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体系(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二)教育目的的体系1、四层次说(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1)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教育目的 地位:处于教育目的结构的上位,应当被各类教育所遵循。 特点:这个层面的教育目的是高度概括化、抽象化的,
2、与教育实践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材的特殊要求,还必须把它具体化。,(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与一般意义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标具有了明确的特指性,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2、五层次说 (1)理想的教育目的(2)正
3、式的教育目的(3)教育者理解的教育目的(4)教育者操作的目的(5)实现的教育目的,(1)理想的教育目的 这是由思想家、学术研究组织依据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出的教育目的。 由于它是提出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出的,因而带有浓烈的“应该”色彩。,(2)正式的教育目的 它是由国家以法令、法规、条例、文件等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 这种形式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强烈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3)教育者理解的教育目的 由于正式的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加之对其的理解深受理解者本人的知识背景的影响和教育实际的千差万别,教育者所实际理解的教育目的与正式的教育目的间一定会存在落差。,(4)
4、教育者操作的目的 由于各地、各个学校的情况、条件殊异,加之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期待的差异,教育者实际操作的教育目的,与他们理解的教育目的仍然存在着落差。,(5)实现的教育目的 我们把最后落在受教育者身上(无论他本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只在能够对他现在或将来产生影响)的教育目的,称为实现的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四)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2、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向; 3、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范; 4、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5、对教师的工作予
5、以规范;,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主要是指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的明确规定。2、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向 引导教育沿着“教育是什么?”“教育能干什么?”的思考来展现其功能。,3、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范 教育目的的作用就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方面避免和减少人的发展的盲目性,规范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力量,另一方面,则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以正确的引导,规范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因素,使其发展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4、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教育目的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
6、生的发展。,5、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规范 教师的职责表明,在其从教育过程中,务必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教师社会职责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地奋进、并能够抵御各种功利性利益的诱惑。,(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以确定价值取向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2、通过确立标准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3、通过确立目标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评价 2、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3、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四)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人的某种需要的表达,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驱力的作用。此外,由于教育目的具有标准和依据作用,对于
7、不同的人来说,它具有比较性,而比较本身就具有激励性。,二、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一)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1、社会依据 (1)要根据社会关系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关系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利益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是否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2)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它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直接因素。,2、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立各级各类教育目的(目标)的重要依据。(2)人的发展需要也是确立各级各类教育目的(目标)的重要依据。
8、,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在欧洲,有位妇女患了重病,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那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新近发明的一种镭制剂。药剂师索价2000元,高达成本的10倍。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向所有的熟人借钱,一共才筹得1000元。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示药剂师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延期付款。但药剂师一心要赚钱,坚决不答应。海因茨实在走投无路,就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拿来了药。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法官应该判他服刑吗?为什么?,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道德的好坏由外在要求而定。 第1阶段:服从与惩罚定
9、向,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赞成: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没偷大东西,不该受罚。 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会被关到牢里。,第2阶段:相互的利己主义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赞成:他妻子需要这种药,海因茨需要他妻子共同生活。 反对:他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偷药对他没好处。,2、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第3阶段:好孩子定向。儿童认为,凡能取悦于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赞成:海因茨做了一个丈夫应做的事。 反对:偷药会使家庭丧失名誉
10、,带来羞耻。,第4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维护社会秩序。 赞成:不偷药的话,海因茨就要为妻子的事负责。 反对:偷东西触犯了法律。,3、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根据内心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5阶段:社会契约定向。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赞成:法律在一个人由于服从它而可能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反对:其他人也会有强烈的类似要求。,第6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具备了的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按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赞成:尊重
11、生命,保护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 反对:如果偷窃,就不能实现自己的道德准则了。,(二)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文化本位论 4、生活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是其全盛时期,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都属于这一思想流派。(2)主要精神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3)基本观点 第一,倡导人性本善良,强调教育的价值。 第二、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第三、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4)简要的评价 个人本位论突出了个人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强调了个
12、体的自然属性的价值,这对于正确地认识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功能、提高人的价值等是有价值的,同时,它在揭露封建教育的落后、腐朽、批判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束缚摧残,要求尊重人的价值、给人以发展的自由。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对我们认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准确地把握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 这一观点的鼎盛时期主要是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那笃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1854-1857)、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涂尔干(E.Durkheim,1858-19
13、17)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凯兴斯泰纳。,(2)主要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目的。(3)基本观点 第一,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第二,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它目的。 第三,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4)简要的评价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要指向于国家利益和公民培养,并据此来满足社会需要,是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的。但是,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主要在于它过分夸大了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工具化,这是不足取的。,3、文化本位论(1)代表人物 “文化本位”的教
14、育目的观,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的主张。它的代表人物有李特、斯普朗格等。,(2)主要精神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要围绕文化来展开,用“文化”来统整教育、社会、人三者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动自觉地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3)基本观点 第一、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主张文化教育学是从危机中自我拯救的手段,通过精神的“唤醒”,成长为具有内在精神价值的、真正的人。 第二,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只有通过文化的体验、理解、解释、和人的自我陶冶、唤醒等文化教育活动,才能把人塑造为“文化的人”。,(4)简要
15、的评价 文化教育学的这些观点凸现了文化在人成长中,特别是在人的精神培育方面的独到价值,强调了教育与文化的不可区分性,也摆脱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独立与冲突。,4、生活本位论(1)斯宾塞的“生活预备说” 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说”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3)简要的评价 “生活预备说”在本质上是一种让人追求未来幸福的教育观,对未来幸福的迷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当下生活的忽视。 “教育即生活说” 是一种让人追求现实幸福的教育观,对现
16、实生活的尊重也就是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因为儿童和成年是不可分割的。,(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关系问题(4)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教育一方面要传播这种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培养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2)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又要超越社会现实,引导社会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3)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关系问题 (4)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 民族性涉
17、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存和维护的问题,而世界性涉及对世界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的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 (3)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社会化和个性化人为地对立起来,以同一性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作是驯服工具化。所以,人们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把受教育者只是当作工具。这样,教育所培养的人墨守陈规、不思进取。,(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 理性主义的观点: 第一,相信人是一种
18、理性的动物。人的伟大、崇高,就在于人有理性,有知识,有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自然界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秩序,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世界。人们可以凭借理性去发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从而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 第三,相信人们依靠理性,追求科学,便能建立一种合乎理性的道德并达到道德上的至善。因而依靠理性便可以建立起一个理性的王国,一个理想的社会,人间的天堂。,导致的结果:对理性的极端推崇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第一,理性的工具化使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生命的敬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处在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 第二,理性的神圣化、绝对化使人生命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丧
19、失了,人成了一种只会追逐金钱与利益的机器。为满足个体的私欲,而不顾他人的死活。很多人为满足自己的好奇竟然希望他人跳楼自杀。,昨天中午,天津市和平路上突然变得拥挤不堪,人走不动、自行车挪不动、汽车甭想动密密麻麻的脑袋一齐向上看,原来有三个人坐在楼顶,远远看去,他们似乎都非常激动。很快,民警和消防队员陆续赶到现场,但楼顶上的三个人依然没有下来的迹象,双方陷入了漫长的对峙中。,楼顶上,三个人的情绪非常激动;马路上,上千人的围观队伍也有些不耐烦了。令人反感的声音开始不断地传出来: “怎么还不跳呀!”“我都已经等了半天了!” 有的人甚至说: “我就知道他们不敢跳,要不早就下来了,等什么呀!”,成年人的冷
20、漠让人反感,年轻人的冷漠则让人不寒而栗。两名逛街的女孩看到后,随口说出: “跳下来多好玩呀,我还没看见过呢!” 七八个学生模样的孩子看到后,竟大声地说出: “要不咱等一会儿,也许他们就跳了呢。” 类似的说法不时地传来,救援现场也显得非常别扭,仿佛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人跳下来,而不是人成功获救。,直到 16:30左右,三个人已经在楼顶坐了6个多小时,在救援人员的劝说下,他们终于走了下来。围观的群众慢慢散了,但人们似乎还有些失望, “早知道不跳,咱就不等!” “到最后也没有跳,真没劲!” 刺耳的话再次响起,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背影,结论 理性的变异,使人从对自然界的算计演变为对他人的算计。失去了情感,人
21、逐渐蜕变为追逐利益的机器!,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与现实的考察 1、近代社会之前的教育目的 孔子:“士”和“君子” 墨子:“贤士” 孟子:“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大儒” 俗儒、雅儒和大儒。,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使人们的先天善德得到明复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至善”就是要做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达到这一目的的程序就是格物、致礼、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即“八条目”。,中庸:“至诚” 中庸以性善
22、论为基础,主张中庸之道,要摒弃一切外物和情欲,作向内的“慎独”工夫,去把握一个先验的“理”进入“诚”的境界,达到“至诚”的地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达到“诚”与“至诚”的目标。,学记: “化民成俗” 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总汇,学记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要“化民成俗”。为实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教育使人“知道”。这“道”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德”、“亲民”“至善” 。,董仲舒: “三纲”、“五常” 汉代董仲舒在强调通六经的同时,还从中概括出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他还力主“兴大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的“明师”即为儒家学者,
23、大学教材即为儒家典籍。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朱熹:“明五教” “明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五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前四项都是“穷理”的功夫,笃行的功夫又可细分为: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他还论到:“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即小学以涵养(行)为主,大学以穷理(知)为主,就其教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培养“诚”、“仁”、“乐”相统一的圣贤人格和鸿儒境界。,2、近代社会的教育目的蔡元培:“五育”并举、和谐发展 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1957年:“
24、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
25、,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九十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26、,1995年:“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27、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2、人的发展同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社会分工所制约。 3、现代工业要求人全面发展。 4、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将全面发展。 5、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 4、美育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
28、)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5、劳动技术教育,(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1、正确领会何把握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2)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四、国外教育目的概况(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目的(二)日本的教育目的(三)英国的教育目的 (四)美国的教育目的,(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1
2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2)培养创造性,基本内容: 第一,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 第三,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富有独创性、灵活性和精密性。 第四,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 第五,培养创新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第六,培养创新勇气,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 第七,培养创新意志,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不畏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30、第八,培养创新美感,使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创新。 第九,培养创新个性,使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勇于标新立异。 第十,培养创新道德,使学生能自觉地为造福国家、民族、人类而创新。,如何实施: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观。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第三,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方法,把学生创新素质高低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第四,改革考试制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学会创新开辟广阔的新天地。 第六,
31、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创新的精神。 第七,提高校长、教师的创新素质,以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它还包括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对象,因此,“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还包括学会学习,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
32、、求知的手段。,(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的要旨在于培养诸如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首创能力等个人能力,使之得以综合发展,保证人在离开学校后,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在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这就要求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它强调要关注对人的人格培养,使每个人能通过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就意味着,学会生存的培养目标已经
33、超越了单纯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做人”的要求,而是强调要对包括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的关注。,(二)日本的教育目的 1、日本的小学阶段教育目的(1)基于学校内外社会生活的经验,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培养学生具有同心协力和自主、自律的精神。(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乡土和国家的现状及传统,并进而培养国际协作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生产方面具有基本的理解并掌握基础的技能。,(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国语的能力。(5)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日常生
34、活所需的数量关系的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7)培养学生健康、安全地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并力求其身心得到协调的发展。(8)培养学生对于能使生活明朗快活、丰富充实的音乐、美术、文艺等具有基础的理解和技能。,2、日本的初中阶段教育目的(1)进一步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并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素质。(2)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3)促进学生校内外的社会性活动,对其思想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并培养公正的判断力。,3、日本的高中阶段教育目的(1)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初中教育的成
35、果,培养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力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2)基于对社会必须履行自己使命的自觉,使之能够适应个性将来前进的道路,并提高一般的文化教养,掌握专门的技能。(3)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并努力确定其个性。,4、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日本教育课程标准的改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审议的汇总报告(1)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2)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3)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时,要切实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基本的东西,充实个性教育。(4)各学校要发挥创造性,开展特色教育,兴办特色学校。,(三)英国的教育目的:1988年,英
36、国颁布1988年教育法: 1、课程目标应当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 (1)学生精神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2)学生道德的发展,包括明辩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3)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包括理解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他应当享有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4)学生文化的发展,包括理解文化传统,具有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他们尊重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表现出对别人行事方式的兴趣和对差异的好奇。,2、课程目标应当推动学生个人、整个社会的健康与公民教育。 3、
37、课程目标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包括: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合作、改进学习、解释问题六项技能。 4、课程目标还应促进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包括理财、经营、可持续发展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几方面。,(四)美国的教育目的: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1、所有学龄儿童具有入学读书准备; 2、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应提高到90%; 3、美国的学生在学满4、8和12年时,应当在相当难度的课程其中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及地理等科目中,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合格;,4、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成就方面将是全球第一,各列前茅5、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竞争的能力。6、每所学校成为无毒品、无暴力场所,还将成为秩序井然而又富有浓厚学习气氛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