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一、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线索(一)封建社会的五阶段及历史特征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 政治上(1) (2)经济上:文化上(1) (2)二、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历程(一)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1、三大分裂时期-四大统一时期-九大统一王朝史实:三大分裂时期:四大统一时期:九大统一王朝:促成统一成为主要趋势的因素 中央_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南北_发展和交流,经济联系加强,促进统一。儒家_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2、。民族_使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 人民_(历史趋势)统一的核心_2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3对统一的认识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_,是主流;统一的时间长,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_性越来越大。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_ 有利于_发展,文化_ 有利于边疆的_有利于抵御_ 有利于提高_4.思考:主要统一王朝的相关内容作比较(秦、隋、元)近现代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热点链接: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二) 重要的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根源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分散的小农经济 地主阶级 多民族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与特点专
3、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特征皇帝集各种_于一身,皇权 ,无监督机构。中央集权是政体形式,特征:是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 ,官吏是任免制总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皇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时期、主要内容、评价) 初步形成 确立巩固完善 加强 发展强化结束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元元明清3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辽 金 后金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 ,以加强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 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 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
4、就是典型的表现。5.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 ,相权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权力加强,地方势力 。6.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在明清以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反映了_性。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而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_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特务统治的出现,八股取士的实施,以及大兴文字狱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_。这表明该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正渐趋衰落。 7. 思考:近代对这一制度进行的冲击和变革?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汉代 魏晋南朝 隋 唐
5、 北宋 明清9.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选官的标准和途径变化,趋向公平、客观 形式日益严密、僵化。 前期积极作用; 后期消极作用: 思考: 近代对这一制度的冲击和变革?古代选官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 (三) 封建盛世和重要的改革1封建盛世(1)史实唐朝:明朝:清朝: (2)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统治阶级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 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当朝帝王良好的 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良好的安定统一的 。广大人民的 ,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
6、科技新成果的应用。(3)思考:封建盛世为今天国家的富强提供哪些借鉴?2.重要的改革 春秋 战国 北宋 新王朝的建章立制和调整政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作用影响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 增强经济力量或富国强兵的 为统一奠定基础的 3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_的重要手段。 改革必然会_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_发展的需要,要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 改革_必须行之有效,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实质都是调整 思考:中国的改革与世界历史相似内容的比较
7、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一)经济制度和政策1 主要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春秋 西汉 隋唐 唐中后期 北宋 明 清2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及趋势 3. 古代赋税制调整的原因:4. 古代赋税制调整的作用:5农本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史实(商鞅变法);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的经济政策内容:农业为本, _为末。抑制_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加强户籍管理,限制_流动。对商人多方限制,课以_。原因: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_的自然经济,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 产部门,它直接关系国家_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作用与影响: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二)以农业
8、为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可分为农、工、商、外贸等。农业又可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大方面: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引种培植等;生产关系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方针政策等。 1部门分类的发展演变生产工具的进步使用范围的变化(铁器)新式工具水利工程(注意图)名称位置: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淮河流域 目的作用水利灌溉工具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经济作物)和影响 棉花、 玉米、甘薯、烟草古代手工业部门纺织业 纺织材料:麻-丝-棉 中心地区(唐、宋、明、清)制瓷业2.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_;政治清明;统治者调整政策; 经济:生产工具的改
9、进、推广;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广;兴修_;民族、对外关系: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中外的交流科技作用:历法的进步;_的指导人民的辛勤劳动3.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战国:中原市场形成,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 秦汉:商业的繁荣。统一度量衡、货币(图)、车轨。修驰道、开运河。丝绸之路开通陆路、海路。(图)隋唐:商业比前代更繁荣;两都、长江流域的两市、统一货币“ ”;运河经济;丝绸之路发达港口城市兴盛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品种增多,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出现全国性大商贸城市;(两京)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江浙地区以_著称城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时间: 地点 行
10、业标志:缓慢发展的原因:4.古代城市的演变古代城市的产生途径: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 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的“市”。古代城市的地位 战国: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政治中心 商业繁荣) 隋唐:_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大都会;_是长江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扬一益二” 明清: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和_也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城镇兴起。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_化城市发展; 农村人口走向_,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11、变化5.重要的都城(六大古都-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临安)定都在同一地点的政权或王朝都城迁移的特点及原因特点:由 向东,由北向南原因: 都城的政治作用大于经济作用。从都城看城市的规划(三) 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 南方的开发:南北趋于平衡: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到南方:2.原因北方战乱多,_相对稳定; 北方农民不断大批南迁,增加了_,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南方统治者实行促进经济发展的_;南方_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势平坦,便于农作物的生长;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_经济的繁荣 政治中心南移促进经济中心南移;3.思
12、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四、中国古代民族文明交融(一)史实(分布地区;主要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措施、政策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开始融合。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匈奴、越族、西域各族、西南夷) 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 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蒙古、建州女真、藏族、维吾尔)(二)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的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2.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各民族之间交
13、往 共同反抗剥削压迫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民族政权间的友好往来;3.民族融合基本趋势与认识 4.民族融合实质(三)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 史实东北: 西北: 西南: 台湾: 西藏:2.作用:3.注意:民族矛盾和斗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能说侵略与被侵略,要站在大民族观的立场上认识,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都应否定;对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和事都要肯定,赞扬(如俺答汗、渥巴锡等)4、思考:唐朝、清朝采取哪些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影响?五、中国古代对外文明交流(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演变1.明中叶以前:各朝基本上是_外交、_外交 主要原
14、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_地位 交通便利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_发展繁荣 政府的_政策;鼓励对外交往主要内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主要表现 (史实)秦汉唐代明代主要影响 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中国_文化的发展 促进周边国家的发展促进世界 2.明中叶以后到清前期:被动外交、_,抗击外国侵略 原因 内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外因: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东来 表现(史实)影响 积极:在一定时期内起到_侵略的作用 消极:阻碍_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中国落后3.中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的特点明中期以前:中国为周边国家及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交流_;对外开放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为主渠道外传主要是先进的
15、技术基本上采取 政策明中期以后:中国不再是中心中外关系的主渠道逐渐转为 逐渐采取 政策4.思考:近代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现代外交政策有何特点?六、高度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科技)的世界地位-世界领先地位(明以前)1.分类总结科技成就(时期、内容) 四大发明(时间、外传、影响) 天文、历法(春秋、战国、唐、宋元) 数学农学 医学科技著作2.领先的原因中央集权下政局_封建_充分发展民族融合,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开放的对外政策,继承与发展3.西学东渐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内容: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里主要是 的传播作用:介绍了欧洲先进科技,为中国传统科
16、技 (二)清前期后落后于世界及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1.落后的含义:只局限总结传统应用技术,没有新的突破,没有产生 。2.落后的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八股取士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政策等对外关系:闭关自守思想: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大兴文字狱;教育的落后,文化的 (三)古代文化(特别是科技)的领先与落后的启示 1.要坚持以_建设为中心,因为经济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2.要全面行使国家_,大力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3.要重视_,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4.要鼓励培养人的_意识和创新精神 5.要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抓住_(五)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 2、战国时
17、期的百家争鸣(原因、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影响) 法家 道家 墨家 儒家3.西汉:董仲舒 4.宋:朱熹 5.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经济 政治 思想家主张:影响: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有一定影响。 6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7.关于思想演变的认识 新思想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斗争的反映 思想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趋势、社会现实的反映 思考题:1.为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社会实行了两千多年?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2.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1)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实行过哪些重要的选官制度? (2)试分析隋唐、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3.当代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有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而江南的持续开发贯穿始终。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概述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要指出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主要表现和存在问题。 (3)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有哪些新发展? (4)结合史实分析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