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50568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0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202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0-202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0-202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0-202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1 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 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及答案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 磷化铝( AlP)和磷化氢(PH3)都是粮食储备常用的高效熏蒸杀虫剂。( 1) 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 。AlP 遇水蒸气会发生反应放出PH3气体,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为_。( 2) PH3 具有强还原性,能与CuSO4 溶液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CuSO4 _PH3 _H2O _Cu3P _H3PO4 _H2SO4( 3) 工业制备PH3 的流程如图所示。次磷酸属于 _元酸。白磷和烧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若起始时有1mol P

2、4参加反应,则整个工业流程中共生成3_mol PH 。(不考虑产物的损失)【答案】第 3 周期第 VA 族 Al( OH) 324 11 12 8 3241 4P+ 3NaOH + 3H2OPH + 3NaH PO 2. 5322【解析】【分析】(1)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AlP 遇水蒸气会发生反应放出PH3 气体,根据元素守恒确定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通过在各物质的化学式前面添加系数,使反应中每种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的过程,但对于复杂的化学反应通常通过观察,找出变化的特点或规律,常使用化合价来配平,保证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的数相

3、等即可;( 3)根据物质电离出的氢离子数目确定酸的元数;根据图示信息:白磷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 PH3、 NaH2PO2,据此书写方程式;根据发生反应的过程寻找关系式,进行计算即可。【详解】( 1) P 处于第 3 周期 A 族, AlP 遇水蒸气会发生反应放出PH3气体,根据元素守恒,确定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Al OH 33周期第VA族;Al OH 3;( ) ,故答案为:第( )( 2) 该方程式中 Cu 价态由 +2 下降为 +1, P 价态由 - 3 升高为 +5,为保证化合价升降数相等, Cu3P 与 H3PO4 计量数分别为 8、 3, CuSO4 的系数是 24,H2SO4 系数是

4、 24,根据元素守恒,得到: 24CuSO 4 +11PH 3 +12H 2 O=8Cu 3P+3H 3PO4 +24H 2SO4 ,故答案为: 24, 11,12, 8, 3, 24;( 3) 根据氢氧化钠过量时只能生成NaH2PO2 可知次磷酸只能电离出1 个氢离子,因此次磷酸属于一元酸,故答案为:1;根据图示信息:白磷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PH3、 NaH2PO2,方程式为:P4 + 3NaOH + 3H2O = PH 3+ 3NaH2 PO2;故答案为:P4 + 3NaOH + 3H2O = PH 3+ 3NaH2 PO2;P4+3NaOH+3H2 O=PH3+3NaH2PO2; 2H3

5、PO2=PH3+H3PO4,即 P4 2. 5PH3,若起始时有1molP4 参加反应,则整个工业流程中共生成2. 5molPH3;故答案为:2. 5。2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相关的问题。(1)写出的元素符号 _。(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在这些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填相应化学式,下同 ),碱性最强的是 _。(4)这些元素中 (除外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_(填元素符号,下同),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5)的单质与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其产物之一是OX2, (O、 X 分别表示氧和的元素符号,即OX2 代表该化

6、学式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方程式中用具体元素符号表示 )_。(6)的低价氧化物通入足量Ba(NO3)2 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_。【答案】 Mg2Na+2H2O=2Na+2OH-+H2HClO4NaOHFNa2F+2OH-=OF2 +2F-+H2O23- 2+24+3SO +2NO +3Ba +2H O=3BaSO +2NO+4H【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正的位置可以得出,为N 元素,为 F 元素,为 Na 元素,为 Mg 元素,为 Al 元素, Si 元素,为S元素,为 Cl 元素,为 Ar 元素,据此分析。【详解】( 1)为 Mg 元素,则的元素符号为 Mg ;( 2)这些元

7、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为Na, Na 与水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2;2Na+2H O=2Na +2OH +H(3)这些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Cl 元素,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ClO4,这些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 元素,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4)根据元素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可以做得出,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 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Na 元素;(5) F2 与 NaOH 反应生成OF2,离子方程式为2F2+2OH-=OF2+2F-+H2O;(6)为 S 元素,的低价氧化物为SO2,

8、SO2 在 Ba(NO3)2 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O2变成 SO42-, NO3-变成 NO,方程式为3SO2+2NO3-+3Ba2+2H2O=3BaSO4 +2NO+4H+。3 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的工业用乙烯气体 (在储气瓶中 ),使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让乙烯与溴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_(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

9、应,其理由是 _(填序号 )。使溴水褪色的反应不一定是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不一定是乙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2)乙同学推测此乙烯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_,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在实验前必须全部除去,除去该杂质的试剂可用_。(3)为验证乙烯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丙同学提出可用pH 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_ 。【答案】不能 H 2S H 2SBr22HBr SNaOH 溶液 (答案合理即可 )若乙烯与 Br2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与Br2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 CH 2BrCH

10、 2 Br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pH 试纸予以验证【解析】【分析】根据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该淡黄色的浑浊物质应该是具有还原性的硫化氢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硫单质,反应方程式为H 2 SBr22HBrS,据此分析解答。【详解】(1)根据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则可能是该还原性气体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溴水褪色,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是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所以正确,故答案为:不能;(2)淡

11、黄色的浑浊物质是具有还原性的硫化氢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硫单质,反应方程式为 H 2 SBr 22HBrS;选用的除杂试剂能够除去硫化氢气体,但是不能与乙烯反应,也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根据除杂原则,可以选用NaOH 溶液,故答案为:H 2 S; H 2S Br 22HBrS ; NaOH 溶液 (答案合理即可 );(3)若乙烯与 Br2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与Br2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CH 2BrCH 2 Br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pH 试纸予以验证,故答案为:若乙烯与Br2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

12、与 Br2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CH 2 BrCH 2Br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pH 试纸予以验证。4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 填化学式 ) 。3)下列可以判断和金属性强弱的是_(( 填序号 ) 。a单质的熔点:b化合价:c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4)为验证第A 族部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仪器 A 的名称是 _,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棉花中浸有 NaOH

13、 溶液的作用是 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验证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入少量的单质,充分反应后,将A 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_。该实验必须控制单质的加入量,否则得不出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的结论。理由是_。第 A 族元素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_( 填“增大”或“减小” )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答案】HNO3 H2CO3 H2SiO3cd 分液漏斗-2BrCl2 =Br2 2ClCl2 2OH-溶液分层,下层液体为紫红色氯气能够氧化溴离子和碘离子,氯气必=H2O Cl ClO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增大【解

14、析】【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元素分别为 H、 C、 N、 O、 Na、 Al、 Si、 S、 Cl,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详解】( 1) 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Cl,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NO3 H2CO3 H2SiO3 ;( 3) a根据单质的熔点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故a 错误;b化合价高低不能作为比较金属性的依据,故b 错误;c Na 与水反应比 Al 剧烈,说明金属性: Na Al,可以比较,故c 正确;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15、化物的碱性越强,可以比较,故d 正确;答案选 cd;( 4) A 为分液漏斗, A 中发生氯气与 NaBr 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Br Cl2Br2=2Cl ;NaOH溶液用于吸收氯气,离子方程为Cl2H2ClO; 2OH=O Cl溴与 KI 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将A 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若通入过量氯气,剩余的氯气能够进入试管先于Br2 氧化碘离子,干扰溴与碘离子的反应,所以氯气必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故得到电子能力减弱。【点睛】比较金属性的强弱,是看金属与水或与酸

16、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依照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5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元素。根据表中所列元素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 d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元素 h 与 f 的原子序数相差_。(2)元素b、 c、 f 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_(填离子符号),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填元素符号)。(3)表中第三周期所列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填元素符号),e、 f、 g 三种元素的简单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_(填化学式)。(4)元素 g 与元素 b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铅 (Pb)、锡 (S

17、n)、锗 (Ge)与碳 (C)、硅 (Si)属于同主族元素,常温下,在空气中,单质锡、锗均不反应而单质铅表面生成一层氧化铅;单质锗与盐酸不反应,而单质锡与盐酸反应。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锗的原子序数为 _;铅 (Pb)、锡 (Sn)、锗 (Ge)的+4 价氢氧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用化学式表示)。(6)最近,德国科学家实现了铷原子气体的超流体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该成果将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带来重大突破。已知铷(Rb)是 37 号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85.5 ,与钠同主族。回答下列问题: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_ 。同主族元素的同类化合物的性质相似,请写出AlCl3 与 RbOH过量反

18、应的离子方程式:_。现有铷和另一种碱金属形成的混合金属50 g,当它与足量水反应时,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氢气 22.4 L,另一种碱金属可能是_。(填序号)A LiB NaC KD Cs【答案】第三周期第A 族18Mg2+S ClPH3NaOH+HClO4=NaClO4+H2O 32Pb(OH)4Sn(OH)4Ge(OH)4 第五周期第 A 族3+-3+-Al +4OH=AlO2 +2H2O (或写为 Al+4OH=Al(OH)4-) AB【解析】【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a 是 N 元素, b 为 Na 元素, C 为 Mg 元素, d 为 Al 元素, e为 P 元素, f 为 S 元

19、素, g 为 Cl 元素, h 为 Se 元素,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确定各种元素分别是:a 是 N 元素, b 为 Na 元素, C 为 Mg元素, d 为 Al 元素, e 为 P 元素, f 为 S 元素, g 为 Cl 元素, h 为 Se 元素。(1)元素 d 为 Al,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 8、3,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IIIA 族, f 是 16 号元素 S, h 是 34 号元素 Se, h 与 f 原子序数相差 34-16=18;(2)b、 c、 f 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是Na+、 Mg 2+、 S2-, Na+、 Mg2+

20、核外电子排布为 2、8,具有两个电子层, S2-核外电子排布是2、 8、 8,具有三个电子层,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来说,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三种离子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Mg 2+; Na、Mg 、 S 都是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所以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的是S;(3)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是 Cl;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 e、f 、 g 三种元素分别表示 P、 S、 Cl,元素的非金属性: PSSnGe,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

21、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故铅(Pb)、锡 (Sn)、锗 (Ge)的 +4 价氢氧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Pb(OH)4Sn(OH)4Ge(OH)4;(6)铷 (Rb)是 37 号元素,原子核外有5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1 个电子,所以 37 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五周期第A 族;铷 (Rb)与钠同主族,由于Rb 的金属性比 Na 强,所以 RbOH 是一元强碱, AlCl3 与过量的RbOH 反应产生的离子方程式为Al3+4OH- = AlO2-+2H2O (或写为 Al3+4OH-=Al(OH)4 -);22.4 L 标准状况下的 H2的物质的量 n(H2)=22.4 L 22.

22、4 L/mol=1 mol,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Rb+2H222O=2RbOH+H ,可知2 molRb 反应产生 1 mol H ,由碱金属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2H 2O=2MOH+H2可知混合金属的平均摩尔质量M=50?g=25 g/mol , Rb2?mol的摩尔质量为 85.5 g/mol ,则另一种碱金属的摩尔质量一定小于25 g/mol ,所以另一种碱金属可能是 Li 或 Na,故合理选项是 AB。【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的知识。掌握元素的位置、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6 据中

23、国质量报报道,我国首次将星载铷子序数为 37。回答下列有关铷的问题:(Rb)钟应用于海洋二号卫星,已知Rb 的原(1) Rb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共有 _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_。(2) Rb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3)取少量铷单质加入水中,可观察到其剧烈反应,放出气体_( 写化学式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_色,因为 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 Rb 的还原性比 K 的还原性 _(填 “弱 ”或“强 ”)。【答案】 51第五周期 A 族H2蓝2Rb+2H2O=2Rb+2OH-+H2强【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确定Rb 元素在

24、周期表的位置,利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详解】(1)Rb 是 37 号元素,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Rb 核外电子排布为 2、 8、 18、8、1,所以 Rb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共有5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1 个;(2)Rb 核外电子排布是 2、 8、 18、8、1,根据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关系可知 Rb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五周期第IA 族;(3)Na 是活泼金属,与水发生反应:2Na+2H O=2NaOH+H , Rb 与 Na 是同一主族的元素,22由于元素的金属性 RbNa,所以 Rb 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反应放出H2; RbOH 是一元强碱,水溶液显碱

25、性,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Rb+2H2O=2Rb+2OH-+ H2;(4)同一主族的元素,由于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Rb 在 K 元素下一周期,所以Rb的还原性比K 的还原性强。【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及元素性质的关系,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元素在周期表的周期序数,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族序数。利用同一主族的元素由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分析判断。7 下表标出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元素,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用字母标出

26、的14 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_,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常温下单质为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_,属于过渡元素的是_(该空用字母表示)。(2) B,F, C 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其中以 _最不稳定。( 3)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答案】 ArKFBrMH2O、 HCl、PH3PH3Cl【解析】【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 A 为氟、 B 为氧、 C 为磷、 D 为碳、 E 为 Ar、 F 为 Cl、G 为硫、 H 为 Al、 I 为 Mg 、 J为 Na、 K 为 Ca、 L 为钾、 N 为 Br、 M 处于过渡元素。【详解】(

27、1)表中用字母标出的 14 种元素中,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 Ar(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故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为K,非金属性最强的为 F;Br2 常温下为液态,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M 属于过渡元素;故答案为: Ar; K; F; Br; M;(2) B,F, C 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O、 HCl、 PH3,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O P、 ClP,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与 PH3最不稳定,故答案为:233H O、 HC

28、l、 PH ; PH ;(3)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第三周期中Cl 原子半径最小,故答案为: Cl。8 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 b、 c、 d、 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 b 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有3 个, c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 d 与 c 同族, e 的最外层只有1 个电子,但次外层有 18 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b、 c、 d 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填元素符号 ), e 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_。(2)a 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三角锥形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 HNO

29、2、 H2SO3 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之和为_, H2SO3和 H2SO4 酸根的空间构型分别为_、 _。(4)e 单质晶体结构如图 1,此晶胞模型名称为_, e 原子半径为 r cm, e 的相对原子质量3-1(用 r、 表示)。为 M ,晶胞密度为 g/cm,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_mol(5)这 5 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 1 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 2 所示 )。该化合物中,阴离子为_,阳离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_;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 _(填 “H23O”或“ NH”),判断理由是 _。【答案】 Nsp37三角锥形正四面体面心立方

30、晶胞2M42-共价键和配位键222+的配位键键长较长而比较弱8 r 3SOH OH O 与 Cu【解析】【分析】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 b、 c、 d、e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则a 为 H 元素; c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 倍,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则 c 核外电子排布为2、 6,因此 c 是 O 元素; b 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 个,且原子序数小于c,则 b 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1s22s22p3, b 原子序数为 7,所以 b 是 N元素; e 的最外层只有1 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 个电子,则 e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1

31、8+1=29, e 为 Cu 元素; d 与 c 同族,且原子序数小于e ,所以 d 为 S 元素。(1)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 族和第 VA 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主族元素,同一主族元素中,元素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e 的价层电子为3d、 4s 电子;(2)a 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为NH ,根据价层电3子对互斥理论确定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3)根据价层电子对理论分析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之和,根据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确定 H2SO3 和 H2SO4 酸根的空间构型

32、;(4)根据晶胞结构判断晶胞晶体类型;根据晶胞的基本结构可知其中含有的Cu 原子数,利m用密度 = 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V(5)这 5 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 1 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说明该阴离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 且不含孤电子对;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根据图知:其阳离子中铜离子配位数是6,在八面体上下顶点上的分子中含有两个共价键且含有两个孤电子对,为水分子,有两个H2O 分子;正方形平面上四个顶点上的分子中含有3 个共价键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该分子为NH3 分子,共有4 个 NH3 分子。【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 为 H 元素; b 是 N 元素; c 是 O 元素

33、; d 为 S 元素; e 为 Cu 元素。(1)b 是 N, c 是 O, d 为 S。由于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 IIA 族和第 VA 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同一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b、c、 d 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N 元素; e 是 Cu 元素,其价层电子为3d、 4s 电子,则其价层电子排布图为;(2)a 是 H 元素, H 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物质分子呈三角锥形的为NH ,3该分子的中心N 原子形成 3 个共价健 N-H,同时 N 原子上还含有一个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数为 4,所以 N 原子

34、的杂化方式为sp3 杂化;(3)这些形成的含氧酸中, HNO2 的分子的中心N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512=3,2+2H2SO3 的中心 S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64=4,所以 HNO2、H2 SO3 的中心原子价层电3+2子对数之和为3+4=7;亚硫酸 H2 3的酸根3 2-中的 S 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SOSO6232243+2=4,且含有一对孤电子对,所以其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硫酸H SO 的酸根6242SO42- 中的 S 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 4+2=4,中心原子 S 上无孤对电子,所以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4)根据 Cu 晶胞结构可知 :Cu 晶胞模型类型为立方面心结构;在一个Cu 晶胞中含有的 Cu 原114M?g / mol4M子个数为: 8 +6 =4,Cu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则晶胞质量 m=N A / molN A82g,假设晶胞边长为L,Cu 原子半径为 r cm ,则2 L=4r cm,所以 L=22 r cm ,晶胞体积为 V= L3 =32r3 cm3, 则晶胞密度 =m4M g4M22r?cm =16N A,所V16 2r 3cm3162N A r 3以 NA=2M3 /mol ;8r(5)根据已知条件可知五种元素形成的1: 1 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