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说课稿课件课件可以提供多种模式和习惯的选择,让每门课给每个学习者带来最贴心的学习感受。 下面为大家带来荷塘月色说课稿课件,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荷塘月色说课稿课件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是个例子。”而荷塘月色 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
2、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过程与方法: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 46 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 “颇不宁静”的心情 ;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另外教材中引用的 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自行解决。关于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激趣感知品读赏析- 讨
3、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以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以上是我对教材定位的认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设定。下面来谈谈教学过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
4、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 ) 这是感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春 ) 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 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大自然、 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导语过后,继而介绍作者朱自清,让学生明白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写作风格、作品集,并穿插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
5、意力,增强课堂的知识性、生动性。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荷塘月色 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 , 揭开荷塘,是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 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 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两个课时来讲析。第一课时,我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 46 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结构的回环美,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经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 再来齐
6、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6 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 ; 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 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 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荷
7、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 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 46 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讨论一:回想 46 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 ?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 理解作者情感。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 “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 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三合一请学生朗诵。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 4 段 。最后是作业的布置。内容是: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如果说练习、作业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