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35028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宿豫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使用时间: 第 1 页 共 6 页“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 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 转的艺术风格。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 艺术风格。学法指导: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 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 、“小道” ,让歌妓唱来助酒的 风流小

2、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 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 。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 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 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第一课时学习定 风 波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二

3、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二、文题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 ,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三、品读,鉴

4、赏评析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1苏轼身居贬谪之地,骤雨淋身,依旧以洒脱、 旷达的态度相对。 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 浑不怕的高昂气概。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2开头“莫听” 、 “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 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 隐含了作者 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3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 对此我早已 习以为常

5、、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 顶之灾的等 闲视之的达观态度。“也无 风雨也无晴 ”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 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 ”的豪放之心面对。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宿豫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使用时间: 第 2 页 共 6 页4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

6、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 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学习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

7、地方官。二、文题背景1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 ,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 1065 年) 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2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

8、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 、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3王弗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生有一子苏迈。她美丽贤淑,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亡妻墓志铭) 她经常劝苏轼待人接物要谨慎,可惜恩爱不长,在二十七岁时因病去世。临终前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时,不可忘也。 ”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词题为“记梦” ,其实只有下片前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请试作分析。1本词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 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上片写梦前的思念,表达对亡妻的死别之痛、相思

9、之苦。下片前五句转入写梦,实乃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 “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转入写梦。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相逢,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进一步抒 发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在梦前、梦中、梦后一步步深化,凄婉哀伤,催人泪下。2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2.这三句话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

10、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 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却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 现 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3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作简析。3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 肠寸断;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地, 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蕴蓄。4 江

11、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宿豫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使用时间: 第 3 页 共 6 页4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 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起笔彼、我合写, “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 “无处话”一句,既承 难忘,又点阻隔之遥。 “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

12、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 “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 现实 ,写梦后 设想对方念己, “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第二课时学习水 龙 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五落六落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 。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先贬惠州,继贬儋州。流放岭外七年,处境极为困厄,然“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化。徽宗即位,大赦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在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

13、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二、文题背景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 苏轼贬居黄州时为次韵章楶杨花词而作。次韵,用原唱的韵脚填词(或作诗 ),是和韵的一种。不仅限用别人词中的原韵、原字,而且所用韵字的先后次序也不能改移,亦步亦趋,故又称“步韵” 。章质夫,名楶(ji),建州(今属福建) 人。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时与苏轼同仕汴京。其原唱水龙吟杨花云: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

14、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三、品读鉴赏1试评价“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句的妙处。1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 坠”。一个 “坠”字,赋杨花之飘

15、落态;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阕雨后觅踪作伏笔。2篇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起到了何种作用?2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 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 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无穷的回味。3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阅读下列词话,谈

16、谈你的看法。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宋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宋 张炎词源宿豫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使用时间: 第 4 页 共 6 页(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清 许昂霄词综偶评3对于章楶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 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认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 花,开 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 杨花飞到各处,飞

17、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 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 花,也在写人。开头写杨花飘坠在路上,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是写人在思量,也在写杨花,本于杜甫白丝行诗“落絮游 丝亦有情”。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而随风万里也在写 杨花。恨落花 难留是写人, “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本于杨花落水化为浮萍的传说。最后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苏词就咏物说 ,写 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 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

18、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写法应该说是高于章 词。学习卜 算 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

19、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 。二、文题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

20、连甚广,这时,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三、品读,鉴赏评析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 “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1“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 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 “疏桐”、 “漏断”、 “人静”、 “幽人”、 “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2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

21、。试分析本词中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2“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 鸿,使 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 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孤鸿影的“幽人”那样孤高的心境。 这两句词,既是 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 专写孤 鸿遭遇不幸,心 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

22、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宿豫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使用时间: 第 5 页 共 6 页3这两句用“缺月”、 “疏桐”、 “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第三课时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南乡子送述古 注苏 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 时泪不晴。注 述古:原名 陈述古,是作者的挚友,曾和作者一起在杭州为官,离任 时,作者追到临平为

23、他送行。(1)请联系全词,分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_(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答:_(1)作者送别归来,一夜 难眠;残灯斜照,泪水涟涟。表达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孤寂。(2)“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使用了拟 人、衬托(以塔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手法; “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情景交融也是全词的表现手法之一。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 (1)(2)题。西江月苏 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 风叶已鸣廊,看取眉 头鬓 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

24、望。(1)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_(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1)“月明”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 “云”则指奸佞小人。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小人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夜来”句中,写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 迟暮之悲。 “月明”句,借眼前之景,暗寓小人当道,才高遭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蝶恋花 暮春宿豫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使用时间: 第 6 页 共 6 页苏 轼

25、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 。我思君处君思我。注 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去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_(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_(1)“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言之成理即可)(2)虚写(或“想像 ”)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 (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 超然

26、台 作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 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 超然台: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城北。当 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 、 “休对” 、 “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_(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 地“咨嗟”不已,无奈地 说:“休 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 “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 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