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复习第十一章,诗歌鉴赏 (一),考察内容: 1、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出题方式: 选择错误或不恰当的项,诗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古人概括的特点: 1、情随事迁,辞以情发 2、所言者月,所寓者心,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意象:即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2、语言: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
2、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分析 (注意诗中选取事物) 语言分析 (感情色彩词) (象征意义语句、典故),对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独、缥缈、恨、寂寞、冷,感情语言:,意境:孤独、凄凉但又坚定信念,拣尽寒枝不肯栖,例题:,意象:,A、开头两句交代时间,渲染了孤寂的气氛。 B、三四句以孤鸿自比,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C、下阙写孤鸿不肯栖于寒枝,宁愿栖于寂寞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不计个人得失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D、这首
3、词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他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答案:C,情景交融,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塑造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
4、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表 达 技 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怀古伤今,比喻、对偶、对比、借代、夸张 等等,间接抒情,表现手
5、法,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象征、衬托、联想、用典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诗歌表达技巧,赏析四关注,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高职复习第十一章,诗歌鉴赏 (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从诗歌题目入手联系写作背景、作者时代等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从关键词句着眼 选项的显性与隐性的信息,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象,空山、人语、深林、青苔,意境:幽静、空寂,表
6、现手法:以动衬静,例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A、首句写静,二句写动,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B、前两句写空山的热闹。一个“响”字使山林鼎沸,境界全出。 C、第三四句描写深林返照,以光亮反衬幽暗。 D、作者把握住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写出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充分显示了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兼音乐家的才能。,答案:B,再宿武关 (唐 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A、第一句写诗人离别故乡来到秦城,虽作万里之游却归思心切。B、第二句写景,满目乱山,烘托诗人的心绪烦乱,山与人、景与
7、情交融为一体。C、三四两句古关静夜,溪水潺潺,“寒”字既写出景同时又衬出诗人失意的内心。D、全诗描摹诗人再宿五关的见闻感受,情景交融,曲折细腻地表现出离愁别恨。,曲解字句,答案:A,小园(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拓阴阴一经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第三四是叙述。B、 “卧读陶诗”是指卧读陶渊明的诗。C、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D、陆游不愧为爱国诗人,即使是写田园生活,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无中生有,答案:D,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
8、”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指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评定错位,答案:D,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A、首句实写客中寒食景色,尾句遥念故园寒食景色,一起一收紧扣诗题。 B、“独”字是“空”字的延伸,又是“想”字的伏笔,“想”由“独”生发,又统辖下句,二字对全诗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C、第三句居全诗主位,借景抒
9、情,运笔曲折而含蓄。 D、尾句景中见情,透露了作者的归思,表达了对诸弟和故园的思念。,答案:C,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A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黄沙满眼的浩瀚“古城”中担任戍边任务的将士的宽广的胸襟,表现了他们誓死破敌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B、前两句诗,既描绘出了边塞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这苍凉悲壮的情调。C、“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塞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D、末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出了戍边
10、将士嗟叹归家无日,给人看低沉悲伤之感。,前后矛盾,试题的干扰,曲解字句,无中生有,评定错位,前后矛盾,理解诗歌,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意象,关注诗眼,关注选项,高职复习第十一章,诗歌鉴赏 (三),现 代 诗 歌 鉴 赏,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赏析现代诗歌应该做到: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注重语感感知现代诗歌写作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角度)、写作技巧及采用的手 法(
11、修辞),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追 求(覃子豪) 大海中的落日 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 一颗星追过去 向遥远的天边 黑夜的海风 起了黄沙 在苍茫的夜里 一个健伟的灵魂 跨上了时间的快马 A.诗的第一句实写,第二句虚写,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现实境界,激发读者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审美领悟。 B.日落之后是黄昏,“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星斗临空,诗人对黄昏作了传神的动态演示和静态描摹。 C.黄昏之后是黑夜,“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四周墨黑,海风呼啸,黄沙飞扬,声色并茂,令人如见如闻,给人留下了可供联想的天地。 D.最后三句以虚写结束全诗,“快马“之暗写
12、“追“与“一颗星追过去“之明写“追“,从隐与显两方面扣紧题旨:真正的人生,应该有高远的追求。,浙江省2012年高职考试题,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送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A.诗歌第一节不仅表明诗人乐意为两地的友人分忧,还为第三处的友人着想。 B.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表现了诗人对万物的关心。 C.结尾,诗人突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
13、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 D.这首诗构思精巧,先由某一点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浙江省2013年高职考试题,例1:阅读小诗钟乳,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友人送我一石钟乳,/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我把它摆在桌上细细地观赏,/蓦地,听见它深情地倾诉:/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 A. 石钟乳没有生命,诗人却说“听见它深情地倾诉”,从思维的角度看,这属于想象;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拟人手法。 B.“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前面省略了表示条件的句子,补上去,可以这样写:如果我仍旧生长在原来的地方。 C.这首小诗是说,要让事物按
14、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应持主观主义态度。 D.这首小诗的主旨应当是:爱,应有正确的态度,应采取正确的方法。,一、训练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能力,答案:C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诗人描绘事物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在应试时借助这一写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因此,在做主旨类考题时要借助写作技巧,抓住关键语句,透过现象看本质。该诗诗眼是最后一句,点明了主旨。,一、训练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能力,强加寓意,例2: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
15、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 炉中煤”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B“年青的女郎”,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 C“黑奴的胸中”“火一样的心肠”,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
16、。 D“你的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五四”以后的祖国的一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二、训练对诗歌意象的识别能力,答案 B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新诗中的意象,指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这是新诗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新诗则更注重意象的生成。这首抒情诗意象明晰,“年青的姑娘”不是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从诗歌副标题即可识别。,二、训练对诗歌意象的识别能力,虚实误指,例3: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
17、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三、训练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答案:D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
18、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三、训练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混淆概念,例4: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目鼓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呼呼”/“牛吔,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呼 呼”/牛吔,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
19、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 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四、训练对诗歌情感把握能力,答案:D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四、训练对诗歌情感把握能力,无中生有
20、,例5: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五、训练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能力,答案:B所谓意
21、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入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五、训练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能力,自相矛盾,例6:阅读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选出对诗句含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A、少年时早立大志,自我设计,一次次描绘绘人生蓝图。 B、壮年时坚实施工,实现自我,
22、一座座构筑理想大厦 C、老年时回眸一生,心绪宁静,一页页检阅人生履历。 D、少年、壮年、老年,这是人生必由之路。回首往事,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理不尽的哀怨。,六、训练对诗歌诗句含义的揣摩能力,答案:D这首精警简练的小诗道尽人生真谛。老年回首往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一叶叶翻阅历史“,应当为少年的壮志中年的拼搏而欣喜,涌起的是一种人生无悔的情感。所谓“理不尽的哀怨“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分析。,六、训练对诗歌诗句含义的揣摩能力,脱离语境,例7:对顾城生命幻想曲中的隐喻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让太阳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A以“瀑布”隐喻“阳光”,以“洗黑
23、我的皮肤”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 B以“纤夫”隐喻“太阳”,以“绳索”隐喻“阳光”,纤夫“拉着我”,隐喻太阳给了我光明。 C“纤夫”背着“绳索”“拉着我”在逆流中前进,隐喻在险恶的环境中奋力前行。 D以“皮肤”被“阳光”“洗黑”,隐喻经过了种种曲折,造成了心灵创伤。,七、训练对诗歌修辞手段的剖析能力,答案:D。 比喻是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段。与古典诗歌比较,新诗常用隐喻。新诗中的隐喻,本体往往不出现,需要鉴赏者据语境分析。引诗存在一种复杂巧妙的比喻结构,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这首朦胧诗的本体没有出现,分析必须注意合理性。“皮肤”被“阳光”“洗黑”暗示诗人希望在光明世界中锻炼得更强壮这一理念。“心灵创伤
24、”这一说法与诗歌昂扬向上的情绪是不吻合的。,七、训练对诗歌修辞手段的剖析能力,故意反说,例8:阅读郁葱和平(片断),指出对其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切的一项( ) 这个名字常是萤火的一点光亮这个名字常是草叶的一丝颤动是沉默的绿意是浅浅的虫鸣是我们哲思和想象的羽毛是一滴泪,落在梦中的草坪 A句、句为两组整句,句为散句,诗行的排列既整齐匀称,又错落有致。 B从修辞角度看,“沉默的绿意”,浅浅的虫鸣”和死水(闻一多)中的“贤良的桌椅”“贪心的油腻”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读诗,要用心灵去感受。“一点”“一丝”,令人想起和平的珍贵,“绿意”“虫鸣”令人想到对和平应珍惜。 D诗人以具体物象表达“战争破坏和平”这一抽
25、象理念,构思精巧耐人寻味。,八、训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评判能力,答案:D。A项涉及诗歌句式,B项涉及移就手法,C项涉及诗歌解读中的联想。化抽象为具象,的确是引诗的突出表现手法,但是作者表达的理念不是“战争破坏和平”,而是“和平来之不易”。,八、训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评判能力,张冠李戴,例9: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
26、,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九、训练对诗歌形式的认知能力,答案:A新诗,包括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自由诗“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白话诗史上第一首长诗”(茅盾),诗行、节拍、语言完全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显然,这首诗是不押韵的,诗行的节拍也不一致。,九、训练对诗歌形式的认知能力,无中生有,例10:阅读艾青镜子,对其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 )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
27、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A. 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 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 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 “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嘲讽。,十、训练对诗歌风格的观照能力,答案:D。考察对诗歌风格的观照。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道明,而是借助镜子含蓄说出。正因为如此,才启人深思。“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这一说法,是不切合诗歌语境的。,十、训练对诗歌风格的观照能力,不合语境,小结:诗歌鉴赏十大能力提升,1、把握主题 2、认知形式 3、识别意象 4、理解情感 5、品味语言,6、剖析修辞 7、观照风格 8、评判手法 9、揣摩含义 10、体味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