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内容第一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一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
2、三、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 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如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
3、规律和年龄待点。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优缺点。 鉴于两种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纵向研究和横
4、断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纵向研究可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也可以研究某一个方面心理的发展。横断研究也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专题的。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题,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研究称为差异研究。 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等。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相关研究只能说明两个变量
5、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
6、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可以有以下各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 3. 时间抽样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
7、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的不足之
8、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运用该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二)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9、: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 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假设的自变量的作用。因为事实上
10、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复杂的,并不像理论上设想的那样,只有一个自变量在起作用。 另外,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 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确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标准化”过程,制定固定的测验题目、测验程度、用具和计分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示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
11、下几点: 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测验法也有严重缺点。 测验法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四、间接观察法 所谓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其中包括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等。 (一)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
12、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与调查访问法均有缺点。 (二)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问卷法也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幼儿不识字,对幼儿的问卷采取口头问答方式。 问卷的内容更多是属于个性方面的,用同样的问题要求被问人回答,报告其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或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式化的谈话。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题
13、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桥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儿童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举例 “绘人测验”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
14、导。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用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使所得结果互相补充和印证。思考题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有哪些具体方法?第三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l 【教学目的】l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婴儿生理、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理解教育从0岁开始的意义;熟悉先学前儿童生理、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初步掌握先学前儿童教育的方法;掌握学前儿童生理、活动、心理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差异。l 【重点难点】l 重点:婴儿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
15、理发展的特点。l 难点: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游戏。主要内容第一节 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l 一、初生到满月 二、满月到半岁l 三、半岁到周岁第二节 13岁(先学前期)l 一、学会直立行走 二、使用工具l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l 四、出现独立性第三节 36岁(幼儿期) 一、34岁 二、45岁 三、56岁第一节 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一、初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l (一)适应新生活l 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区别?l 新生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l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l 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
16、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l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l 儿童最初的本能活动是儿童最初学习的基础。 l (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l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l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l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l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与特点l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l 4心理的发生l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l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l 1认识世界的开始l 2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17、l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l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l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l 1.动作混乱阶段l 2.无意抚摸阶段l 3.无意抓握阶段l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l 5.手眼协调的抓握(四)开始认生l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l 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l 三、半岁到周岁l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l 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
18、 l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l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的动作。l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l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l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l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2坐、爬、站、走的发展l 坐、爬、站、走这些动作都是在612个月期间学习的。l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l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l 2双手配合 l 3摆弄物体l 4重复连锁动作l (三)语言开始萌芽l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第二节 13岁(先学前期)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一、学会直立行走 l 满周岁时,孩子开始迈步,但还走不稳。 l 儿童逐渐学会:l 走、爬楼梯、原地跳、跑、攀登等
19、动作二、使用工具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1.5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拿小勺吃饭。l 2岁以后,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l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 岁左右形成的。四、出现独立性 l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l 好动、爱做
20、事怎么办?l 闹独立怎么办?第三节 36岁(幼儿期)l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一、34岁 l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l 1.生活范围扩大l 2.认识依靠行动l 3.情绪作用大l 4.爱模仿l 二、45岁 l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l 1.活泼好动l 2.思维具体形象l 3.开始接受任务l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l (三)56岁l 56岁是学前晚期,也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l 1.好问、好学l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l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l 4.个性初具雏形思 考 题l 1、婴儿动作发
21、展有什么规律?l 2、先学前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哪几个基本阶段?l 3、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l 4、幼儿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点?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难点: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主要内容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22、的发展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
23、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儿童的视力障碍有:远视、近视、弱视等。 早期矫正有效果。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从幼儿期开始。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颜色视觉的障碍有:色盲、色弱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24、(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三、手的触觉探
25、索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二)视触的协调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鲍厄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
26、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
27、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28、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思 考 题1、如何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婴幼儿触觉发展有哪些特点?3、幼儿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发展有 哪些特点?4、幼儿观察的发展有哪些表现?第五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n 【教学目的】n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学
29、前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特点。n 【重点难点】n 重点: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n 难点:3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主要内容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 新生儿的注意第四节 1岁前儿童的注意第五节 13岁儿童的注意第六节 36岁儿童的注意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n 一、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n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n 三、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n 四、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n 五、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n 一、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n 第一、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接受更多的信息。n 第二、注意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
30、,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n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n 首先,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n 其次,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n 三、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n 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n 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其记忆发展水平也低。n 四、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n 注意能加强行动的力量,行动的坚持性和注意是不可分的。n 五、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n 儿童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好,能力提高也快。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n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n
31、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第三节 新生儿的注意n 一、新生儿定向反射的表现n 如何判断新生儿及幼小婴儿有注意现象?常用的测量新生儿及幼小婴儿注意的指标:n (一) 觉醒状态 n (二) 习惯化n (三) 心率变化 n (四) 瞳孔扩大 n (五) 吸吮抑制n 二、新生儿注意的选择性n 新生儿已对刺激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反应。n 新生儿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偏爱。n 1对简单鲜明图案的偏好。n 2对人脸的偏好。第四节 1岁前儿童的注意n 一、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n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力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n (一)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n (二
32、)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n 沙拉帕切克(1975)的研究指出,头三个月婴儿对简单几何形体的注意有两个明显发展趋势:n 1. 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n 2. 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n (三)关于婴儿选择性注意的理论n 对婴儿注意选择性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理论。n 二、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n 3个月以后的婴儿,生理成熟对他的注意的制约作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经验开始对婴儿的注意起作用。n 三、出现动作协调的注意n 婴儿6个月左右出现手眼协调动作。第五节 13岁儿童的注意n 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和儿童认知的发展密切联系,特别是和表象与语言的开始发展密切联系。 n
33、一、“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n 儿童注意的发展,和皮亚杰所提出的“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分不开。 n 鲍厄提出儿童从出生到1.5岁注意发展的六阶段:n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2个月n 第二阶段:2-4月n 第三阶段:4-6月n 第四阶段:6-12月n 第五阶段:12-13月n 第六阶段:15-18月n 二、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n 1.52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从此,儿童的注意和表象密切联系起来。 n 三、语言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n 2岁左右,语言真正形成。语词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n 语言的发生发展使儿童注意的事物又增加了一个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第六节 3 6岁儿童的注
34、意n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n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n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n 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是和3岁前儿童相比,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n 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n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n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n 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注意有重要作用。n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n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n 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以下特点:n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
35、的局限。n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 人的要求下发展的。n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n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思 考 题n 1、如何理解注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n 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n 3、测量新生儿及幼小婴儿注意的指标有哪些?n 4、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是什么?n 5、幼儿无意注意有哪些特点?n 6、幼儿有意注意有哪些特点?第六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了解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难点:
36、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主要内容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记忆发展的趋势第三节 3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第四节 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亿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二、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正是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够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 三、记忆与语言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 儿童有时说了后面的话忘了前面的,就明显暴露了言语活动与记忆联系的不足。 四、记忆与儿童情
37、感、意志的发展 通过记忆,儿童对与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 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行动目标。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正在形成和初步发展,这时期各种心理过程逐渐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记忆起着重要作用。第二节 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
38、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 回忆和再认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三)记忆容量增加 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小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1记忆广度 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JAMiller,1956)。 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 2记忆范围 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儿童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而越来越扩大。 3工作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
39、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记忆内容变化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言记忆。 运动记忆或动作记忆是指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 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结或情感的记忆。 情绪记忆出现也较早。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形象来记住各种材料。 1岁前的形象记忆和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紧密相连。 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记忆的内容,这种记忆是在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儿童的语词记忆发展得最晚。 三、元记忆和记忆策略的形成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表明了记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 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和记忆策略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常见的记忆策略: 1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