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目录: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一)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表格) 2(二) 、土地制度演变 21.演变基本过程: .22.井田制: .23.土地私有制: .24.土地兼并: .25.均田制: .3(三)古代人群的变化: 31.地主阶级: .32 农民阶级:、自耕农、佃农、雇农 .3(四)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31 .小农经济的生产概况与特点 32.小农经济在战国形成的条件 .3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34.小农经济的地位与评价 .3(五)古代城市发展 41.城市的形成、功能变化(代表城市): .42.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变化: .4
2、(六)重农抑商政策 41.演变过程: .42.目的: .43.评价: .4(七)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41.含义: .42.原因: .43.评价: .4(八)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1.概念: .52.表现: .53.缓慢原因 .5(九)近代前夜中西社会差异 5二、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变化 5(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5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52.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6(二)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失败: 61.洋务运动的兴起原因与代表人物 .62.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 .63.洋务运动的失败及评价: .6(三) 、中国民族资
3、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71.晚清时期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72.民国前期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1912-1937 ): 73.民国抗战时期(1937-1945): 74.1870 年代 1956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8(四)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与特点 8(五) 、1840-1949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趋势: 9(六)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于各领域变化的具体表现: 91.形体修饰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 .92.礼仪风俗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 .103.休闲娱乐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 .104、新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新事物: 11(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1
4、1三、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2(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121.过渡时期 .12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123.文革时期 .12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12(二)对外改革开放 121.原因: .122.历程: .123.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剧变 .12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表格)农业:工具的改进演变、水利工程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农业耕作经营方式变化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商业:商人、货币的变化、城市设置和商业活动限制变化、政策
5、变化区域性不平衡,经济重心南移:两晋之际开始南移,中唐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完成南移(二) 、土地制度演变1.演变基本过程:原始时期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魏、唐均田制2.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实际是周王分封给各贵族诸侯所占有的土地制度,有公田和私田之分。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没有井田制,分封制也就瓦解。铁器牛耕使用使得私田增加,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3.土地私有制:随着铁器牛耕广泛,私田增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此后成为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4.土地兼并:根源:
6、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可买卖) 。影响:【政治】A.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力削弱;B.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甚至王朝覆灭;C.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限制兼并。【经济】A.造成农民普遍贫穷,阻碍商品经济发展;B. 兼并给地主的地租利益,使地主乐于用资本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5.均田制:概况: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主要规定:男女老幼按其不同标准分得国家的无主荒田,田地不准买卖,并服役纳税,年老或身死还田。影响:1.有助于稳定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有利于国家赋税,巩固政权稳定;2. 推动北方各游牧民族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民族大融合;3.
7、 一定程度上抑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三)古代人群的变化:1.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能够依靠出租获得资本的阶级。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之一。2 农民阶级:、自耕农、佃农、雇农自耕农: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之一。佃农:一般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被迫向地主,富农租地耕种,受到残酷剥削。雇农:农村中的长工、月工、零工等。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 (农业上出现股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社会较少的现象)(四)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 .小农经济的生产概况与特点(1)有少量的土地、农具,但落后;(2
8、)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脆弱;(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简单分工“男耕女织” ;(4)生产一般能自给自足,少交换,较封闭。2.小农经济在战国形成的条件(1)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世纪 P43 点拨 14.小农经济的地位与评价地位:处于封建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评价:(1)农民有较高积极性,一般可自给自足,比较稳定;(2)是封建政权稳定的经济基础 ;(3)小农经济的小规模生产和简单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后期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与社会的近代化发展。(
9、五)古代城市发展1.城市的形成、功能变化(代表城市):(唐以前)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咸阳、邯郸、大梁(开封)(唐宋)贸易港口兴起:泉州、广州、杭州、扬州、登州(明清)工商业发达、交通要冲: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2.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变化:商周以来坊市分离,到唐朝整齐的坊市制;北宋开始打破坊市界限,夜市、晓市、草市(出现瓦子、勾栏) 。(六)重农抑商政策1.演变过程:开始于战国时期、西汉继续、唐宋有所松动、明清继续并海禁2.目的:通过保护农业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税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3.评价:前期: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
10、期:阻碍社会分工,妨碍国内市场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原始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落后。(七)闭关锁国海禁政策1.含义:封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2.原因: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外部: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沿海的骚扰威胁。3.评价:积极:延缓西方殖民侵略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民族自卫性质。消极:1.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2.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 思想和科技。3.消极防御不能根本上消除殖民势力侵略,反而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导致与西方
11、差距拉大最终使中国陷于被动挨打境地。(八)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概念: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生产方式中出现新的因素,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是拥有资本的一方通过雇佣方式,购买劳动力生产商品,获得利润的一种生产方式。2.表现:产生时间:明中叶以后(明清时期) ;地区:江南地区 苏州、杭州、景德镇;行业、内容:主要在棉纺织业,出现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如“机户、机工”。3.缓慢原因角度一:A 国家政策 B 资本积累 C 国内外市场 D 技术设备、劳动力(以上是资本主义要发展的基本要素,寻找中国社会阻碍上述要素发展的内容便可以分析萌芽缓慢原因)角度二:A 政治 B 经济
12、C 文化 D 外交(结合世纪金榜 47 页点拨 7 自行总结:)(九)近代前夜中西社会差异世纪金榜 P50 单元归纳 二(抄下来)二、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主体成分 小农经济成分 其他成分 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单位 家庭为主特点 自给自足;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外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结构)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出现,取代战前手工操作为主的手工业生产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取代
13、战前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导致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但中国商品经济同时获得发展,推 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 现。不 过,在当时,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买办阶层 的产生上。(二)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失败:1.洋务运动的兴起原因与代表人物内忧 太平天国、捻军等一系列农民暴动原因外患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直接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取得对内、对外战争的胜利目的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崇厚等2.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活动类型 口号 名称 时间 创办人 地点安庆
14、内军械所 1861 曾国藩 安徽安庆江南制造总局 1865 李鸿章 上海近代军用工业 自强福州船政局 1866 左宗棠 福建福州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上海开平矿务局 1878 李鸿章 河北唐山近代民用工业 求富汉阳铁厂 1890 张之洞 湖北汉阳近代海军 1870 年代中期以降先后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近代教育 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3.洋务运动的失败及评价:失败标志 甲午战败根本原因 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治制度,仅仅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失败原因其他原因 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善、封建性浓厚等评价 积极 中国近代化的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15、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开端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消极 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年代 1870 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阶段 产生 初步发展表现 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等民族企业诞生 出现张謇、荣氏兄弟等民族企业家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自然经济的解体 清政府放宽限制,奖励工商;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2.民国前期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1912-1937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阶段 1912-1919 1919-1927 1927-1937国际环境 第一
16、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一战结束,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日本渐渐加快侵华步骤国内环境民国初创;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民众爱国情绪高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内战频仍国家基本统一国家经济政策实行利于经济发展之政策;倡导使用国货扶持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措施国家经济成就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化学工业(范旭东)亦有进展外国资本凭借实力及跌价竞争等手段,令民族资本举步维艰1936 年,工业产值达到中国近代以来最高水平,被誉称为“黄金十年”3.民国抗战时期(1937-1945): 民族工业的衰败时期沦陷区 国统区社会状况沦陷区沦为日本军事和工业基地处于外国资本和官僚
17、资本夹缝之中经济政 霸占民营企业;推行“适地适产 为抗战作经济准备(沿海工业内迁等) ,实行策 主义”(内容、目的) ;经济掠夺(工矿业、金融贸易、物资、劳工,方式不同) ;物资管制国家资本主义措施,但腐败政治势力乘机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经济统制”政策(统购统销、专卖) ;资金入股经济状况 沦陷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族工商业为抗战作出巨大牺牲,且在战争中饱受官僚资本侵蚀,跌入谷底【补充】:抗战胜利之后,在官僚 资本及美国商品冲击之下,民族资本堕入谷底;1949 年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后,政府于 1952 年开始展开 针对民族资本主义 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 1956 年完成。4.1870 年代
18、1956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四)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与特点简而言之,鸦片战争前中国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鸦片 战争之后外商企业、洋 务企业的先后发展,不仅加速了自然 经济的瓦解,同 时也为民族工 业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必备要素。并且,外商企 业和洋务企业的丰厚利润,最终诱使一些地主、商人甚至官僚开始涉足于近代工业,而这些人由此成 为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甫一起步,便呈 现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先天不足,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弱小;后天畸形,指中国民族工业发轫 之初,便存在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19、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偏重轻工业)等诸多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制于外国 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则对此二者具有斗争的一面;同 时,由于在 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得不依赖此二者,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又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窘境 归根结底在于当 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图示如下:(五) 、1840-1949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趋势: 为 经济或称 经济,为 经济为 经济,为 经济,为 经济。(六)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于各领域变化的具体表现:1.形体修饰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变化形式变
20、化趋势变化原因变化意义服饰男:长袍马褂;女:上袄下裙男:西服、中山装;女:旗袍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鸦片战争以降,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不断扩大,中西服饰并存的局面反映了清政府统治能力的渐趋衰弱;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服饰变化也成为反清的宣言)中西合璧(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饰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洋装流行,中装改良,服饰面料日趋多元化,由平面向立体发展西式服饰传入的影响清政府受民间影响,对官定服饰制度(主要为军装)的改革辛亥革命废弃彰显等级制度的清制服饰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衣冠之治无等级差别、多元化发型剃发结辫断发剪辫,开始流行分头或平头辛亥革命后,结
21、辫陋习彻底根除西方文化影响和刺激结辫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亥革命后政府正式颁令废除结辫在近代化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中国人精神面貌在外观上焕然一新形体修饰足形缠足放足 根除较晚,且屡禁不止(数千年封建思想束缚,根深难除;缠足女子多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缠足行为本身于近代化生活的不适宜,尤其是对妇女身心健康的残害男权压迫男女平等受新思想)补充: 晚清末造,尤其是辛亥前夜,衣着、发型等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更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 中山装造型均具有特定的政治含 义。 晚清及民国时期,大商人、银行家以及政府要员 等
22、社会精英多流行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 绸缎长袍、西服 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而大中学校的教师、学生等多习惯于上身穿阴丹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 子,脚穿布鞋,此种打扮,至民国中后期,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2.礼仪风俗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变化形式变化趋势变化原因变化意义相见礼跪拜、作揖,称大人、老爷等鞠躬、握手,称先生、君等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颁布法令废除旧礼仪晚清以降中外交往趋于频繁,外国人来华渐多。西方平等、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身份的不平等人格的平等;体现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等精神婚嫁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幸福婚姻,但近代中国多数地区仍以旧式婚俗为主新旧杂陈
23、,即婚俗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广大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无所变化,即使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也是新旧杂陈,纳妾直至民国时期也一直存在中西交往渐多,在与西式婚礼的对比中,国人产生了简化婚礼仪式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人们的觉醒重礼轻爱重爱轻礼体现男女平等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礼仪风俗丧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丧葬礼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仅仅在小范围内革新19 世纪中期以降,西式葬礼优点渐为国人所注意;晚清部分官员对传统厚葬弊端有所取缔;一些海归人士更是主动采用西式葬礼;辛亥后民国政府颁令废除传统丧礼制度,推动以开追悼会为主的新式丧礼铺张浪费,迷信无等级差别,
24、摒弃迷信;新式葬礼文明卫生简朴3.休闲娱乐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变化形式变化趋势变化原因变化意义传媒 报刊19 世纪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纸成为抢手货申报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新文化运动后,报纸“新闻”的观念产生(太平天国)通俗性报刊渐为各阶层民众所欢迎报刊渐成宣传政治纲领和西方来华人士的推动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新闻出版事业的兴盛和印刷技术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视野宣传资产阶级维新、革命思想,发挥了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报刊的出现与当时在市民阶层迅速普及 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的进
25、步(商务印书馆;石印、铅印)电影19 世纪末传入中国;未几,国人便已开始自摄各种题材的影片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纸成为抢手货电影院出现(最初电影是在戏剧茶园放映)迅速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以活动画面表现艺术,新颖且包罗万象,富于大众性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报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交通从传统交通工具(马车、轿、人力车船)向现代交通工具转变出现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邮政、电讯外国资本的进入,洋务运动开展;政府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出行和通讯手段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使人们生活更丰富多彩4、新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新事物:(七) 、中国近代
26、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外因 西方文明的强势影响政治 中国政府的改革的推动经济 物质和科技发展的促进思想 民主平等思想的带动内因自身 社会习俗本身自我更新大体而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 变迁的原因可归结为如下三点:西方 资产阶级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 传统习 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总 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 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这既是西方物质 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的产 物,同 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表示为下图服饰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高跟鞋饮食 西餐馆、咖啡馆、西式茶室建筑 居住大院、里弄、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文化 报纸、期刊、电影习俗 断
27、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礼三、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注意完成世纪金榜相应填空对情况有大概了解)(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1.过渡时期:(1949-1956: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三大改造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指“ 化” ,是生产力的调整提高,实行第一个五计划简称“一五计划”53-57年,三改:含义: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改造措施:农业、手工业:都是兴办 ,从初级到高级,进行集体生产、扩大规模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是利用、 、 ;纳入 资本主义轨道的形式有 、 和 ;从个别到全面实行 合营。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 )八大正确分
28、析社会主要矛盾是:(1956) 中国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文化状况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错误措施: (1958)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特征是 指标、 指挥、 风,犯“ ”倾错误;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坚持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征是“一 二 ”片面强调公有程度和大规模生产。 教训: 要符合 的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正确八字方针(1961 年底):“调整、 、 、提高” ,国民经济开始好转3.文革时期(1966-1976)严重 和 国民经济建设。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1978 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
29、济建设为中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联产 责任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 、 “十四大 ”国企改革目标建立现 制度市场经济体制:1992 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由计划经济转为建立 经济(二)对外改革开放1.原因: 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落后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国际环境有利条件,70 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2.历程:(点)经济 (线)沿海港口城市(面)沿海 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陆3.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剧变A 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2002 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 化进程加快 ( 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C 进入 时期(1995 年全面开展互联网)D 中国时尚变化:衣食住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