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特色疗法.docx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87612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法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 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

2、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 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3、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 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

4、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 1 级、第 2 级,第 n 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 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

5、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总之,中医认为”肾” 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相应取穴:就是

6、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取降压点。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皮质下、交感穴等。时间取穴法: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络地支歌:“肺寅大 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5.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

7、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找出阳性反应点。合理舒适体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耳廓。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 0.6cm 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 3 分钟。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3min,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每次以贴压 5-7 穴为宜,隔 1-2 天换 1 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6.心病科相关疾病取穴:基本穴位:心,神门,交感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 1990;(1

8、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心绞痛: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 1987;(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胸痹心痛。降压耳穴方(黑龙江中医药 1988;(4):29-31)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 1988;(1):43)王不留行籽。主穴: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配穴:肝阳上亢加心、

9、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 1 粒,隔日换药 1 次,3 次为 1 疗程。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7.注意事项: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根据不同病症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

10、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中医特色疗法-中药足浴1.定义:足浴亦称沐足,俗称洗脚,古人称之为“濯足” ,属于足疗诸法之一,也同属于中医外治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理疗保健方法。中药足浴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选择中药配伍成方,磨粉或煎汤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中医理论基础: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理论骈文:临睡濯足,安神静心,任三九北风寒,吾独尘埃外;温养之气足底升,濯去万千病。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

11、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脚是全身上下内外器官组织的缩影,头、手、足、四肢、躯干、眼、耳、口、鼻、咽、喉、心、肝、脾、肾、大肠五脏六腑等等人体器官组织系统,在脚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点,经常定时热水足浴按摩刺激某些相应点部位,可有效地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平衡,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的作用。中医经络理论来看,在人体足部有(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6 条经脉通过,且与带脉、冲脉、阳跷脉、阳维脉、阴维脉交会甚密,足部有 60 多个穴位。将足部同整个人体上下内外、五官七窍、五脏六腑、肌肤皮毛筋骨沟通,可以

12、达到阴阳平衡、祛病健体的目的。“精、气、神”人生三大宝中“精”为首位,足与脏腑中肾关系最甚,故有“肾主两足”之说。而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因此,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所以“养树护根,养人护足”“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3.中药足浴功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改善睡眠,调整血压,养生保健。治疗范围:眩晕、胸痹、喘证、咳嗽、失眠、心悸、水肿、痹症、便秘等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4.中药足浴方法及要求:足浴水的温度以 38-40C 为宜。足浴的时间在 30 分钟为宜,足浴期间内水温要保持。浸泡深度至踝关节以上为宜。中药足浴最好的方法是在用沸水沏药

13、时用药的蒸汽熏蒸足底部五至六分钟,后加水调温浴足。足药浴时,如给予足部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脚或搓脚等,效果更佳。5.注意事项:忌水温过高,不超过 40C;忌浸泡时间过长,在 30 分钟内;饭前、饭后 30min 不宜泡脚,以免影响消化;禁忌症:严重心脏病患者;脑溢血未治愈者;足部有炎症、外伤或皮肤烫伤;出血性疾病,败血症等患者;严重血栓患者;孕妇;对温度感应迟者(应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6.中药足浴方:(1)眩晕(高血压病)主方-平肝潜阳:磁石、石决明、蔓荆子、白蒺藜、白芍、桑枝;炒杜仲、牛膝各 20 克、独活 20克;丹参、当归、红花 5 克;益母草、党参、黄芪各 15 克。清肝热:钩藤 20 克,茺蔚子 15g,桑叶 15g,菊花 20g,夏枯草 30g。用法:上药加水 2L 煎煮取液,每日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