授执笔审核时间:2012年 月 日星期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3、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积累义言字词。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揣摩任务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重点:1.熟读成诵,揣摩人物形象。2.理解故事内涵,汲取石益四小。难点:理解故事内涵,汲取启益启小。学情 预设学情分析思维有待激活学法设计体验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练习法指点迷津利用想像的形式去研读课文课时设计A课时(总第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设计教学设计语文早班车一、课前引导 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理论)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 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
4、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二、课堂对话 合作探究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板块一:首先要 读准,即要读得正确。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指名读课文。板块二,读通,即要读得明白。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
5、钟。解决不了的请你写在黑板上去屏显检测课文注释补充。谓曰:对说。悦书传,轻财 尚义,所行可迹,并作 国士,不亦休乎!一一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孙权:子明(吕蒙字)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血已;及身长大,学问升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 周瑜字),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字)。一一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谪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一一三国志吴书九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永康)人。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 大。他
6、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 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 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 乡人敬慕。当时,舒人周瑜为居巢(今巢湖)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 3000 斛粮食慷慨 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 二年(197年),鲁肃率领部属百余人随周瑜到江 南投奔孙权。孙权甚喜,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 曹操率20万 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 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鲁肃私下劝孙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
7、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 没 有安身之地了。”孙权醒悟,决心抗曹。接着鲁肃与周瑜又建议孙权联合刘备, 共抗曹操。结果,孙、 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资料链接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 并整理记录在下面。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记录在 下面(可从该书的作者、写书目的、价值、内容或世人 对该书的评价来整理归纳)。资治通鉴:受匝3、司马光:4、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试着 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出自 资治通鉴 的成语。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组长签字:(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
8、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提示: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 有责怪的语气。)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 由。要重读强调。)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遂:于是。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归纳: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
9、概括被劝说者一一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一一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的阿蒙又怎样?板块三,读好,即要读出情味。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 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 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小组展示(1)看这句话:(初,权 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 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 朗读。)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
10、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 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 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 辞(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 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 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 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 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 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
11、”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 吕蒙“乃始就学”。板书:又劝 就学(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 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 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 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 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板书:论议一一结友四理解主旨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看课文
12、注释。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 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 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 什么启发?(屏显)的语气)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自检:A,好B,还需练习】(二)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三)走进课文1、本文选自,它是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的史事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
13、县人,北宋家、家。3、四书五经是指:4、解释加点的词(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自以为大有所益()(7)及鲁肃过河阳()()(8)蒙乃始就学()(9)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5、翻译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言多务,孰若孤?(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四)理解课文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吕蒙推辞的理由是,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咤豕O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五延伸拓展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
14、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名言: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一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一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一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一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一一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一李苦禅六作业 我们平日老师也让我们多读书, 可我们总是以作业繁多为借口推辞,假如你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三、课后精练 拓展提高镭毋断机孟母女4仇亿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
15、曰:“学何所至矣?对日:“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解释卜列词语。及:就学:惧:自若: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1)母愤因以刀断机。译文:%忑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 勺重要性。本文是通过(描写)果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明了白来刻画人物的3、通过学习1 示?(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3)学何所至矣?译文: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白话孟母姓仇(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 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 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 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亚圣。(五)教学反思 教学相长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