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 难题训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含答案解析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 如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四周期, 相 的元素, 从中 合适的元素回答 :( 1)根据元素原子的外 子排布特征,元素周期表可划分 五个区域,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_区。( 2)写出元素与元素形成的 定化合物的 构式_。(3)、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中心原子的 化 道 型 _。4)元素与CO可形成XCO 5型化合物, 化合物常温下呈液 ,熔点 -()20.5 ,沸点 103,易溶于非极性溶 ,据此可判断 化合物晶体属于_晶体(填晶体 型)。(5)元素的离子的 氧化物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
2、 离子与NH3 合的作用力 _。(6)将、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其与水 可能存在的 表示 _(写一种即可)。(7)金属有、 、 三种同素异形体,各晶胞如下 , 和 中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_。【答案】 dO=C=Osp2 化分子配位 F H F、 F H O、OH F、 OH O4:3【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 H 元素、 B 元素、 C 元素、 N 元素、 O 元素、 F 元素、 Fe 元素、 Cu 元素、 Zn 元素。【 解】( 1)元素 Fe 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d 区,故答案 : d ;( 2)元素 C 元素、元素 O 元素,其形成的 定化合物 二氧化碳, 构式 :O=C=O,故答案
3、 : O=C=O;( 3) B 元素、 F 元素,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BF3,中心原子是 B,价 子 个数 = +孤 子 个数 =3+0=3, 化 道 型 : sp2 化,故答案 : sp2 化;( 4)元素 Fe 元素、与 CO 可形成 Fe( CO) 5 型化合物, 化合物常温下呈液 ,熔点 - 20. 5 ,沸点 103 ,易溶于非极性溶 ,据此可判断 化合物晶体属于分子晶体,故答案 :分子;(5)元素 Zn 元素, 氧化物 Zn( OH) 2 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 Zn2+离子与 NH3 间结合的作用力 配位 ,故答案 :配位 ;( 6) H 元素、 F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HF,
4、溶于水,与水分子 可能存在的 表示 : FH F、 F HO、 O HF、O H O,故答案 : F H F、 F HO、 OH F、 O H O;( 7)金属 Fe,有 、 三种同素异形体, 体心立方, 立方,原子的配位数之比 8: 6 4:3 ,故答案 : 4: 3。【点睛】金属晶体的原子堆 模型: 立方堆 ,空 利用率52% ,配位数6;体心立方堆 ,空 利用率68% ,配位数8 ;六方最密堆 ,空 利用率74% ,配位数12;面心立方最密堆 ,空 利用率74% ,配位数12。2A、 B、 C、 D、 E 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B 于同一周期, C、D、E同 另一周期。
5、 C、 B 可按原子个数比2 1 和 1 1 分 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甲和乙。D、A 按原子个数比3 2形成离子化合物丙。 E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 :(1)B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乙物 化学式是_。(2)A、 B、C、 D、 E 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 序是_(用元素符号填写 )。(3)E 的 加入到C 的最高价氧化物 的水化物的溶液中, 生反 的离子方程式是_ 。【答案】第二周期VIA 族Na2O2-ONAlMgNa 2Al+2OH+2H2O=2AlO2 +3H2【解析】【分析】C、 B 可按原子个数比21和 1 1分 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甲和乙,可知C
6、 为 Na 元素,B 为 O 元素,甲 Na O,乙 Na O ; E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E 为 Al 元素;222A、 B、 C、 D、E 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均小于Al 的原子序数, D、 A 按原子个数比 3 2 形成离子化合物丙,可知A 为 N 元素, D 为 Mg 元素,丙 Mg 3N2。【 解】(1) B 为 O 元素,在周期表中第二周期VIA 族,乙物 氧化 ,化学式是Na22O ,故答案 :第二周期VIA 族; Na2O2;2NaMg、AON在第二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 减() 、l 在第三周期, 、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 增大, ONPAlM
7、gNa,即 ONAlMgNa,故答案 : ONAlMg O2-Na+H2O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2Na2 22+-2O +2HO=4Na +4OH +O 【解析】【分析】A 原子核内无中子,则A 为氢元素; B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氢化物能反应生成盐 F, B 为氮元素, F 为硝酸铵; E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 ,4则 E 为硫元素,在第三周期;D 与 A 同主族,且与 E 同周期,则 D 为钠元素; A、B、 D、 E这四种元素,每一种与C 元素都能形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干种化合物,则C 为氧元素。【详解】(1) C 为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8、二周期VIA 族; Na+、 O2-、 S2-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2- O2-Na+,故答案为:第二周期VIA 族; S2- O2-Na+;(2)由 H、Na 与 O 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 1: 1 的化合物分别为 H2O2、 Na2O2,其电子式分别为、,故答案为:;( 3) H 与 O、 S间分别形成 H2O、H2S 两种共价化合物,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则沸点较高,故答案为: H2O;( 4) F 为硝酸铵,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故答案为: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能生成氧气,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 +2H2O=4Na+4OH-+O2,故答案为: 2N
9、a2O2+2H2 O=4Na+4OH-+O2。【点睛】比较离子半径可以用 “先层后核再电子 ”进行比较, S2-有三个电子层,则半径最大,Na+、 O2-有两个电子层,但氧的序数小于钠的序数,则O2- 的离子半径大于 Na+,所以 S2- O2-Na+。4A、 B、 C 为电子层数小于或等于3 的元素 , A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K 层电子数的1,B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差, C 元素原子L 层达稳定结构所2需电子数为该层电子数的1 。由此推断三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及元素名称分别是3A_;B_;C_。【答案】 11、钠16、硫8、氧【解析】【分析】电子层从里向外依次是
10、K、 L、M 、 N,据此分析; A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K 层电子数的1 ,则 M 层有一个电子,据此分析;B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2差,则 M 层电子数 为 8-2=6,据此分析; C 元素原子 L 层达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为该层电子数的 1 , L 层稳定结构含有8 个电子,据此分析解答。3【详解】A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K 层电子数的12,则 M 层有 1 个电子,所以A 元素为钠元素,其核电荷数为 11; B 元素原子 M 层电子数为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差,则M 层电子数=8-2=6,所以 B 元素为硫元素,其核电荷数为16;C 元素原子 L 层达稳定结构
11、所需电子数为该层电子数的 13, L 层的稳定结构为 8 电子结构,则 L 层电子数为6,所以 C 元素为氧元素,其核电荷数为8,故 A 的元素名称为钠,B 的元素名称为硫,C 的元素名称为氧,故答案为 11、钠 ; 16、硫; 8、氧。【点睛】注意题目要求是元素名称,不能写元素符号,学生容易写错。5 有关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C、 G、 H 为中学常见的单质,其中G 固态时呈紫黑色, C、H 在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实验室常用E 在 B 的催化加热下制单质H。(1)写出 B 物质的名称_ ;(2)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 ;(3)写出的离子方程式_ ;(4)在 D 溶液中通入C 后的溶液
12、中,分离出G 的操作名称是_。【答案】二氧化锰MnO2+4HCl(浓 ) =MnCl2+Cl2 +2H2O6I-+ClO3-+6H+ = 3I2 +Cl-+3H2 O萃取【解析】【分析】G 为紫黑色固体单质,且是常见单质,则G 是碘单质;实验室常用E 在 B 的催化加热下制单质 H,实验室需要催化剂制取的气体单质只有氧气,所以H 为 O2 ,常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制取氧气,所以B 为 MnO 2,E 是 KClO3;浓 A 溶液与 B(二氧化锰)加热可以生成气体单质C,则 A 为 HCl,气体 C 为 Cl2,氯气可以与D(含 I-溶液 )反应生成碘单质,且 D 与 HCl、 K
13、ClO3 反应生成碘单质,根据元素守恒可知F 为 KCl 溶液,则 D 为 KI 溶液。【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 B 为二氧化锰,故答案为:二氧化锰;( 2)该反应为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的反应,故答案为:MnO 2+4HCl(浓)=MnCl+Cl +2HO;22(3)该反应为 KI 在酸性环境中与KClO3 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单质的反应,故答案为:6I-+-+ClO3 +6H= 3I2+Cl+3H2O;( 4)通过萃取可将碘单质从溶液中分离,故答案为:萃取。【点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有 : 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 2KMnO 4=()K2MnO 4+MnO 2+O2;2、用
14、催化剂 MnO2 并加热氯酸钾,化学式为 :2KClO3MnO 22KCl+3O2;3、双氧水在催化剂MnO 2(或红砖粉末,土豆,水泥,铁锈等)中,生成O2 和 H2O,化学MnO 2式为 : 2H2O22H2O+O2;6A、 D、 E、 W 是中学常见的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 2 倍, D 的氧化物属于两性氧化物,D、 E 位于同周期,A、 D、 E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4,W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W 会导致贫血症状。( 1)写出 AE4 的电子式: _ 。( 2)下列事实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填字母序号)_。a D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15、化物的碱性弱于Mg(OH)2b E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HFc WE3 的溶液可用于刻蚀铜制的印刷电路板( 3) NaCN 是一种有剧毒的盐,用 E 的一种氧化物 EO2 可以除去水溶液中含有的该有毒物质,得到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两种无毒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4)工业上用电解法制备D 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 W 的单质可用于处理酸性废水中的NO3 -,使其转换为NH4+,同时生成有磁性的氧化物 X,再进行后续处理。 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D 的单质与X 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W 的【答案】ab 2ClO2-电解222 32+2CN=2CO +
16、N +2Cl2Al O (熔融)4Al + 3O 冰晶石高温3-+23 4+ NH4+44Al2 33Fe + NO+ 2H + H O = Fe O8Al+3FeOO + 9Fe【解析】【分析】A、 D、 E、W是中学常见的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 2 倍, A 为 C; D 的氧化物属于两性氧化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 14-4-3=7,则 E 为导致贫血症状,W 为 Fe。【详解】D 为 Al; D、 E 位于同周期, A、D、 E 的Cl; W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W 会(1) A 为 C, E 为 Cl,AE44,电子式为;为 CCl
17、(2) a.同周期元素金属性依次减弱,铝在镁的右边,所以金属性弱于镁,所以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铝的碱性弱于Mg(OH)2,故 a 符合题意;D 的最高价b.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所以F 的非金属性强于O,则氢化物稳定性H2O 小于HF,故 b 符合题意;c.氯化铁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可以用氯化铁的溶液可用于刻蚀铜制的印刷电路板,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 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ab;( 3) NaCN 是一种有剧毒的盐, E 为 Cl,用 E 的一种氧化物 ClO2 可以除去水溶液中含有的该有毒物质,得到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两种无毒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22-;2ClO
18、+2CN =2CO +N +2Cl(4) D 为 Al,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备铝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电解(熔融)4Al+3O2;冰晶石(5) W 的单质可用于处理酸性废水中的NO3-,使其转换为NH4+,同时生成有磁性的W 的氧化物 X,再进行后续处理,酸性环境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性铁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NO -+;3 +2H+H2O=Fe3O4 +NH4高温 铝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方程式:8Al+3Fe3O44Al2O3+ 9Fe。7 金、银、铜、铁、铝和钛均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金属。试回答与上述金属原子结
19、构有关的问题:(1)上述金属元素中属于主族元素的是_ 。(2)钛被称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 ”。基态钛原子价电子轨道表示式为_ 。(3)基态金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5d106s1 ,试判断金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 周期第 _ 族。( 4)已知 Ag 与 Cu 位于同一族,则 Ag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 _ 区。【答案】铝六 Bds【解析】【分析】(1)铝属于主族元素;(2)钛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其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24s2;(3)电子排布式中能层数与周期数相等,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1) d10ns1 的原子位于第 IB族;( 4) A、 A
20、族最后填充 s 电子,为 s 区; A零族为 p 区,第 B B 族和第为 d 区; B 和 B 族为 ds 区。【详解】( 1)铝位于第三周期第 A 族,属于主族元素,金、银、铜、铁和钛都不属于主族元素,故答案为: Al;(2)钛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其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24s2,则其外围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故答案为:;(3)电子排布式中最大能层数与周期数相等,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1)d10ns1 的原子位于第 IB 族,基态金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5d106s1,该原子最大能层数是6,所以金原子位于第六周期第B 族,故答案为:六;B;(4
21、) A、 A 族最后填充 s 电子,为 s 区; A零族为 p 区,第 B B 族和第为 d 区; B 和 B 族为 ds 区, Ag 与 Cu 位于同一族,属于第 B 族,所以属于 ds区,故答案为:ds。【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明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解本题关键,了解元素周期表 5 区的划分方法。8 请用符号表示下列核素或同位素。(1)质子数为a ,中子数为 b 的 X 原子: _。(2)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9 的氟原子: _。( 3)中子数为 2 的氢原子: _。( 4)中子数分别为 8、9、 10 的氧原子: _。( 5)质量数分别为 35、 37 的氯原子: _。【答案】
22、 aa b X189 F13 H (或 T )168O 、 178 O 、 188 O1735Cl 、 1737 Cl【解析】【分析】结合核素的组成结构和同位素的概念分析解题即可。【详解】(1)质子数为 a ,中子数为 b 的 X 原子的质量数为a+b,其核素表示为 aa b X ;(2)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9 的氟原子的质量数为18,其核素表示为918 F ;(3)中子数为 2 的氢原子,质子数为 1,质量数为3,其核素表示为13 H (或 T );(4)中子数分别为 8、9、 10 的氧原子,质量数分别是16、 17、 18,核素依次表示为168 O 、178 O 、 818 O ;(5)质
23、子数为 17,质量数分别为 35、 37 的氯原子核素依次表示为1735 Cl 、 1737 Cl 。【点睛】核素的最常见表示形式为ZA X ,其中 A 为质量数, Z 为质子数,核内中子数为A-Z,而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其子数肯定不等,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据此分析解题。9 (1)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模型用线连接起来:_原子结构发展阶段的历史顺序是(用序号 A、 B、C、 D 填写 )_(2)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_( 多项选择,选填序号)A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是发展变化的。B现代原子结构已经完美无缺,不会再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原子学说的发展。D科学
24、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现象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存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得到补充和完善。(3)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的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许多科学方法,除模型方法外,请从下列方法中选择出人们在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_(多项选择,填写序号 ) 实验方法 假说方法 类比方法 推理方法【答案】A、 C、 B、 DA 、 C、 D 【解析】【分析】(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道尔顿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2)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
25、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原子学说的发展,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得到补充和完善;(3)道尔顿假说方法,汤姆生类比方法,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实验方法,波尔推理方法。【详解】(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 ”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连线:道尔顿-);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 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连线:汤姆生- ),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
26、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连线:卢瑟福 - ), 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连线:玻尔(卢瑟福的学生 )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 ),原子结构发展阶段的历史顺序是:A、C、 B、 D;(2)A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为:道尔顿原子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模型,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是发展变化的,故A 正确;B现代原子结构会再发展,故B 错误;C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同其他科学事实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原子学说的发展,故C 正确;D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可看出:科学理论的
27、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现象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存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得到补充和完善,故 D 正确;故答案为A、 C、 D;(3)道尔顿运用假说方法,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汤姆生类比方法,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实验方法,波尔引入量子论观点推理方法,故答案为。10 海水中溴含量约为67mg?L-1,从海水中提取溴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1)步骤中已获得游离态的溴,步骤又将之转化为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_。(2)步骤中通入热空气吹出Br2,利用了 Br2 的 _(填序号)。A 氧化性B还原性C 挥发性D 腐蚀性(3)步骤中涉及的离子反
28、应如下,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_Br2+_CO32-_BrO3- +_Br-+_CO2。(4)上述流程中吹出的溴蒸汽也可先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吸收,再用氯气氧化,最后蒸馏,写出 Br22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与 SO【答案】富集(或浓缩)溴元素C33153SO2+Br2 +2H2O=2HBr+H2SO4【解析】【分析】根据流程分析可知:海水晒盐后得到氯化钠和卤水,卤水中通入氯气,可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得到低浓度的溴溶液,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Br2,利用的是溴单质的易挥发性,利用纯碱溶液吸收溴单质,再用硫酸酸化,使溴酸根离子和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溴单质,据此解答。【详解
29、】(1)由于海水中Br-的含量低,步骤 获得游离态的溴后,步骤又将其转化为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富集(或浓缩 )溴元素,故答案为:富集(或浓缩)溴元素;(2)步骤 用热空气吹出Br2,主要利用了Br2 的挥发性,故答案为:C;(3)该反应中Br 元素的化合价由0 价变为 -1价、 +5 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该离子程式为:3Br 2+3CO32-BrO3- +5Br- +3CO2,故答案为:3;3; 1; 5;3;(4)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反应生成硫酸和溴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Br 2 +2H 2O=2HBr+H 2SO4 ,故答案为: SO2 +Br2 +2H
30、2O=2HBr+H2SO4。11 氢溴酸在医药和石化工业上有广泛用途。下图是模拟工业制备氢溴酸粗品并精制流程:依照上述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混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操作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_、 _。操作一般适用于分离_混合物。选填编号a、固体和液体b、固体和固体c、互不相溶的液体d、互溶的液体( 3)混合中加入 Na2SO3 的目的是 _。( 4)纯净的氢溴酸应为无色液体,但实际工业生产中制得的氢溴酸工业氢溴酸带有淡淡的黄色。因此甲乙两同学设计了简单实验加以探究:甲同学假设工业氢溴酸呈淡黄色是因为含 Fe3 ,那么用于证明该假设所用的试剂的名称为_。乙同学假设工业氢溴酸呈淡黄
31、色是因为 _,其用于证明该假设所用的试剂的化学式_。【答案】SO22224过滤蒸馏d 除去粗品中未反应完的溴硫氰Br 2HO=2HBrH SO化钾溶液含有 Br24CCl【解析】【分析】根据流程图分析分析流程发生的反应,根据混合物性质的不同分析流程中物质分离的方法;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分析流程中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常见离子检验方法分析解答。【详解】混合中发生反应SO2+Br2+2H2 O=H2SO4+2HBr,经操作蒸馏得硫酸和氢溴酸的粗品(含溴),混合中加入 Na2- ,加入氢氧化钡后过滤2SO3 还原粗品中的 Br2,但会反应生成SO4得硫酸钡沉淀和无色溶液,再蒸馏得到精制的氢溴酸;(1)
32、Br2 具有强氧化性,在溶液中将SO2 氧化为 H2SO4,自身被还原为HBr,反应方程式为SO2+Br2+2H2O=H2SO4+2HBr;(2)由工艺流程可知,操作分离固体与液体,应是过滤;操作为互溶的溶液组分的分离,应是蒸馏,蒸馏一般适用于沸点不同的互溶的液体的分离,故答案为:过滤;蒸馏;d;(3)粗品中可能含有为反应的 Br2 ,加入 Na2SO3,除去粗品中未反应完的溴,故答案为:除去粗品中未反应完的溴;(4)用 KSCN溶液检验Fe3+,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氢溴酸呈淡黄色是因为含Fe3+;由工艺流程可知,溶液中可能含有Br2,可以用CCl4 萃取方法检验,取少许溶液加振荡、静置分层,下层呈橙红色,说明氢溴酸呈淡黄色是因为含Br2,故答案为: KSCN溶液;含有Br2; CCl4 。12 工业上常用如下的方法从海水中提溴:浓缩海水粗产品溴溴蒸气物质X产品溴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流程中有两步都涉及到氯气。氯气分子中所含的化学键名称是:_,溴单质的电子式是_,溴和氯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比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