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历史人物8目 录1.开台王颜思齐12.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23.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24.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35.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46.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57.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58.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69.领导反日的辛亥志士罗福星710.撰写台湾通史的第一人连横7台湾历史人物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本文介绍了台湾历史上的多位著名人物,讲述他们为了祖国统一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这些人物包括有:颜思齐、郑成功、沈光文、施琅、沈葆桢、刘铭传、刘永福、罗福星、连横等。1. 开台王颜思齐颜思齐(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县人。明万历四十年(1603年),思齐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海盗。数年后积蓄渐富。其间,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明天启四年(1624年),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州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齐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驶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手下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
3、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思齐率船队抵达海湾,在新港靠岸。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乃率众聚伐木辟土,构筑瞭寨。是时,土蕃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思齐遗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在新港东南岸的平野,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 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垦荒需要资金投入,颜思齐挑选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
4、;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颜思齐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死也充满传奇。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不幸染伤寒病。数日后竞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临终,他召众人告之:“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为盟主,继续拓垦大业2.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俨,诣明末大儒钱谦益时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
5、郑延平 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母为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他在郑芝龙投降建虏而被俘虏后,领军和建虏对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期间一度以大军包围金陵,但功败垂成。他并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并接收其领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史称明郑时期。3. 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南明弘元年(1645年)沈光文参加浙东的抗清活动,授太常博士。后参与迎立南明鲁王朱以海,受封工部郎中等职,参赞军务。1648年鲁王北上,沈光文扈从不及,南来金门。当时,清朝闽督李率泰闻其名,派遣使者带聘书
6、和财物劝降之,沈光文不就。1651年11月,携带家眷,自金门出海,欲入泉州,过围头洋时突遇飓风,漂泊到台湾南部,“遂寓居焉”。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占据,推行荷文教育。沈光文隐姓埋名,躬耕生活,并尝试以汉文教授子弟,传播中华文化。他不辞辛劳,经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了台湾的山川、矿藏和港口道路。采访民俗,大小事无不详细记载,为创作台湾第一部地理志台湾舆图考积累了大量资料。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得知沈光文在台,十分高兴,以客礼相待。 沈光文寓台30年,写下大量诗文,著述有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台湾赋、流寓考、文开诗文集等。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游宦寓贤,簪缨毕集”,迁台文人纷纷组织各种诗社。此时
7、年逾古稀的沈光文首先出面成立台湾第一个诗社福台闲咏。“福台”是指 福建省台湾府之意。后来清代首任县令季麟光等人也加入,乃更名为“东吟社”。 1688年沈光文逝于台南善化里,他作为台湾文化拓荒者的功绩却永为台湾人民纪念。连横对其评价很高:“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诗鸣。”清代鹿港建书院即借沈光文之字,名曰“文开书院”。许多书院将沈光文与朱熹并祀,尊奉沈光文为“台湾孔子”,崇祀不替,即使在日本占领期间也不间断。现在台南县还留下了不少以“文开”、“文光”命名的路、桥、街亭及诗社。4. 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施琅,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
8、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 后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并上疏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终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9、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5. 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
10、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并建军装局、火药局;调闽厂现造扬武、飞云等一批兵轮供台防之用,并大力倡购铁甲船,从此迈出军事近代化的步伐。1875年,沈葆桢被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翌年开始动工凿井,建立起第一个近代民用工业。同时,实行开山、抚垦,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处设招垦局,招工来台开垦荒地,以促进内山的开发。所有这一切说明,沈葆桢不愧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6. 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
11、1874年清政府已采纳沈葆桢建议,设立了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的制度。在以后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福州、台湾远隔重洋,实则难以兼顾。中法战争,台湾成为一个重要的战场,战争暴露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突出弱点,尤其是海防的薄弱,这在战后成为清廷内部讨论的主要议题。在几经讨论后,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期间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巩
12、固海防;建设交通;兴办新式企业;发展商务;抚番与垦荒;整理财政;提倡新式教育;增设府县;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 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7. 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汉族,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博白东平, 清朝时的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二十一年,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士绅为抵抗日本统治而成立台湾民主国,刘永福任大将军一职。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
13、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九月,台南失陷。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光绪二十八年,刘永福任广东碣石镇总兵。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不久告老还乡。8. 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
14、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 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同年5月23日,唐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丘逢甲任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在5月29日乙未战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其后虽有名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1903年,被辛亥革
15、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并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 9. 领导反日的辛亥志士罗福星罗福星(1886年2月24日1914年3月3日)别名东亚、中血、国权,祖籍广东嘉应镇平县,客家人。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罗福星率领于爪哇募集的两千多名民兵回国起义,对革命运动更加有心得,1912年,罗福星奉孙中山之命回到台湾成立同盟会支部,筹备抗日起事,以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区境内)为活动范围进行地下抗日运动,尚往来于台北及苗栗之间,以华民
16、会、同盟会、三点会及革命会等集会争取、招募更多抗日同志,主张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台湾遭受异族统治的命运。1913年于苗栗成立“抗日志士大会”,正准备计划起事之时,台南关帝庙、台中东势角、新竹大湖及南投等地亦相继发生准备秘密起义的事件,引起台湾总督府及日本警察关注,而导致计划外泄,罗福星见大势不妙,便躲避追捕,台湾总督府立刻下令在全台进行地毯式搜索,逮捕革命党员、破坏革命总部。 1913年12月29日罗福星在淡水被捕,同时也有千人遭到拘役。行政当局乃称此事为“苗栗事件”,在苗栗召开临时法庭,除了苗栗罗福星外,被捕的抗日人士尚有台南关帝庙李阿齐、东势角赖来、大湖张火炉及南投陈阿荣等人,共计
17、921人接受集中审判,罗福星等20人被判死刑。1914年3月3日,罗福星绞死于台北刑务所(监狱),得年仅29岁。1953年获台湾当局领导人蒋中正颁发褒扬令。同年在苗栗县建成昭忠塔。10. 撰写台湾通史的第一人连横连横号雅堂,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县,清光绪四年即公元1878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南的一个富商之家。早年四处游历,心系祖国,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反清活动。1914年冬回到台湾,其后他呕心沥血,辛劳五年,1918年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1920年,台湾通史上、中册在台北相继出版。次年,下册也随之付梓。连横以他无比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毕生的宿愿,又及身看到它的刊布,终于有以安慰先人了。他也因此而名声大噪。 连横一生著作甚丰,但生前出版的仅两种,台湾通史即其一。连横修撰台湾历史的愿望发端于他13岁那年。当时,其父连永昌有感于山雨欲来,似怀着未雨绸缪之思想,买了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乙未割台后,连横看到日本统治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竭力弃毁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愚弄当地民众,感于“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立下编写一部贯通台湾千年历程的信史的宏志。他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书,参以档案,穷十年之力而终告竣事。参考文献【1】 刘军。宝岛台湾:历史人物篇。海风出版社【2】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