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20029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知识一、什么是护理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在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如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因中毒而死亡,白求恩大夫手术中感染破伤风,2003年SARS流行中医生护士感染SARS而牺牲,2005年12月14日安徽省三医院神经外科34岁护士长丁艾梅身患重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等。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

2、环境的危险因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由空气、土壤、水、阳光各种植物等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体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医务人员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二)护理职业暴露环境危险因素构成护理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有:1、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等。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

3、原菌。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医务人员受到感染。2、化学因素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3、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4、运动功能性因素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超时静立、走动,引起静脉曲张等。5、社

4、会心理因素护理工作面对病人呻吟、意外伤害、死亡等社会环境,影响护士情绪,病区普遍存在护士编制少、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逐日提高,医疗纠纷的增多,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频率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2003年SARS引起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据卫生部统计,确诊为SARS的患者中18.8%为医护人员,位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因针刺伤接触HIV的频率为0.19%,其中护士占67%,内、外科医生占17.5%,其他占15.5%,急诊科医务人员接触病人血的频率为3.9%,以皮肤接触者居多占95%,粘膜接触占3%,

5、针刺伤为2%。针刺伤或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威胁时刻存在。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经常发生在注射或采血时或处理注射器过程中,手术中传递剪刀、刀片及缝合中,收拾手术污物或器械时,皮肤粘膜受损或血液污染的机会也多。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比普通人群(12.3%)明显高。我国某医院调查证实,有一组医务人员,HBcAg血清阳性率高达53.5%。四、生物因素暴露危险与防护(一) (1)乙型肝炎(HBV),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实验证明HBSAg,阳性的血浆稀积1000万倍

6、,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医务人员,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内镜检查的医生、护士、感染HBV甚多。(2)丙型肝炎(HCV)人类对丙肝普通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接触血液的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国内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HCV的传播途径50%可通过血液,10%通过性传播,40%传播途径不明确。(3)艾滋病(AIDS)、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有关专家报道,自1988年以来,国外HIV感染的医务人员已超过60人,我国同样面临着AIDS的职业感染危险。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无症状艾滋病毒感染者,对医务人

7、员有较大威胁,此类人无症状、无阳性体征,但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3、血液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血液性传播疾病多系由于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一旦传染上给心身及家庭带来不幸,到目前为止,血液性传染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污染器械分类消毒后洗刷,一次性器械消毒后销毁操作时小心,尽量避免意外损伤。(3)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减少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或

8、粘膜损伤时更应注意,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如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认真洗手,用肥皂流水洗,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4)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强体质,如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可使医务人员感染HIV危险性降低79%。(5)使用安全产品,如使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注射器,用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针等。(6)建立锐器损伤、针刺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

9、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4、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紧急处理(1)锐器伤、刺伤:戴手套者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血液,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盯,75%酒精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2)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3)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如感染、HCV要查肝功能,为尽早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早治疗减少慢性肝炎的发生。(4)HIV感染后2周3个月为窗口期,因此暴露后当时,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

10、受感染,并参照美国CDC推出的时间,4h以内,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二联疗法严重暴露用三联疗法,双肽芝,双肽芝佳息患等按疗程服用。(二)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1、职业暴露与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是病人和病原菌携带者高度集中地方,是病原微生物聚集处,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均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有报道对门诊、病区空气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候诊室、注射室、治疗室空气污染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不合格率达90%以上,对门诊、病区的门把、水龙头等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等致病菌。医生手带菌为76.9%,护士手带菌95.7%,卫生员手带菌100%。医护人员的白工作服,抽样

11、50件洗干净的白工作服监测,7件有菌生长占抽检总数的14%。穿过的工作服监测50件,有22件有菌生长,占抽检总数的44%,检出的细菌种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病原微生物。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的鼻咽部普遍携带病原菌,分离最率高为副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微生态平衡失调时,入侵机体引起感染。医务员感染病毒情况,国内某医院在1997年1-3月,1988年1-3月调查到医务人员中携带有10种常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7,流感病毒甲、乙,副流感病毒1、2、3。柯萨奇病毒B组,巨细胞病毒等,医务人员易呼吸道感染。200

12、3年上半年SARS暴发流行期间,据卫生部统计确诊为SARS患者中,18.8%为医护人员,住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有资料表明护士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是造成护士这特殊群体结核菌感染率增高的原因。国内对结核病医院新职工的结核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显示,在6年间新参加工作的30岁以下医务人员225名中,活动性肺结核12例,青年医生2例,青年护士10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调查资料指出,医生结核的感染率为相同年龄普通人群的2倍。2、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1)一般措施增强体质,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适度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有良好的营养状况,摄入蛋白质、维生素食物,注意营养的补充。避免受凉,接触呼吸道传染

13、病人时戴口罩。预防接种多价肺炎球菌疫苗,注射后有效保护达5年,流感病毒疫苗注射。(2)特殊措施医护人员学习掌握呼吸道传染病消毒隔离的知识,对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禽流感等采取严密的隔离防护措施,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做好空气消毒,地面、物体表面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须排到加盖容器中,用1500-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30-60分钟后倒入病人的厕所。五、1、针刺伤、锐器伤护士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率较高,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护理部作了610名护士的调查,发生过针刺伤的有508人,发生率83.28%,其中72.5%的人是被污染的针头刺伤,一年人均3.06次。湖南省肿瘤医

14、院对手术室37名护士进行调查,49%的护士曾被锐器损伤,刺伤1-8次。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142名护士,1年内被安瓿划破手指60次,占42.9%,注射完毕取下针头刺伤,59次占42.1%,抽血后套回针头帽刺伤58次,占41.4%,手术室处理手术器械40次,占28.6%。1、针刺伤、锐器伤的危害(1)身体危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的传染,约占8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有HBV、HCV、HIV,还有梅毒疟疾等。(2)心理危害:针刺伤后承受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压力。(3)经济危害:刺伤后的相关检查及治疗的费

15、用美国报道,每例刺伤后相关检查及治疗花费需51-3766美元。(4)社会危害:血源性传播疾病存在着从患者到工作人员,从工作人员到患者的双向传播途径。2、职业性针刺伤锐器伤的防护美国CDC的评定结果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职业预防培训,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2)改变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及时将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物立即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3)建立针刺伤、锐器伤的登记报告

16、制度。六、化学因素的危害及防护对策(一)化学消毒剂1、化学消毒剂有醛类、环氧乙烷、含氯制剂、甲苯等,属挥发性化学制剂。2、对人体的损害(1)1个PPM浓度甲醛气体,会直接损害呼吸道粘膜引起支气管炎、哮喘病、皮炎等,急性大量接触甲醛可引起肺水肿。(2)戊二醛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3)含氯消毒剂可损伤皮肤。(4)环氧乙烷及酸类消毒剂侵入人体后可损害肝、肾及造血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3、消毒剂损害的防护(1)熟练掌握常规使用的化学消毒剂性能、功效及配制操作规程,严格掌握化学消毒剂有效浓度和剂量,使消毒剂的用量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更大的危害及浪费。(2)检查和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

17、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3)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4)易挥发性消毒剂要密闭保存;消毒剂放置在阴凉通风处,以免跑、冒、滴漏造成环境污染。(5)环氧乙烷消毒的物品须待环氧乙烷气体散尽后使用。(6)0.2%戊二醛浸泡物品时,严密封闭防止气体泄露污染空气,使用前须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7)进行甲醛熏蒸空气消毒时,严禁人员进入,消毒后必须通风2小时,将甲醛刺激性气味降到最低。七、运动功能性因素(一)护理工作中的肌肉骨骼损伤护士由于搬动病人,物品时不合理的用力,造成脊柱、关节的损伤,有调查表明,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18、。另外护理工作需长时间的站立,频繁的走动,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等。(二)自我防护1、搬运病人及物品时,科学合理用力,操作时,用节力姿势,降低人体重心,扩大支持面,增强身体平衡稳定,减轻疲劳。2、改善站立、走动的强制体位,克服强制体位带来的危害。3、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血液回流,减少静脉曲张发生。八、社会心理因素及护士心理健康的防护由于护士工作长期面对痛苦生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患者,这些会影响护士的情绪。临床护士人数少,护理工作量大、压力大,随着社会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的增多,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常模,西安4所教学医院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过度的压力会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护士心理健康的防护:护士应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娱乐,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疲劳。护士要学会正确对待社会偏见及各种心理困扰,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做好心理调整,做好心理防护。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使护士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与被尊重,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