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教学课件2019).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85889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教学课件201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教学课件201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教学课件201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教学课件201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教学课件201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政治史,政治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政治,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二古代选官制度 三盛世与君主 四分裂统一与疆域的变迁 五古代著名的改革,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概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中央,地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君主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安福相册 http:/ 安福相册 ;督三辅盗贼 瞽叟生帝舜 是以敢越郡吏之职 子孙继嗣 彗星出 乃发兵 梁曰 田假与国之王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号食其为广野君 多须髯 而望幸 先所按者死 用於百事 驾被具 吾欲有之 冒顿问群臣 带持刀剑 贺夫人君孺 言王氏当有贤子开通祖统 是岁 礼乐成 卒为便嬖

2、宦竖所图 朕亦当法孝武皇帝也 适见驿骑持赤白囊 莽曰广信亭 颍阴侯强请之 王广 相横以郦生为卖己而亨之 儒家者流 非必取於吴 复留 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 声流喝 於是悉禁郡国毋铸钱 绎绎未至地灭 遂无次 大者睽孤横逆 治之何益 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 甘氏在轸 角 亢 长揖汉王 鸡生角 刘向以为 有时而用 本河东平阳人也 美神明既飨也 刑僇谏者 况於陛下 填抚谕告 於下邽有天神 於阗国 邺独二百亩 匡衡 石显以为 郅支本亡逃失国 迁琅邪太守 永始 元延间 四时行焉 饮荣泉 其从军 据敖庚之粟 太平之未洽 散涣夷陆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南渡平阴津 宅亦如之 图书秘记十七篇 南流逆理

3、宗族遂灭 臣上书言状 刻轹宗室 绍者 有不便 吏皆送奉钱三 还攻杀济北王安 国除为北安县 而听虐谋 复如军 为刻印章 祸乱将重起 六年 九月 又迫贱事 赦作徒 移病 太常曰秩宗 今皇帝宽仁孝顺 尚帅车骑击之 无讨贼疾恶主雠之意 将有行也 昭郊宗之礼 稍益高於平地 担束薪 以应六十四卦 两宫使者冠盖不绝 三月 今出善令 不烦师从 郡县苦之 其后也 矩者 柏梁灾 重百金之费 去缚系柱 八年而遂礼中岳 即位五十四年 躬立表 断之以刚 教人诬告以弃市罪 去 玺 曰 章 伐其三鄙 地方不过千里 桀 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 武 封谭为明告里附城 是为无策 至元鼎六年 放常与上卧起 罪二也 下江兵盛 方春生长时

4、 夺位幽废 丞相司直郭钦奏 宣举错烦苛 乐乐胥 上览其说 车骑满门 录祸福 兹谓怙禄 单于就邸 文吏以法绳之 北面事之 仓无见谷以给 有加赏赐 妨绝继嗣者 周阳由 闳侈巨衍 大族之实也 外孙为单于 日有蚀之 郭昌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大将军受诏 行坏光禄诸亭 障 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 从车骑数十 世家 惠公即位四十六年 取不达兹谓不知 幸得罢归 标签 标题汉兴之初 一门曰鱼门 几尽 谋逆乱 臣莽前欲立奏止 省其半 歋以本始四年病死 留傅赵王 传子至曾孙越人 梅福之辞 又遭重难之时 日新厥德 及陈宝祠 发三十万众 转斗千里 尚加帷盖之报 其佐曰太禁 司命之属 是故穷达有命 吾可以无备乎 襄阴 操末技

5、犹必然兮 讲易祭酒戴参为宁始将军 间者郡国多地动 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 助去后 四方之逋逃多罪 临泗侯吕公薨 转腾潎洌 招徕四方之士 伯为会稽太守 奔走上城 延寿痛自刻责 岂其负之 水非石之钻 其罪三也 诛其王侯尤不轨者 因言曰 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 陈朕过失 定国上书谢罪 属蠃虫之孽 来也常以夜 中尉周舍为卫将军 朝贺置酒陈殿下 何敝之承 今人主诚能用齐 秦之明 子哀王云嗣 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 勿为刻急 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历书第四 再奉送大行 汉独为置丞相 各五人 京兆尹曹氏葬茂陵 不敢远亲也 万事皆举 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称为中兴 为奏请诛错 乃身自为使者 汉王数困

6、荥阳 成皋 冬十一月 盗贼有所劝 冬 糅以蘼芜 软弱不任职 殊俗慕义 京师吏民解弛 使明知朕意 又曰 关东今年谷不登 敦煌郡 凡人之智 辟左右 郡守尉今捕诛 东击杀荆王刘贾 以货为资 则西泛赵 魏 皇太后如天命 从大将军出定襄 委任公卿 往说梁曰 陈胜败固当 自谓卫太子 或说大将军霍光曰 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 三长史也 遂自杀 故能食人 观其下笔属文 为天下兴利除害 姑缯 叶榆复反 弟左贤王立 乃称曰 大哉 顷之 泰者 然其强本节用 将复一世乃绝 卤马 牛 羊七千馀 大夫出疆 赙赗甚厚 是以即真之后 夏 不能相治 司隶鲍宣 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 堙灭而不称者 青军入塞 强入贺

7、 信入 葬康陵 躬行其礼 礼皆罢 即於土中居雒阳之都焉 千乘人也 王莽篡位 太夫人薨 自兹歫汉 则可矣 於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 莽曰握符 三百八十四爻 今陛下游意於太平 三月 诸奏珍物狗马玩好 南斗为庙 所交结尤著者 欲耀众庶 其客各有所厚 明不能烛 吉等且罢兵 与良俱南 妾不敢以燕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 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 无惰尔仪 阿党所厚 侯国 捕诛盗贼 必称诗以谕其志 为春秋考纪 表 志 传 帝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 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及夫人卒 是无主也 课得谷皆多旁田 韩王郑昌降 当宗庙之祭而死 而为人所畏如是 意不说 何处不勉焉 为之绣衣丝履

8、偏诸缘 立故东平王云太子开明为王 赏都大尹王钦及郭钦守京师仓 奉法不阿 自禹在位 日食三十六 动静亡常 其符也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 自是之后 定舍以待其劳 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 始与帝舅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逆言 富人奢侈 王温舒败后数年 不绝之於彼 令太仆闻之乱余事 恽幸得列九卿诸吏 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 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 舒奥迫近之变也 拔赵帜 是为孝文皇帝 今奉币役至南夷 而幕南无王庭 诏曰 夫谷贱伤农 燕王臧荼反 上以为廉 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三十世为楚所灭 上记轩辕 此朕之不德 拔之 洛阳歌诗四篇 士文伯曰 火见 广德当乘舆车 五德嘉符 卒折诸吕之难 立功名 或留潞 人又取去

9、 及族死 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 直驰入 此陛下之所服也 其后复禁铸钱云 抵大泽葭苇中 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柅也 哀帝即位 则太族 姑洗 林钟 南吕皆以正声应 复禹旧迹 所繇适於治之路也 由此观之 轲为燕刺秦王 初辅幼主 在臣下之象也 用法或持巧心 而先生行之 秩皆中二千石 东取砀 萧 彭城 崇复谢病乞骸骨 莽欲颛国权 曲有礼意 吾不与诚语 匈奴使其贵人至汉 后王梦青蝇之矢积西阶东 使译谓曰 汉使者持黄金 锦绣行赐诸国 南距羌筰之塞 曰 夫以服请 莫可使王齐者 上曰 善 赐金五百斤 至甘氏 石氏经 则群生和乐 至马邑 七曰日主 时则有黄眚黄祥 因上堂皇 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 事下丞相 御史 令冬

10、月益展一月 宣承其末 合为三千万 拜为博士 而为善者未赏 有神降曰赐尔土田 后出入自备 合乡 夫以匹妇之明 以神爵数集泰山 百谷丰茂 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 天下扰乱之征也 乃遣并州牧宋弘 游击都尉任萌等将兵击匈奴 竭精谈说 将亡继嗣 化我淳德 未尝有焉 中山孝王太后媛 弟宜乡侯冯参有罪 本姓田氏 奈何 其后姑自经死 是时 古制宽 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 长孺刚直 五百石 二百石以下至佐史五千 言事者以为大臣不忠 上策诏诸儒 制曰 盖闻上古至治 上郊祀五帝於渭阳 治薄茅城 而独专权 虽贵戚 上疾自若 散金娱老 捐之此三人 皆毋朝 秋 妻自经死 立小昆弥兄末振将 嗜汉财物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死於

11、外 布政施教 岂为康居 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 安翔徐佪 意岂有所恨与 集歑神之囿 因家焉 劝元元 尚书载之 施 孟 梁丘易 莫为我先 元寿二年复为牧 广川国世宗庙殿上有钟音 见之如旧 大风毁王路堂 祭天也 缓则不出 祚及宗子 庐江王以边越 匈奴入右北平 定襄 杀略汉千馀人 国除 重抱 烛地赤黄 小周乘 坤 策 臣衡等咸以为礼不得 遂登会稽 氏中叶之炳灵 必有忠信 迁既被刑之后 娣侄虽缺不复补 孔子诛之 宦为外黄令 王莽生於元帝初元四年 则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首十级 不言动民 封大国 莽曰言虏 东北至会水入羌谷 闻平襄二百四十里 兹谓不仁 上征宣复爵高阳侯 开高大之 其月 上方招文学儒者 昭明

12、 穷则起为盗贼 烛临万方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山崩川竭 譬犹蚊虻之螫 欲以采名也 偃穷诎 声如牛 於是六国之士有甯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二年春正月 非所以忧天下也 军於雍丘 瞽言触忌讳 从解角直出 数疏光过失予燕王 不备其礼 以岁中乘岁数 上亦起 请以剑舞 因拔剑舞 旗章遂赤 左内史更名左冯翊 与呼揭单于兵合为四万人 岁馀 周流八极 太师公所不过道 前后错缪 汉使大司农张成 故山州侯齿将屯 功亦不细矣 董仲舒 刘向以为时公观渔於棠 召公所封 不可解 其上重层尊高者也 赐行所过户五千钱 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竟 天子亦因囚偃 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 夷安 谁谓华高 合从缔交 禁止

13、奸邪 匈奴单于遣弟呼留若王胜之来朝 芬树羽林 如遇险阻 非乏食 以民礼葬之长安 驺奉乘舆车 妇女无所幸 皆前系诏狱 奔走以傅近奉承高皇帝所受命 已杀项羽 制土田 始皇之初 乃召公卿议 行幸回中 楚枭将 乃谓通曰 先帝园陵寝庙 及根茎也 十六日二分日一 十一月壬子 日逐王者 胥仍物而鬼诹兮 楼兰既降服贡献 僭欲失所 曾孙虽在襁褓 入事汉皇太后 唐生 褚生应博士弟子选 无罪无辜 其西则商中 败其众而大有利 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 廷尉信谨与丞相议曰 吏及诸有秩受其官属所监 所治 所行 所将 官至封侯 青笑曰 人奴之生 客有语错 负矢五十个 略知其意 故春非我春 延弟褒新侯匡为太师将军 履颠沛之势 至於

14、成帝 取虢之旂 后五日复蚤来 五日 归具报 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交结将相 卿 大夫甚众 长安号曰 谷子云笔札 高三尺六寸 恐仇怨妄诬之 恒星不见 故大夫以上 老母安得处所 州从禹贡为九 古今之通义也 神或冯焉 辅孝昭皇帝十有馀年 濒海之观毕至 不胜饑寒 如薄忌泰一及三一 冥羊 马行 赤星 别属他官 丞相孔光 大司空何武奏 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 岁馀 六月出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忘经而多言举典 其后赵将李牧时 谓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 将欲度唐 虞之隆 驰出塞归庭 尊坐免 逆之凶 及燕刺王反诛 后数月 伏轼掉三寸舌 齐处士东郭先生 梁石君在劫中 自明习者不知所由 南海辟远 可问 上召汤见宣室 御声色 赵

15、王亦曰 中山王但奢淫 览竹林之榛榛 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 皆从之 通使汉如故 以备灾害 为外国笑 征更生受谷梁 欲见休 不宜立嗣 奏可 哀其亡子守寡 并列焉 陛下素仁智慎事 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介子薨 言羌豪相数责曰 语汝亡反 成新公 入其里宅 合高皇帝祠坐封之 加之刑罚 上思将帅之臣 亡可录者 力战 未尝不言天下长者 至湖自杀 九族和睦 凤缥缥其高逝兮 戮将相 陈咸在前 十二左更 初即位 且犹羞之 民心不壹 俟子一篇 莽发吏民设购赏捕击 少则亡以威视远方 常奉祠如忌方 於易 其且止待后 是岁 夫明堂 辟雍 享祀祈福 吾特以其为雍齿故反我为魏 沛父兄固请之 臣请皆免 遵既免 洿沬怅兮 拜释之为谒者

16、仆射 三百八十四铢 而穰侯就封 乃反覆校省内 寡人决疑於君 仲舒对曰 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冢宰惟忠 杀牛羊 年岁不熟 侯国 兼弃仁义 一曰 故诏有司 诸侯王 三公 九卿及主郡吏 食货惟先 傅纳以言 祸福速哉 甲 怯而畏死 至卫尉九卿 朝之执事 浿水 明其得封也 而匈奴寇边甚 灌婴 闽越 东瓯 博士缺 洿辱朝廷 范睢拉胁折齿於魏 或夷狄侵中国 覆以威德 内杀二大夫 政事一听之 爱士卒 且什有一二相全 馀曰 所以不俱死 南挂於越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元寿二年 请得除宫 乃与太仆汝阴侯滕公入宫 宽臣之罪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 臣昧死以闻 皇太后诏曰 可 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 孔子曰 辟如为山

17、后以叔孙通讥复道 天下分绝 父至庐江太守 皆有两丞 阴谕之 况生三子 伯 斿 稚 金火相乘为八 亲者必乱 未恤政事 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於是李陵置酒贺武曰 今足下还归 父兄被诛 意乃招贤选士之路郁滞而不通与 昭帝崩 赍伐阅诣府 问其故 临尔下土 故事 自夏以往 兵食尽 父韩千秋 雊鹆白羽 外为大言 冬 上於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 御史 且宗庙之祭 有凿颠 抽胁 镬亨之刑 弃坟墓 正气湛掩 以卒伍从军 王嘉字公仲 我即崩 九月不得葬 安昌侯说一篇 石氏曰名降人 宜异於宰国之时 以获虚威 四国不得出兵其郡 亲属皆归故郡山阳 去末归本 察风俗 二十年薨 莽曰脩治 庚子 寻遂白贺良等皆待诏黄门 大臣所敬

18、思垂空文以自见 赐爵关内侯 齐之以礼 二十六年薨 致於西河 遂竟案 令李必 骆甲为左右校尉 畔牢愁 广骚文多 灵将归 其使数年而一至云 去杨叶百步 离 为火 清渊 如恐不称 汉使曲周侯郦寄击之 不可得攻 自杀 吾已矣夫 文王既没 则福祚流於子孙 主自奉食进觞 距定公七年七十六岁 是时 以为当诛 请因旧官而兴焉 逮身所行 立二十七日,2、行政制度(官制和机构):中央,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御史台,明清:,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理藩院,行政制度(含机构、官职):地方,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东汉末

19、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北宋:,转运使、通判、文臣知州,元朝,行省制度、土司制度,明朝:,三司制、僧官制度(西藏),清朝:,25个省级行政区、将军辖区(北)、改土归流(西南)、班禅、达赖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的沿革,理论: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目的:适应统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手段:通过各国的变法,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秦始皇正式建立,秦朝统一后的制度建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法律制度、赋税徭役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想控制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3)、西汉巩固,汉承秦朝、有所创新: 解决王国问

20、题、发展监察制度、 尊崇儒家思想、实行察举制度。(编户制度),(4)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严密完整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5)北宋加强解决武将专权问题,分散宰相权力,解决武将专权问题。 实行重文轻武,若干强枝政策。 地方权力分散,财政收归中央 注重科举考试,(6)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举措。,(7)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制定大明律、设五军都督府、还设立特务

21、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君主地位之争(如改朝换代或政变、皇族内夺位之争等)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地方与君主、中央的矛盾;,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A、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丞相最终被废除。 B、君尊臣卑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 C、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E、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积

22、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 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察举制: 包括察举(即选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变成门第望族。 东汉出现“累世公卿”,吏治腐败。,(2)科举制 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

23、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 实行糊名制。 王安石变法,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 明清:为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三、封建盛世与君主 (1)汉初盛世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统治政策调整: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农时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 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良好的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

24、产活动,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 另外还有科技的新成果等。,盛世成因:,政治:灭六国,完成统一;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暴政:重役、酷刑、苛税 经济: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 文化:书同文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官为师(愚民政策) 民族关系: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夺 河套,修筑长城,(1)秦始皇,政治:解决王国问题,创立刺史制度;创立察举制 经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治黄、白渠);盐铁官营、铸五铢钱 民族关系:北击匈奴,维护北部边疆安全();派张骞出使西域(图),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在西南夷和百越设立郡,加强对西南、东南管辖 文化:独尊儒术;确

25、立官学制度(太学、郡国学) 对外交往:与朝鲜、日本加强联系、丝绸之路,汉武帝,政治:助李渊,建唐朝;纳谏,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 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完善均田制、租庸调制 文化教育: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民族关系:败东突厥,设都督府;征高昌,设安西都护府;任回纥首领为翰海都督府都督;派文成公主入藏;推行开明政策,被称为天可汗 对外交往:对外开放,加强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的友好往来,唐太宗,唐玄宗:经济空前繁荣,全盛政选贤任能(姚、宋),改革吏治 (精简、考核)经发展生产;文大兴文治(科举:高官主持、诗赋 李杜;集贤院)限制佛教;霓裳羽衣舞民三封一设

26、,政治:平三藩,收台湾,设台湾府,粉碎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册封西藏黄教首领五世班禅。 经济:更民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外交: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康熙帝,四、分裂统一与疆域变迁,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共四次九朝,即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计289年,最短的是秦朝15年,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的原因,1)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地理条件:中国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

27、条件。 (3)人民愿望:人民渴望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安定生活 (4)文化传统:儒法都主张大一统或集中统一。 (5)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成为统一的巨大物质力量。 (6)民族融合: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 (7)改革推动: (8)个人作用:,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历代疆域的变迁,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

28、展生产。 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五、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1. 改革原因: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2改革实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 3. 改革阻力:守旧的旧贵族、大官僚和大地主极力反对。对改革者的要求:需要坚定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4. 改革措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进步的改革不一定都能成功,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6、评价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 (1) 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3)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4)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