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掌里的清凉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
2、,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 ”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
3、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 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
4、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段奇清/文,选自 铜陵日报,有删改)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2 分)题目新颍有美感。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暧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手掌上传递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 以“淸凉”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共 2 分。扣住“新颖”“或“线索”得 1 分。扣住与中心的关系得
5、1 分要結合内容作答)2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2 分)天气酷热 哥哥行动 哥握弟手渴望(期盼)感受清凉传递(給弟) 清凉(1 分 清凉(1 分)3按要求品析语言。(4 分)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 分)运用比喻(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哥帮弟弟 解凉做铺垫(共 2 分。指出“比喻”或 “拟人”得 1 分,指出其表达效果或作用得 1 分)他“ 吭哧吭哧 ”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品味加点词语)(2 分)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
6、砖时发出的粕笨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的费力。(共 2 分指出拟声词得 1 分,指出其表达效果得 1 分)4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2 分)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3 分)因为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体贴父母),遇到困难肯动脑(聪明),而且肯吃苦,有毅力。他具备了如此多的优秀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來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3 分,扣住“有爱心 ”“僅事”“肯动脑”“肯吃苦”“有毅力”中的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