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 清朝顺治帝钦定的御制人臣儆心录中曾讲:“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己,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大意是为头的大官做的不好,没有带个好榜样,下面的小官也会跟着腐败,最终受害的总是老百姓。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都是这个道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官场“上下相蒙,只图苟免,无顾百姓”的黑暗事实 比如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他在为官期间,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以及和乾隆皇帝的亲密关系,结党营私,大肆敛财,以至于他死后,嘉庆帝命人抄他的家时,查抄的家产值竟达2.2亿多两,金银珠宝
2、可谓不计其数,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为4000多万两,相当于5年多的国库收入,可见其赃物之多,财产之富。以至于那时在民间流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 此处看似无法无天的和珅其实也有一个顶头上司,这个人便是乾隆。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开创了康乾盛世。这么圣明的一位帝王,怎么偏偏就会对和珅的巨贪视而不见呢?原因暂时不深究,但他包庇和珅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也就在明处形成了史上权力最大皇帝公然庇护官职最高的大臣这样一个对下级官员的廉洁性有着极大负面影响的纵容现象。 下级官员看到这种现象,稍有点贪恋的,心中便开始沸腾了。于是乎,他们会一个接一个地去巴结和珅,纷纷把最有价
3、值的的宝贝献给和珅,作为回报,中堂大人则会对下属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图为和珅画像 有这等靠山的官员做起见不得人的事来自然就会无所顾忌,变本加厉地欺压当地百姓,这也就造成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反常”现象,官员的使命“民之所乐,我则遂之,民之所苦,我则除之”俨然成了一句忽悠百姓的空话。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天生就是贪官的人。相反,当初发誓想做官的大多都是想为国家出谋划策,为百姓尽职尽责,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时代知识分子。“做人学李斯,学习为做官”这两者并不矛盾,特别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虽然统治阶级是满洲游牧民族,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了然于心,谙熟
4、各种用人之道。所以,在清朝覆灭之前,国家基本趋于稳定,很少发生由汉人兴起的大规谋叛乱。一方面是被清朝惨绝人寰的屠杀和残忍至极的酷刑震慑住了,更重要的一方面应该是清代的政治形势基本能满足了各个阶级的利益诉求。 部落政治代表者李鸿章 进一步说,贪官们又何尝不是在刀尖上过日子。“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那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年代,没有那种贪污技巧能瞒天过海。但他们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什么呢,因为老虎也有睡觉的时候,只要运气好点,在通往权钱的山路上不被老虎吃掉便能打开欲望的大门。侥幸心理是每个贪官在利益的驱使下无法抗拒的一种心理,也正是这种心理,会把他们的双脚一步步往地狱里拖。利欲熏心
5、的结果往往都是六亲不认,但人心始终难测,也只有哑巴才能管住自己的嘴。然而,东窗事发后,贪官们还有最后一个救民稻草,那边是自己的上司,人命关天啊,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即便是拿出全部家产的百分之八十去贿赂各级长官也在所不惜了。这里又延伸出一个问题,大臣乃是倡导廉洁的关键。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身居高位的大臣就像一面镜子,是明是暗取决于大臣的官德。要是为首的大臣是一面明镜,底下的官员,清正廉洁的便能以他为学习榜样,时刻激励自己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贪污腐败的便能从镜中窥到自己的丑陋模样,深刻反省自己以至悬崖勒马,从新做人。百姓自然也会拥护这位大臣,爱戴这位忠臣。代表人物有刘墉 刘统勋 于成龙 林
6、则徐 左宗棠等等。然而,要是掌握百姓生杀大权的大臣“徇私枉法,知法犯法,以身试法”,的话,就会背上千古骂名,遗臭万年。代表人物便是和珅,鳌拜。这也就说明大臣的一举一动,都起着示范和表率得作用,无形之中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吏治,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上者如果热衷于以权谋私,贪渎成性,下属们自然变本加厉, 文正公刘统勋画像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用人的政策上,清代官员家族世袭制现象也比较明显。 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只是在硬件上达到了做官的最低要求,而担任什么职务,去哪里担任职务少部分是由皇帝决定的,但朝中有关系的,只要其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皇上听后龙颜大悦便能位居要职;而那些由王公大臣决定的
7、官职,无论你学富五车还是才高八斗,他们心中的首选却是他们家族中兴许头脑简单,昏庸无能的恶棍。任人唯贤,则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任人唯亲,则国家战乱四起,民怨载声载道。人才是强国之本,清代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仕,他们或以身作则,敢于进谏,或指点江山、不惧淫威;也有一大批害群之马李为虎作伥、仗势欺人,或听信谗言,祸国殃民 清代宦官安德海 由此可看,“大臣不廉,小臣必污”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解铃还需系铃人。但皇权达到顶峰的清代,其落后腐朽为封建制度毫无优越性可言,当权者的雄才大略更多的是体现在保家卫国和治国方针上,而非“畏民、亲民、为民、利民”。 从根本上讲维护的依旧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个制度下的清代官员,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已被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完全束缚,奴化。清廉的大臣想要在这个制度上长期施展抱负,对上就得顺从皇意,对下还得安抚各部,这难免会做些违心的事。如若不然,招至帝怒或树敌太多惨遭弹劾,轻则被贬,重则陨命。而无论是多上进的地方小臣在清代想要凭政绩,凭一几之力去朝中为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欲望强大的,头脑灵活的则会铤而走险,走上巴结大官的老路,巴结官员的钱财哪些来?自然是横征暴敛,搜刮百姓。如此往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