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教案格式范文三篇教案是教 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 动,以课时或课题为单 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进行的具体 设计和安排的一种 实用性教学文 书。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语文教案格式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2.按照游 览顺序,分析 课文内容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方法:导读 -点拨-背诵 -拓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 议两课时学完,我 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 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 识的特点
2、,特 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 务。教学进程 :一、导课:以“黔 技 ”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 驴 入写景散文小石潭 记 的学 习 。( 课 件展示: “ 不 怒,蹄之 ”的画面 )二、预习 情况检测 :1.解 释(课 件展示 )潭中 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水尤清洌以其境 过 清2.理解 (课 件展示 )全石以为 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三、朗 读课 文,初步感知 课 文内容: (课 件展示:朗 读录 音 )四、分析 文内容: (朗 思考 分析 点 相 合 )(课 件展示:思考:1、作者是怎 样发现 小石潭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 的 ?2.游 和潭水有什么特点?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五、分析写景 序:
3、 (课 件展示 )小 :景色特点:石奇 美水清 鱼乐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写景 序:按照游览 的 序,即:游踪发现 近 望 感受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思考: ( 课 件展示 )1、国 在人 间词话 中写到 “一切情 皆情 语 。”那么你能 出作者 观鱼时 是怎 样的心情 ?2、 浏览 重叠最后又是怎 样 的心情 ?3、他 什么会有 这样 的心境 ?小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 ,心中 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 了 脱 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 时心 之, 观鱼时觉 得 似与游者相 的愉悦心情 ;但 种 欢 快 竟是 暂时 的,一 经 凄清 环 境的触 发 ,便
4、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七、学生自 读 、 , 一步体会 课 文内容及作者情感。八、 检查 学 效果: (课 件展示 )背 向 从小丘 - 隔-闻 -如 佩 环 -心 -伐 下 -水尤清洌 -全石以 为 底-坻 -屿- 青 翠蔓 潭中 鱼-皆若- 日光 -影 -佁 然-俶 尔 -似与 潭西南 - 斗折 -其岸 势 坐潭上 -四面 - 寂寥 - 凄神 -悄 怆-以其境 -不可 同游者 九、小结 全文:本文生 动 地描写了小石潭 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 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言简练 生 ,景物刻画 细腻 、逼真,充 了诗 情画意,表
5、现 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十、知 识 迁移 (课 件展示:景物 片 )要求学生先 认 真 察,再 尝试 用 言描绘 ,注意学 作者的写法。十一、板 书设计小石潭 柳宗元景美情凄情景交融一、 文悟读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 反常理,受主 意识 支配而硬 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 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 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 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 说 :“事莫妙于适可而止, 过则 生灾。 ” 寓言 包含着对 原始图腾 崇拜的批判。楚人以 龙为图腾 ,某舍人潜意 识 受 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 战 国已 入理性 醒 期,人 们认为 把蛇画成 的 子是违 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
6、 这则 寓言批判了原始思 方式,是人 理性觉 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 买椟还 珠即似双刃 剑,具有双重 刺作用。从 卖 方 , 了 出宝珠,把珠盒 “包装 ”得富 丽华 美, 果将买 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 , 就说 明做事 注意目的,不可主次 倒。从 方说 ,有眼无珠,被 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 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 质 。否 ,就会成 为 人 的笑柄。 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 刺了没有真才 实 学而最 风 的温床。从 滑王 一角度 行横向思 :他改革用人制度, “好一一听之 ”, 说 明要打破 传终 原形毕 露的人
7、,也提出了 “考察人才,任用人才 ”的大 问题 。春秋 战 国 期,群雄蜂起, “ 以教化 ” 成 气,人才争 夺 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 “好音 ”的 面,可以 窥见 当 的政治体制: 宜王好大喜功, 讲 求排 ,南郭 处 士得以尸位素餐,而 齐 湣王锐 意改革,事必躬 亲 ,南郭处 士无法蒙混过 关。结 合 非子的好 “帝王之 术 ”可知: 对 人才必 须 全面考察,逐一考核, 择优录 用, 防假冒。塞翁失 体现 了淮南子 人 “人 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 “ 本而知末, 观 指而睹 ”的善 者形象。 位失 马 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 ” ,不以众人之 “ ” 喜,在
8、复 杂 的现实 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 “ 福同 ,利害相 ”,也看到了 “ 福相转 而相生 ”,充分地体 现 了道家 “淡泊无 为 ,蹈虚守静 ”的心 态 。 种 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 “ 而相生 ”的 点是符合 辩证 法的。但 这 种随缘 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 态 度及相对 主 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 观标 准,是不 科学的。同 时 ,文末以 “丁壮者 死者十九 ”来反 衬 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 也 低。二、亮点探究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 蛇添上足 ?这则寓盲 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 探究: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 聪 明,做多余的事。寓
9、言告 我 ,脱离 实际 ,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 规 律,坚持 事求是原 ,同 时 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 2.蛇果然无足 吗?探究学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 的。据 1982 年 9 月 15 日北京晚 报 道,泰国博他 府高 颂县玛吕 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3. 买椟还 珠 讽 刺的 对 象究竟是 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 寓意是 针对 具体事件而 发 的,它是 “个 的”;深 寓意反映了某一 史 期特有的精神 现 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 共同的思 维积 淀,它是“一般的 ”。关于 买椟还 珠的 刺 象, 历 来 仁 见 智。从
10、文中主要描写 象和 尾来看, 刺 象 是楚人,楚人本想以 华丽 的匣子来 显 示宝珠的 贵 重,却因喧 宾夺 主而事与愿 。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 键语 句 “ 人 买 其 而 还 其珠 ”(即事情的 结 局 )来看, 刺的对 象 可以是郑 人, 人 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 衬 ,他只看外表,忽 视实 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 选择实际 上是对 楚人 “包装 ”行 的嘲弄。理解了 这 点,我 便可开掘思 维 ,洞悉寓言的哲学意 蕴 。4.联 系生活 实际 , 买椟还 珠 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 系 实际,使 见解更有 针对 性和批判性。就楚
11、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 ”。生活中, “酒香还 怕巷子深 ”,“好花 靠 叶扶 ”,适当 “包装 ”是一种精明巧妙的 经营 策略。也可以批 评 其喧宾夺 主,蒙 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 质 量上出力气,却 衷大做广告 ;某些政府不在增 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 “形象工程 ”自然 “金玉其外, 败 絮其中 ”。.就 郑 人而言,可以批 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 单 位只注重 对 象 “豪 ”的档案,消 者只痴迷商品 “ ”的盒子 都是 拣 了芝麻 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 思 ,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 说 明一个事物的价 值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 们对 它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人
12、们 不妨追求商品的 艺术 价 , 足于 商品的 美享受。5.从 滥 竽充数 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探究学习 : 散思维 是 新思维 的重要形式, 竽充数 则给 我 提供了多角度思 维 的 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 动 ,我 可相机 行思维发 散。从南郭 士这 一角度进 行 向思 :他不学无 ,不懂装懂, 终 于原形 毕 露;进 行反向思 维 :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 ; 可运用否定之否定 规 律再次 进 行逆向思 :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 齐 宣王 一角度 进 行横向思 维 :他好排 场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 实 行“大锅饭 ” 制度, 这 是滋生各种不
13、正之 的制度, 让 真正的人才脱 而出。从南郭 处 士周 的 工这一角度 进 行 向思 : 乐 工与南郭 处 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 * , 明了不正当的人 关系的危害性。6.联 系 , 谈谈 你 塞翁失 的 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 马 好地说 明了要用 发 展的、 变 化的、一分 二的眼光看 问题 的辩证观 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 福可以互相 转 化,要学会在 中看到福,从 中求得 转 移, 各种生活 现 象,宜 积 极 乐观 ,忌消极悲 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 ,加以戒 ,做到心存 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
14、不都是可以 预测的,因此, 应力求考 虑周全, 处事谨慎,多一些准 备,少一点幻想, 这样一旦面 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 处变不惊。三、选题设计1.蛇 龙 及图腾崇拜。研究方法:(1) 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 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 类、特点、作用等。(2) 阅读书 籍法。到 图书馆查阅 有关蛇、 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 书籍。(3) 类比联想法。由蛇 类比似蛇的 龙,联想到古代的 图腾崇拜现象。参读书目: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 年出版 ;信仰的坐 标,海南出版社,1993 年出版 ;图腾文化, 蓝天出版社, 1998 年出版。2.竽 古代 乐器及古典音 乐欣赏 。研
15、究方法:(1) 参观调查 法。到博物 馆参观、了解竽、笙、琴、 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2) 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 乐器、古典名曲的知 识。(3) 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参读书目: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 艺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 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出版。3.我国古代音 乐的历史、质及作用。研究方法:(1) 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 变等。(2) 问题讨论 法。分 组讨论,明确 “乐 ”与“礼”的关系,理解 “乐以教化 ”的
16、作用。(3) 论文撰写法。 结合实例,就音 乐的运用与 鉴赏撰写小 论文。参读书目:龙文化,青 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 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1997 年出版。4.我国古代成 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1) 相关链接法。围绕 “马 ”进 行相关 链接,如九方皋相 马、千金市 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2) 意义探究法。分析探 讨,洞悉 这些成 语、典故、寓言的意 义。(3) 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 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参读书目:百子全 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出版 ;诗词典
17、故词典, 书海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战国策 ;淮南子 ;郁离子 ; 列子 ;新语;艺林伐山。四、备教卡片卡片 画蛇添足 选自 战国策 齐 策。 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 领师击 魏而 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 师伐齐,齐请陈轸劝 阻昭阳。 陈轸见 昭阳,先 贺军功,再 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 ”,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 ”的故事,并 说: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 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 齐,齐畏公甚,公以 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 归,犹为蛇足也。 ”意思是, 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 败了魏国,以此 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 为楚不会再 设两个令尹的,所以
18、再打 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 够用了,官 职也加不上什么, 还不知足,性命 难保,即使是再加官 进爵,也只能 归于后人, 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 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 样吗 ?昭阳听了,便班 师回国。后 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 韩愈感春四首之四: “画蛇著足无 处用,两翼霜向 趋埃尘。 ”唐偓安 贫: “谋身拙 为安蛇足, 报国危曾捋虎 须。 ”宋苏轼 与叶淳老、侯敦夫、 张柬道同相 视新河,乘道有 诗,次韵二首之一: “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 鸡肋。 ”卡片 买椟还 珠选自韩非子 外 储说左上,楚王 问墨家学派的田 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 这是为什
19、么 ?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 “泰伯嫁其女于公子,令 为之饰装,从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 爱其妾而 贱公女。此可 谓善嫁妾而未可 谓善嫁女也。 ”又讲了“买椟还 珠”的故事,再 谓: “今世之 谈也,皆道 辩说文辞之言,人主 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 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 辩其辞, 则恐人怀其文, 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 辩。 ”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清史 骐生马怀: “世人憎 爱 ?一、教学目 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角度命题立意、 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感悟 这
20、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 习不加任何修 饰渲染的朴 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 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二、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父 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 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 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 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 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四、教学 过程 ?(一 ) 引入新课 ?1、导语 。中国受 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 亲情。千百年来,抒写 亲情成了文学的母 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 胜枚举,你能列 举出几篇
21、吗 ?今天,我 们共同来学 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2、简介作者。朱自清 (1898 1948) ,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 年 19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 年暑假以后到清 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 时只有 28 岁 。1937 年七七事 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 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 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 联大中文系主任。在 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 认真努力地 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 时,很关心学生的 爱国民主运 动 。1946 年 10 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22、,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 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 义者。当 时,美帝国主 义一面用 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 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 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 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 为了反对美蒋 *的罪恶行径,在拒 绝领取美国救 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 临终前还嘱咐家人 “不要 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因此, 伟大的革命 * 赞他“有骨气 ”,“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 1917 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 卖局长的作者的父 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 职务 。朱 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 还欠
23、下五百元的外 债。作者当 时在北京大学 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 亲一道奔 丧回家。到了 扬州,父 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 还上欠债。又借 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 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 车站依依惜 别。背影所写的就是 这一段史 实。 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 徐州 扬州 南京 浦口的 简图。 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二 ) 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 ) 学生自行 查字典解决疑 难字词。 ?(四 ) 整体感知 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 跃回答,
24、简要说明原因 )?(五 ) 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 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 第二段中父 亲“事已如此,不必 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 ”这句 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 伤愁苦,可是,当他看 见儿子流泪的 时候,便强抑悲苦,反 过来安慰儿子,表 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 贴、爱护 。 )?(2) 变卖典质、借钱办丧 事说明了什么 ?这些内容和 “背影 ”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 亲在徐州当烟酒公 卖局长,不 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 钱办丧 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 空,这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他父 亲的为人。父 亲失了
25、业,又背了 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 ( 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 问题,自由回答。 )?(1) 这一段中哪些地方 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 为 “我 ”送行 ?父亲 “踌躇 ”了又 “踌躇 ”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 “事忙 ”,急于 谋事 ;第二,有熟 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 “我那年已二十 岁,北京已来往 过两三次 ”。对 茶房 “再三嘱咐,甚是仔 细 ”,“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 “踌躇了一会 ”,写出了父 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 “不要 紧,他们去不好 ! ”父 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不要 紧 ”,是父 亲对自己而言,尽管 “事忙 ”,
26、但 认为这 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 ”,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简短的一句 话,说明他关心儿子 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 ( 指名学生朗 读课文,要求 读出悔恨的 语气,然后思考下列 问题,发表己见。 )?(1) 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 还要叹气说“唉,我 现在想想,那 时真是太聪明了 ”?对“聪 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 责,责备自己那 时年轻无知,不 仅没有体会出父 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 “说话 不大漂亮 ”,“暗笑他的迂 ”。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 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27、?(两个 “忙着 ”说 明父亲全然不 顾自己,只想着 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 “嘱我 ”,一个 “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 样对 “我 ”关心体 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 “拣 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4、研读第六段。 (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小 组讨论 下列问题,全班 进行交流。 )?(1)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 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 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 买些橘子 给儿子。 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 第一次写看 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 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
28、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 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 边月台的。“蹒跚地走 ”、 “慢慢探身 ”,显 示了父 亲行动的不便 ;手攀、脚 缩、身子 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 亲不辞辛苦 为自己买橘子, “我”怎能无 动于衷。因此, “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 是写第一次被父 亲的背影感 动得流泪。 )(4) 写买橘子回来,父 亲放好橘子,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 轻松似的 ”。 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 亲怎样的内心活 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 轻松,穿过铁 道,爬上爬下,也确 实比较艰难,但是 为了消
29、除儿子可能 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 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 为儿子 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 离别的时候,父 亲说了两句 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 亲怎样的感情 ?( “我走了,到那 边来信 ! ”表明父 亲这时 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 “进 去吧,里 边没人。 ”儿子送父 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 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 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 心嘱咐,真是关 怀备至,可敬可 亲 。)?(6) 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 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 说说这时 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 “我”买 橘子,使 “我 ”感动 不已, 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 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
30、因此,当父 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 车厢坐下来的 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 头,禁不住 “眼泪又来了 ”。 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 现了儿子 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 ) 引导学生弄清情 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1、本文在几 处写了 “背影 ”?这几处 写 “背影 ”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 处写到 “背影 ”。第一次在开 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 别时,望父 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 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第四次在 结尾,泪光中再 现背影。 ?2、作者 选择 “背影 ”这样 的角度来命 题立意,并用
31、它来 组织材料、 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 讨论,然后集中 发言,教 师择优 肯定、适当 补充。 )?作者所以 选取 “背影 ”这 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 亲的面貌,是基于表 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 艺术构思: ?(1)可以表 现父亲在特定 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 忧郁,用 “背影 ”来表 现,最能体 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2)可以 给读者以广 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 “背影 ”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 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3) 艺术视 角的创新。 ?(七 ) 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
32、问题,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 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 对子女的 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 琐事来表述父 爱或母爱 。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 亲的感人之 处 。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 ) 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 变故的情况下,父 亲送别远行的儿子 时的一番情景。 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 语朴实简洁 ,却感人至深,具有 强烈的 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的文章。 ?这信曾使作
33、者大 为感动,写出了 这样感动人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 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朴素自然,毫不 矫揉造作, 这正是背影的特色。实实,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 产,父亲老境凄凉,在 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 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 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 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 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 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 获得了感人的 艺术效果。(九 ) 结束语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 们的脑海里,我 们的父母就在我 们的身边,把我 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 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 饱含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