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高等学校在创新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浅谈高等学校在创新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摘 要:实施创新 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必然选择 和 发展 趋势,也是知识 经济 和人类 社会 持续发展的需要。探讨高等学校在创新教育中 的关键 问题 :创新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 异,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 方法 和思路。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一、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乐观自信的态度与个体独立性 富于创新力的人,首先具有高度的灵活程度、自信心、坚持力、自尊感,以坚强的毅力和不 屈的精神去探索,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
2、诱发灵感,达到成功。其次,具有不墨守陈规 、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富有想象、独立自主、不怕失败等品质。个体独立性指不依赖于他 人而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表现为:认识的独立性,指思维的独立性; 学习 的独立性和 研究 的 独立性;实践的独立性,包括学习、知识的 应用 等方面所需的各种实践动手能力等。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在已有知识、概念基础之上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包 括:一定的逻辑学知识、较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相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 科技 发展状况 的前沿知识。其作用在于知识的准确应用、大容量知识联系、多概念组合递推、逻辑关系建 立、形成 科学 的方法论和意识。
3、(三)责任感与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人才应具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只具 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其创新成果才具有社会意义。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一项 素质。如果没有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不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使有创新 思维,其创新成果也不容易产生。 (四)具有想象力、观察力、 分析 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重要的意识 支柱,是创新的灵魂,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 联系,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实践能力和技巧,是实施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4、 二、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主要差异 审视传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所塑造、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有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刻 苦学习的精神、基础知识扎实等优点,但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 足:课程体系相对统一,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相对固定;教学中表现为以教为主,教师主动 ,知识由课本和教师传输给学生的单向过程;教学模式为基本原理的阐述加经典例子的阐释 ,得一串串“绝对真理”性的结论让学生“套” ;考核注重对知识掌握和“绝对真理”的应 用,轻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考核。这种教育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迷信书本知识和教 师,使受教育者被动地、僵化地接受知识,极大地遏制学生的创造思维、个性发
5、展和创新能 力的发挥。 创新教育是在继承传统教育优点,改革旧的教育模式中课程体系相对统一、教学模式和考核 机制相对固定,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在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 的独立人格以及不同的独特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一)注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 以开发他们的潜力、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创新意识引导下
6、,产生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充分 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 理论 ,基本技能基础上,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 实践以及科研课题的研究,经过参与、探索、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其感受在创新活动 中知识本身及逻辑关系内在联系、创新过程和方法,学会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从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意志和战胜挫折的精神;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去发现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尽力让学生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使学生亲身感受 其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高等学校创新教育重在教学计划、方法、 内容 以
7、及实践环节的改革 第一,优化教学计划,加强课程的整合。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和和实践 课 的比例,基础课打通学科大类,鼓励学生文理交叉,理工交叉选课,学科纵横交错,理论和 实践紧密结合,以拓宽学生的 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改善学生知 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坚决摒弃“填鸭式”的简单灌输,实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 和 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加强外语、案例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启发引导学生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鼓励学生 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营造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信 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关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逐渐掌握提出新观点的方法。教学中不 但要教会学生接受知识,还应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自学能力,明确 学习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培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