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
2、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三)。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四)。主要封国:主要王族:燕 鲁 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 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井田制 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
3、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
4、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世卿世禄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
5、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商鞅变法1的时候1、“使黔首自实田”: 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征收全国田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黔首”是指官吏以外的居民,即让这些百姓向封建国家呈报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政府根据土地数额向他们征收赋税。它标志着从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是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2、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6、秦朝丞相李斯主张把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中央政府主管的以外,一律收缴烧毁;以后敢谈这些书的处死,是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次年,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骂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扼杀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古代文化遭到了严重摧残。3.均输 中国西汉的一项财政措施。由桑弘羊制定。原意为“齐劳逸而便贡输”。 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桑弘羊出任大农丞时试行。五年后他升任大农令,将此法颁行全国。当时,各郡国都必须把本地的土特产品作为贡品送往京师。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端:须役使大批农民进行运输,民户不堪其苦;长途运输,贡品难免受
7、损变质,而且运费常超过原价很多;各地贡品在本地属珍品,但运抵京师后与其他地区同类贡品相比,可能属下品,这样既不能供皇室享用,又造成贡品的积压浪费,使朝廷得不偿失。均输法就是为了克服以上弊端而推行的。其具体做法是:各郡置均输官,其贡品除品质特优者仍须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不再运送,或由当地均输官运往邻近高价地区售卖,或将贡品按当地售价折成现金,再另购丰产而廉价的商品运往高价地区发售。这样,既可减少以往贡品运送造成的损失,又可相对减轻民户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财政收入。 西汉以后,均输法长期为封建理财家所推崇和引用。如唐代刘晏管理东南财赋时,曾把均输的基本精神运用到粮食转运和盐政、常平业务等方面,即以租
8、赋和盐利收入采买当地土特产品,通过漕船运往汴州及关中一带出售,同样在财政上取得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新唐书刘晏列传)的好效果。宋代王安石在其变法中也推行了均输法。此后由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漕粮外,实物贡赋形态及封建劳役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均输措施才随之消逝。4.平准 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中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在京师长安专设机构,执行平准业务。后又于太初元年(前104)扩充大农令机构 ,改称大司农 ,并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司其事。桑弘羊的平准思想是先秦范蠡和管子一书的价格概念具体发挥的结果6、“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
9、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经营。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工匠和商贾多是官奴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地为贵族统治者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5、五铢钱:汉代的铜质铸币。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文“五铢”,重如其文,有周郭。最初,中央与地方均可铸造。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币的权力,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部尉属下的中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新五铢钱,当时名为“三官钱”。新莽时期禁用五铢钱。东汉时期,复行五铢钱。五铢钱成为汉代使用时间最久,质量最好,数量最多的官铸货
10、币。东汉后各朝仍有沿用,至唐代才废除三长制:我国北魏时期开始实施的地方基层组织机构。太和十年(),在北魏政权业已相对稳固的前提下,为了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中央租调徭役,并由政府直接控制基层组织,北魏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沖的建议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免除一人到三人官役的优待。均田制:自西晋末年以来的社会大动荡,流民南迁造成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局面,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北魏的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法,实施“计口授田”的“均田制”。
11、其内容为: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不栽树的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如采用休耕法,田加倍授给;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人身老免课或者身死之时,所授田均要还给国家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隋朝建立之初, 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文帝遂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若有户、口不实者,正、长皆受流刑。通过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主要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12、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