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选择题一、选择题1教育学是( A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2学校教育产生于( A )教育阶段。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3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 D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4.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A )的教育理想。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5. ( C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6教育学就是研究( C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2、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7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D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8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B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9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10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B )。A、理想国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D、民本主义与教育11.被人们看作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的著作是( 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
3、话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2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 20 世纪( C )的代表。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13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14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A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15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
4、洛克 D、裴斯泰洛齐16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D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C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18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卢梭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19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B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20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D )。A、生产力 B、文化 C、
5、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21生产力对教育起( B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22( 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2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2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C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2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C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2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B )文化。A、观念和制度 B、精神
6、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27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D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28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D )。A、布卢姆 B、布卢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29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B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3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3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C、直
7、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3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A、顺序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3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B )。A、外铄论 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35儿童身高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36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
8、物是( C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3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38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B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39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 C )。A、全面发展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统一要求40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A )的典型代表。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1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4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
9、,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43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B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44“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4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46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C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4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
10、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48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身心发展的( B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49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 C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50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 A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51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11、( B )能力为标志。A、学习 B、生殖 C、创造 D、思考52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A )为标志。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5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B )的观点。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5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了( B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的好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12、5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D )因素对发展的影响。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5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主要影响的是( A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57.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D )。A、教育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58.( A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59.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 A )的集中体现。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60. 19
13、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 A )一书中,主张教育目的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向“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转变。A、学会生存 B、终身教育引论C、教育的使命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61. 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D )。A、科学技术 B、社会文化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62. “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观点属于( B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神学本位论63.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观的提出,反映了教育目的具有( A )。A、理想性 B、科
14、学性 C、理论性 D、实践性64. 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 D、建立学习型社会65. 下列人物中持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是( B )。A、柏拉图 B、卢梭 C、涂尔干 D、孔德66.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是( D )。A、审美能力 B、高尚品德 C、优秀智力 D、实践能力67. 素质教育是面向( B )的教育。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体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68.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B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终身教育 D、现代教育69.( C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
15、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A、创新教育 B、义务教育 C、素质教育 D、全面教育70.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71. 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主要为人的( B )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身体发展 D、心理发展72. 下面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D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73. 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C )。A、培养目标 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 D、教学内容74. 学生应
16、以( D )为主要任务。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学习75.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 B )属性的人。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76.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 A )时期的人。A、最迅速 B、普通 C、缓慢 D、成熟77. 在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78.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 C )主体地位。A、自然权利 B、人身权利 C、社会权利 D、健康权利79. 学校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实际上是侵犯了学
17、生的( D )。A、人身权 B、人格尊严权 C、名誉权 D、受教育权80. 教师不能因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具有( B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81. 教师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为学生具有( C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82.我国一系列教育法律规定,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是( D )。A、人身权 B、人格尊严权 C、名誉权 D、受教育权83. 从职业属性来说,教师职业属于( A )。A、专门职业 B、普通职业 C、高收入职业 D、一般职业84.教师职
18、业是促进个体( C )的职业。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85. 教师的神圣使命是( C )。A、提高升学率 B、以身示范 C、教书育人 D、奉献社会86.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C )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87.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B )。A、单一化 B、多样化 C、简单化 D、复杂化88. 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89.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
19、还在于教师的( D )。A、学科知识 B、教学技能 C、人格特征 D、专业素养90. 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B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C、人格特征 D、职业道德素质91.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A )。A、师生关系 B、教师间关系 C、学生间关系 D、领导关系92. 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构成( A )。A、授受关系 B、给予关系 C、接受关系 D、平等关系93.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B )关系。A、不平等 B、民主平等 C、经济 D、合同94.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 A )的关系。A、人与人 B、人与物 C、买与卖 D、朋友95. 良好师生关系首先
20、取决于( C )。A、社会 B、学校 C、教师 D、学生96.课程论侧重研究( C )的问题。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97.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教育家( B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赫尔巴特98. 下列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就是教材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99.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D )。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100. 我国古代的
21、“六艺”、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 D )。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101. 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属于( B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10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科学,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艺术等课程都属于( D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103.“隐性课程”是由教育家( A )在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A、贾克森 B、斯宾塞 C、杜威 D、赫尔巴特104. 以下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D )。A、基础型课程 B、
22、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105. 以下属于二级课程的是( C )。A、基础型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106.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是( C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107. 课程目标与几个相关概念正确的层次顺序是( D )。A、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B、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C、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D、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08. 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
23、生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C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设计 D、课程实施109. 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110. 在课堂教学层面,课程实施的核心是( D )。A、课程计划 B、教科书 C、学生 D、教师111. 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 D )问题。A、综合化 B、系统化 C、理论化 D、现代化112. 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113. 关于我国的新课程
24、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114. 小学阶段的课程性质应体现( C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115关于教学含义的正确表述为( D )A 传授知识 B 智育 C 上课 D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116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 )A 教学 B 管理 C 课外活动 D 社会实践117教学从
25、本质上说是一种( C )A 教的活动 B 学的活动 C 认识活动 D 课堂活动118教学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C )A 课外活动 B 社会实践 C 教学 D 校外活动119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 )A 间接地获得知识 B 获得间接经验C 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 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120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 D )A 基本部分 B 基本内容 C 基本途径 D 基本阶段12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124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B )A 获得直接经验 B 获得间接经验
26、C 教学科学实验 D 进行社会实践125“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 C )原则的要求A 巩固性 B 直观性 C 循序渐进 D 因材施教12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A )原则的要求A 巩固性 B 直观性 C 循序渐进 D 因材施教12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 C )原则的要求A 巩固性 B 直观性 C 启发性 D 因材施教1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 B )提出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庄子129发现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卢扎诺夫 D 瓦根舍因130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A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卢扎
27、诺夫 D 瓦根舍因131范例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D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卢扎诺夫 D 瓦根舍因132暗示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C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卢扎诺夫 D 瓦根舍因133教学中应用最广因为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B )A 讨论法 B 讲授法 C 谈话法 D 问答法134划分课的类型的主要标准是( C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原则 C 教学任务 D 教学目的135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 B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136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叫测验的( C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137一个测验
28、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叫测验的( A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138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叫( C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原则 C 教学组织形式 D 教学过程139我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为( B )A 班级授课制 B 个别教学 C 分组教学 D 群体教学140现代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为( A )A 班级授课制 B 个别教学 C 分组教学 D 群体教学141有利于大面积、高效率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A 班级授课制 B 个别教学 C 分组教学 D 道尔顿制145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教学论述的教育家是( B )
29、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斯宾塞146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D )A 班级授课制 B 个别教学 C 设计教学 D 道尔顿制147设计教学由( C )首创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斯宾塞148划分课的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C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原则 C 教学任务 D 教学规律14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C )A 备课 B 课外辅导 C 上课 D 检查作业150备课包括钻研教材、制定教学方案和( A )A 了解学生 B 阅读参考书 C 上网 D 研究课程标准151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B )A 教科书 B 课程标准 C 参考书 D 教学计划
30、152综合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C )A 组织教学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教材 D 巩固新教材153外部分组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 D )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A 年龄 B 发展水平 C 知识水平 D 能力水15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 A )作用A 导向和动力 B 关键 C 基础 D 核心15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D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A 思想 B 政治 C 道德 D 思想品德15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A 发展性功能 B 个体性功能 C 教育性功能 D 社会性功能157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B )A 基础 B 出发点 C 途径 D
31、 重要环节158德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C )四要素构成A 德育规律 B 德育原则 C 德育方法 D 德育途径159衡量人们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 D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160德育的基础是( A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161德育的动力是( C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162德育的关键是( D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163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既具有顺序性,又具有( B )A 矛盾性 B 多端性 C 复杂性 D 一致性164德育目标
32、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上A 德育内容 B 德育方法 C 德育原则 D 德育规律165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 B )A 政治教育 B 思想教育 C 道德教育 D 心理健康教育16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A )规律A 德育过程 B 智育过程 C 美育过程 D 心理咨询167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属于( B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168活动和交往时属性品德形成的( B )A 关键 B 基础 C 内容 D 途径169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C )A 将学生的道德认识
33、转化为道德行为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 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17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 B )规律A 多因素结构性 B 反复性 C 长期性 D 内部矛盾转化171“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反映了德育的( B )原则A 导向性 B 正面教育 C 知行统一 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172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的( C )原则A 正面教育 B 导向性 C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 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17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A 陶冶法 B 榜样法
34、 C 说服法 D 锻炼法174操行评定是德育方法中( D )的方式A 陶冶法 B 榜样法 C 说服法 D 品德评价法175学校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B )A 班主任工作 B 思想政治课与各科教学 C 课外活动 D 社会实践176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C )A 班主任工作 B 思想政治课与各科教学 C 体育竞赛 D 社会实践177认知模式由( A )提出A 皮亚杰 B 斯金纳 C 布鲁纳 D 彼得麦克费尔178体谅模式由( D )提出A 皮亚杰 B 斯金纳 C 布鲁纳 D 彼得麦克费尔179社会模仿由( B )提出A 皮亚杰 B 班杜拉 C 布鲁纳 D 彼得麦克费尔180班级管
35、理的主要对象是( C )A 班级公共财产 B 班级信息 C 学生 D 班级资料181“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初的( B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18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C )A 教务处 B 教育处 C 班级 D 共青团组织183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A )A 班主任 B 班干部 C 男女学生 D 集体教育184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C )A 校长 B 教导主任 C 班主任 D 任课教师185班集体内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 )A 班主任 B 班委会 C 共青团 D 少先队186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B
36、 )A 集体舆论 B 共同目标 C 干部队伍 D 班风187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方式是( A )A 平行管理 B 目标管理 C 民主管理 D 常规管理188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A )A 平行管理 B 目标管理 C 民主管理D 常规管理 189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 A )提出 A 德鲁克 B 马卡连柯 C 皮亚杰 D 布鲁纳 19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A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问卷法 D 阅读学生材料法 19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A 建立学生档案 B 操行评定 C了解学生 D 组织培养班集体 192下列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中( C )最差 A 民主式 B 权威式 C 放任式 D 专制式 193班级建设设计以( D )最为重要 A 实现目标的途径 B 实现目标的集体方法 C 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 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194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最重要主体是( C )A 校长 B 书记 C 班主任 D 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