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点评一、设计思想1、语文课程是这样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有的感悟和思考”。这句话针对以往“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知道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注重读写
2、结合;注重启迪灵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转变教师角色,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二、教材分析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本堂课紧紧把握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的实景把学生带入课堂,而后又通过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外,带到更广阔的自然空间,最后以演促读
3、,动画结尾,使得整堂课处处闪耀着灵动的火花,快乐的情趣和美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基础我班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借助字词典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近期,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开放式教学”训练,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能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多加训练。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
4、成理解上的困难。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阅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初读中识字,在范读中激趣,在精读中感悟,在赛读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让学生从中感受秋雨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积累优美词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秋天的美,从而善于观察身边的秋天,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观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
5、的,每一方面又写了哪些内容。 感受文中美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2、难点理解课文中各种修辞手法所修饰的艺术化的抽象语言。3、教学突破通过快乐朗读,结合多媒体课件对文字的形象展示,让学生在多遍朗读中反复品味文中的语言,对秋天的图景认识得更加具体形象。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整理并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对相互启发,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其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
6、,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生字生词,朗读课文。通过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到田野里参加秋收活动以及搜集秋天的图画等方式来认识秋天的美。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教室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有关秋天的图片准备课文朗读带八、教学过程一、播放画面,感受美景,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并根据图片说到“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同学们还记得这篇秋天的图画吗?(记得)2、那么请同学们再来欣赏几幅秋天的美景。(学生欣赏美丽的多媒体画面)3、秋天除了有这些美丽的景
7、物之外,还有一幅美景,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4、下面请同学们先听课文朗读,来感受一下秋雨的美妙和神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体验 1、个性化朗读(自主读)同学们,听了这么美的课文朗读,你们想不想赶紧读一读课文,也来感受一下秋雨的美呢?(想) 那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生读课文)2、默读感悟 读了一遍,觉得过瘾吗,还愿意再读吗?(愿意) 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次要默读,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出示课件:朗读要求: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在文中找出重点句子,用“”画出来。3、集体交流 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并板书 是钥匙 1
8、秋天的雨 有颜料 2 有气味 3 吹喇叭 4(分别在课文的1、2、3、4自然段中) 4、小组研读,理解体验课件出示问题:秋天的雨是钥匙,它是怎样打开大门的?秋天的雨有颜料,它有哪些颜色?秋天的雨有气味,它有哪些气味?秋天的雨吹喇叭,吹出了那些声音?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小组合作,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小组合作研读课文)5、师生互动探究 生汇报,师结合课件,互动探究以上问题。三、反复朗读,体会升华 1、秋天的雨实在是太神奇了,它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秋雨的赞美与喜爱再来读课文,看谁读得好,读的有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成果,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自己最喜欢的一
9、句话。有时间的话赛读。四、课堂练习1、课件出示:我会填!2、小组合作填表格。九、教学板书 是钥匙 1秋天的雨 有颜料 2 有气味 3 吹喇叭 4十、作业设计A档(必做)1、搜集课内外描写秋天的词句,写到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上。2、背诵自己喜欢的那段课文。B档(选做)画一幅自己心中的秋天图画。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有两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积累优美词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两点目标都较大,不够具体、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点都未能达成很好,如果只设计教学第1、2自然段,应能轻松完成,效果也应会
10、更好些。 二、反思教学过程 1、由于内容安排的较多,整个过程比较冗长,学生虽然愿意听讲,但超时太长,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我认为第一步“播放画面,感受美景,揭示课题”设计的还可以,利用一些美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所用时间较长,应压缩一些图片。 3、第二步“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体验”,在这步中也有几点反思。在这步中学生分组、学生自学情况基本可以,但分组的目标不明确,小组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分组中的任务也不明确。有的小组内成员联系的目标也不一样,这些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另外,在分组活动中,一定要让小组长发挥好作用,如:确定讨论内容、讨论的步骤、如何记录。教师提问题要恰当,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在“集体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有些难度,可以换种说法:课文的第几段写的什么?然后小组讨论具体的段落再总结出来。这样,学生们也可以体验讨论的过程。讲解的时间太长,内容太多,应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把自主性还给学生。总之,在课堂上,一定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参考资料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