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大科技工程中多学科团队的协同知识创造研究,王 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二O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目 录,课题研究逻辑背后的故事研究框架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理论建构案例验证未来展望,主持的基金资助课题: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重大科技工程中多学科团队协同知识创造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重大科技工程中代际知识传承的导师制研究;,逻辑背后的故事,在我国,“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协同知识创造成果往往以多学科任务团队的形式组织,多是“老带新 传帮带”团队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如何平衡的? 不同学科的范式之间是如何协同的? 协同创新是如何
2、发生的?,图1. 钱学森系统科学研讨团队的多学科构成,图2. 航天某卫星测控团队的多学科构成,国内学术界对多学科科研团队的研究并不多,对多学科科研团队知识创造过程的探讨更少(柳洲等,2007; 王端旭等,2009)。国外学者对多学科团队表现出长期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国际顶尖级管理学期刊上发表(Jarvenpaa. S.L. Craig L.P. & Michael D. E., 2004)。,研究背景,然而,与之相关的三个学派,无论是以野中郁次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创造为代表的知识管理学派、多学科团队学派还是团队创造力学派都没有就一个关键问题得出有公信力的解释( Jeffrey P., 20
3、03; Elizabeth Mannix etc., 2005)。对于多学科团队而言,知识创造的优势在于由多样化的观点提供了创新的基础,与此同时,与单学科团队相比,多学科团队也因为多样性而陷入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持异议,无法达成共识的困境。,美日欧高技术企业和组织遭遇代际知识传承困境美国航空航天局文件表明,遭遇代际知识传承战略困境,可能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中国航天界文件表明,代际知识传承曾遭遇困境,但目前已经顺利实现交接班。,分享设想是团队创造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这一学派还指出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观点不一致、持异议的现象。一方面,持异议能够使个体从从众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能够激发思考、获得更多的
4、信息、提供更多的选择,进而更有效地决策,从而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持异议也会在成员之间产生冲突,无法达成共识,甚至使团队失效。,团队创造力学派,文献综述,知识创造学派:隐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概念只能解释来自不同学科的成员需要分享设想、畅所欲言地表达才能实现创新,却无法解释在出现质疑和持异议的情境下,团队成员如何互动才能实现知识创造,没有涉及团队成员之间协同的问题。,图3.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多样性团队通常分为决策型和知识创造型。对于后者,Jeffrey P. (2003)指出,尽管理论和实践界致力于多学科团队的高质量协同,但是对于多学科科研团队的结构和管理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成果。C
5、arlie P. R.(2004) 指出,从团队内特定领域知识(domain-specific knowledge)到达成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需要经过转移、翻译和转换三个过程,并借助于领域知识之间的共同基础。然而,对于这三个过程之间所借助的领域知识之间的共同基础的问题,该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多样性团队学派,信息科学和技术年度评论第三卷知识管理一章中,Martin Bill(2008)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四种路径进行了总结: 知识的实证主义路径 第二种是知识的行为主义路径 第三种是知识社会学路径 第四种是知识经济学路径,理论建构,图4. 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之间的关系
6、解构,主题知识 命题为真 逻辑论证 主体真诚,非主题知识 视界知识 语境知识 背景知识,知识,主题知识是指与实现社会系统所规定的任务或者目的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非主题知识是指与实现社会系统所规定的任务或者目的并非直接相关,而与生活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知识是主体间性的,是个体之间通过交互表达和解释,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普遍共识。,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知识社会学思想,非主题知识能让主题知识的“有效性变得“令人信服”为主题知识的逻辑表达提供了基础。,图5. 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的协同演化,还是这样的?,主题知识,非主题知识,非主题知识,主题知识,主题知识,非主题知识,主题知识,非主题知识,案例实
7、证:中国航天,知识高度密集代际关系复杂传承中有创造跨学科任务攻关,表1 中国航天某卫星测控团队多学科创新团队编码范例,图5. 钱学森系统科学研讨团队知识创造过程,图3. 协同知识创造过程模型,还是这样?,图5. 钱学森系统科学研讨团队知识创造过程,图6. 协同知识创造的涌现,目 录,课题研究逻辑背后的故事研究框架未来展望,未来展望,初步结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多学科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从团队层面探讨了协同知识创造问题;首次将哲学家哈贝马斯的非主题知识概念引入到管理学研究中来,建构了协同知识创造过程模型,深化并丰富了隐性知识;以中国航天领域的两个多学科科研团队为例,本文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深入拓展主题上深入研究知识沟通、团队导师制和制度安排方法上将通过更多的案例实证和统计实证验证;,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