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56904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

2、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

3、-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这四个心理空间之间存在着互相映射的关系,它们通过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mmigration Net world)。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共有结构

4、及共有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与此同时,通过跨空间(crossmapping)的部分映射,两个心理输入空间的结构彼此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中的信息经过组合(combination)、完善(completion)和拓展(elaboration)三种整合运作过程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合成空间中产生出来的推理、论点和观念可映射回到网络的其它空间中去,实现向任意一个心理空间的推理迁移,以此来修正和补充原来的输入空间,并改变对相关情况和事件的看法(Fauconnier & Turner ,2002)。两论的互补性1 C

5、B对RT的补充RT只提供了语用推理的总体原则。sw除了用演绎推理模型外,没有具体演示概念的映射和复合过程。RT仅停留在阐释抽象的语用推理原则和规律上,不能给出一套具体分析概念聚合的理论方法,更不适应较长语篇分析的展开。F&T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映射和复合来具体分析语用推理步骤,给RT的可形式化操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RT主要阐释听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很少探讨讲话人的言语策略。SB能弥补RT在这方面的不足。2 RT对SB的补充如果仅从言语明示的数个显性输入空间的复合来讨论概念的跨空间复合,那么SB的解释模式仅能解释个别言语案例,对广泛的言语现象的阐释不具有普适性。尽管F&T等给出了很多种例子,

6、但是数个显性输入空间相复合的情况毕竟只是言语交际的个别现象。F&T的理论仅具有局部的阐释力,而RT具有普遍的阐释力。要将SB用于解释人们的在线语义复合能力,则必须将它纳入RT的系统中进行拓展,从显性空间信息和隐性空间信息的复合来看待语用推理过程。FT有时很难仅凭代表数个显性心理空间的言语信号就能证明理解者进行了空间复合的运算。王文斌教授认为: CB 与 RT 这两个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互为补充。RT 试图为语用推理提供一条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即言语交际的前提是关联。无论是明示还是推理,都是交际双方在关联指导下的普遍心理过程,而互显则是寻求最佳关联的心理过程。但是这对言语交际的解释似乎过于笼统和简单

7、,无法揭示交际方在语用推理过程中概念整合和意义析出的具体心理操作过程。而 CB 对于心理空间的构建包括新显结构的生成,似乎缺乏一种有力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其指导原则。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 RT恰好能弥补其不足。( 王文斌,林 波,2003)例如:语境:某人出狱后仍不思改过自新,其妻非常生气。妻子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早就跳到大河里去淹死了!” 根据语境知识和我们的语感判断,其妻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责她的丈夫厚颜无耻. 我们根据CBT的映射论和复合论来模拟认知者理解此句话时所作出的推理过程.如图1所示,从讲话人的角度来看,讲话人想挖苦听话人,所以编织了一个对比性的虚拟复合空间(图中下边圆圈),将关于

8、她的心理空间中(图中左边圆圈)她的性格和关于她丈夫的心理空间中(图中右边圆圈)的情势分别投射到复合空间中。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你”是虚拟空间建造语,它引导听话人把讲话人置于听话人的情势下,使听话人进行概念的初次组合。然后用初次组合的已知前提条件(“我在你的情形下”)与结果(“我早就跳到大河里去淹死”)进行第二次复合运算,同时引导听话人作出语境假设,对虚拟空间中讲话人在听话人的情势下要投河自尽的原因作出推测。通常人们在遇到羞愧难当的局面时往往会感到内疚,在极端情况下还会采取自罚、自裁等行动,于是听话人从结果推知原因,这为虚拟空间接收从关于讲话人的空间中投射过来的命题“我有廉耻之心”准备了条件。然后再通过虚拟复合空间与关于听话人的心理空间的对比映射,将“我早就跳到大河里去淹死”与“你还没跳到大河里去淹死”进行匹配。最后在虚拟复合空间中进行第三次复合运算,同时,将虚拟空间与关于听话人的空间进行对比映射,得出结论:“原来你在你的情势下没有投河自尽是因为你无廉耻之心。”讲话人运用的是以虚代实、以果代因的语用策略。当然,听话人在推测讲话人的意图时,他的语用经验也起着引导概念进行复合的作用,要不然他就不一定能很快地推知讲话人骂他脸皮厚的含义。CBT的映射论和复合论比RT所使用的演绎推理模型对推理过程的描述显得更加详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