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 学 语 文 教 案课题16. 黄河象课 型阅读授课时间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能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学目标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思品 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教学重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查阅资料课外资料有关化石的资料。教、学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文字教学课时数2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炙烤板高大干渴斜插沙土书完整陷进设
2、计化石脚踩石头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课假想的根据,激发了想象力,产生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了保护后小国家文物的意识。结第 1 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 30 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教学要求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教 学 过 程 设 计(含时间分配)一、揭示课题2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 16 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01. 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2.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
3、)字音易错的: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蒿 (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趾”和“指”。 “鸵”和“驼”。3检查读书情况。(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0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第一部分( 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第二部分( 2-8 ):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
4、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 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3. 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4. 学生尝试自列提纲。5. 互相修改。6. 集体交流。第一部分:陈列化石第二部分:假想来历第三部分:地壳变化第四部分:发掘化石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四、学习第一段。181. 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想看看吗?2. 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
5、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3.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a这具大象骨架高 4 米,长 8 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 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 接着是头骨和下颌, 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 100 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4. 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
6、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A这具大象骨架高4 米,长 8 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 在 100 多块脚趾骨中,( 连) 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5.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 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6. (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7. 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 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
7、) 30 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 10 分钟教学要求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教 学 过 程 设 计(含时间分配)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2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81. 生回答怎样发掘的。2. 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3. 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4. 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 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8、5.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三、学习第 2 7 自然段 20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 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A. 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9、)B. 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5. 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 干渴喝水失足落水)6. 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 “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重点点拨:( 1) 热: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 渴: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 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淤泥陷 ( 重心前倾,
10、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四、引导推想、创新:7科学家门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1. 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3. 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六、总结: 3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