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考点搜索】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该区荒漠化的发展。【教材分析】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荒漠化同样也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荒漠化面积扩大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课主要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知识纲要干旱地处内陆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的自然特征高原山 地阻半干旱的旱农垦区:斑点状及片状分布古代:盲目
2、垦耕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斑荒点状荒漠化圈漠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化近代:人口猛增发展表现沙丘话化的农垦规模扩大荒漠发内陆河流下游:固展定沙丘话化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矿区、居民点、交通线:点线状分布重要图释1、图 4.1“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图”从总体上来看,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各要素的综合体现,水分是这一自然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图示三地降水条件的东西差异明显,正反映了本区自然地带的经向分异规律。2、图 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从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上看,本区沙漠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和地区差异性。在贺兰山以西主要有四大块。( 1)塔里
3、木盆地,盆地中心为广阔的塔克拉马干沙漠。( 2)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心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3)新疆、甘肃毗邻地区的戈壁,包括库姆塔格沙漠。 ( 4)阿拉善地区,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以东有宁夏和内蒙古中部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再往东则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戈壁已消失不见,包括内蒙古东部沙地和大兴安岭东麓沙地。3、图 4.4“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万里长城大致经过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它既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也是古代中国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自战国、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曾长期成为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重要分界线。【学习策略】通
4、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地理知识、把握重点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环境意识。【教学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
5、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4-1 所示:深居内陆高原面积广大位干地高山环绕盆地远离海洋置旱形青藏高原隆起水汽难以到达图 4-1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表 4-1 :表 4-1 :二、荒漠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化的发展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兰干旱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草原山荒漠草原和荒漠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 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
6、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表 4-2 :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以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近代(清代)农垦规模扩大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以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表 4-3 :地区西部荒漠地带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战争(破坏水利设施) 、上游大量灌溉用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人为因素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 (造成水量减少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或
7、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发生机制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化土地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制约,其分布各具特色。表 4-4 :类型分布主要原因斑点状、片状半干旱的旱农垦区过度开垦斑点状的荒漠圈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固定沙丘活化干旱的绿洲边
8、缘过度樵采固定沙丘活化冲积扇绿洲水源破坏点状、线状荒漠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破坏环境 经典例题1(2003 年上海卷)阅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 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苹原和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阴山。( 2)图中牧区受自然因素影响,畜主要呈 _ 地带性变化。限制的畜牧业发
9、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种的分布牧区和区 是_,牧区是_ 。( 3 )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 ,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和 _。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图4-2( 4 )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_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_因素影响。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我国牧区与种植业区分界线为400mm 降水量线。由此可知(1)题答案应为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 2 )题,看图可知在牧区内,自西向东畜种从牛马羊过渡为骆驼。畜种越来越耐
10、干旱,应为经度地带性变化。牧区地处新疆内陆,气候干旱。牧区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是其主要特征。(3 )题则是要具体分析我国东部种植业发展牲畜饲养业的有利条件。要注意秦岭南北在降水方面的差异。( 4)题则考查了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大中城市及大型工矿区周围,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蛋为产品的饲养业。答案:( 1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 2)经度气候干旱高寒( 3)饲料丰富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河网稠密( 4)肉、乳、蛋消费市场【知能训练】一、选择题(第1-4 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1、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主要分布的地方是( )A.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B.呼伦贝尔草
11、原和锡林郭勒草原C. 居民点、工矿区及交通线附近D.科尔沁沙地2、近年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的趋势是A.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绿洲环境总体趋于好转B. 风沙活动增强,盐碱地面积增加C. 绿洲经济以农业为主,无环境污染问题D. 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强,绿洲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3、我国沙漠沙地所处纬度最高的是()A.科尔沁沙地B.呼伦贝尔沙地C.古尔班通古特沙漠D.乌兰布和沙漠4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地处北半球亚洲高压的范围之内B.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C. 深居内陆又隔崇山峻岭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短水少5、万里长城是()A.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B.二、三级阶梯的分界C. 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D.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6 、 我 国 目 前 荒 漠 化 仍 在 蔓 延 的 地 区 是()A.水田地区和旱作地区B.旱农地区和草原地区C. 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D.旱农地区和高原牧区二、综合题7、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2) A 处的天然植被, B 处的天然 植被是, C 处的天然植被是。(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 然带分布规律中的的地带性规律,主 导性差异因素是由决定的条件。(4)合理开发利用 B 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图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