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查阅次数:1151 次 发布时间:2011 年 9 月 22 日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三个:支架式教学,实践,反思。支架式教学是运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起源于上世纪 70 年代,提出者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Wood,Bruner and Ross,1976)。其核心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展现在教师的辅助下如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同伴合作学到自己也会学的过程。关于“支架式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中指出,支架式学习是一种帮助学习者掌握
2、知识或完成学习者起初无法独立完成但在老师或其他能力更强的伙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方法。支架式学习,就类似我们早已熟悉的脚手架,通常是一个突起的平台。伍德、布鲁纳和罗斯确定了教师或成年人为学习者提供帮助时可能会用到的支架的六种作用。这些作用被列为搭建支架过程的六个步骤:1.吸引兴趣:引起学生兴趣;2.降低自由度:通过分解简化任务,降低难度;3.保持注意指向: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解决上;4.强调与任务相关的某些特征;5.控制挫败感:不要使学习者感到气馁;6.示范:展示理想解决方案以便学习者模仿。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指出,“支架式教
3、学”所隐含的意义是教师引导者教学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它的设计思路是:1.搭建脚手架,即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2.创设情境,即通过设置悬念、设计实验操作、实例引发等方法,引发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思索,攀沿更高水平;3.独立探索,即当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后,引导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即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即完成了认知阶段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综上所述,支
4、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辅助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享,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范式。本课题中的“支架式教学”,引自上述概念,两者表述虽有不同,但具有基本共同的核心理念。第一:在方式和途径上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来实现。第二:通过“支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这个成人有意搭起的“支架”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撤去,教学内容也循序渐进呈现完成。第三: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为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顺利展开,使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得以融洽。第四:教学活动中,“支架”-教师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与准备,以及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基础更好地在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中起到支持架构的作用而采
5、取的设计思路,就是更好地保证这条链完整完美地呈现。第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支架式教学理论的体现不只是体现在完整一节课的流程中的,每项活动的展开都是一次支架式教学流程的体现。“实践”一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解释为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学自然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有意识活动。本课题中的“实践”主要是指教师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于自身课堂的活动。“反思”原为唯心主义哲学概念,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索,后泛指对某些事物或过程的重新回顾和认识,类似于“自省”、“检讨”。 本课题中的“反思”是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基本概念的建构,是否把复
6、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是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解决的问题又成为了下一步的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了一个适当的引导作用;是否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回顾、分析、整理、总结。“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是指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课堂实践活动,而后不断、及时总结调整,再实践再调整,以求最佳教学效果的研究。(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建构主义的多种有效教学模式,在此研究浪潮的助推下,“支架式教学”应运而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统一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内核
7、。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
8、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由此,当下无论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极具前瞻性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正就如何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如何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如何创造最近发展区而积极论证。多年来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研究着眼于挖掘支架式教学五个环节有效实施的策略,并在如何搭建“脚手架”、如何针对具体课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如何实现学习小组内的有效学习、如何实施有效的评价等方面均得出了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总之就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思想与观点,一线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专家学者
9、均给予了实践层面的论证与理论层面的支撑。2研究的价值(1)理论价值建构主义认为支架式教学与新课改关注创新异曲同工,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内容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还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与支架式教学一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国内许多课改专家对支架式教学积极倡导,广泛赞扬并大力支持,从理
10、论与实践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探索,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2)实践价值本课题研究,适切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一章中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人才培养体制改
11、革”中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地区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向全市教师提出了“三坚持”, 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二是坚持运用科学方法,三是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向全市中小学生提出了“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要求。“会自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学重点,做到复习和预习、课内和课外、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就在于,过于关注课程内容建设,忽视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强调
12、“我该如何教”,忽略 “学生该怎么学”。“教学”倾向于“教”一头,不够重视“学”这头。而教学最终的成效不是体现在“我”教得如何,应该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显然,这与当前教育形式相悖。本课题研究,能有效改善教学现存的状态,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生学直至学生自己会学。 本课题研究,适切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成立于 2009 年 8 月的新校,教龄两年之内的教师现占全体教师75%,2011 年秋季升至 85%。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已成学校当务之急,一号工程。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尤其缺乏研究学生的相关理论和积累。在现行教师评价机制影响下,目前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样是仅关注“我
13、该教些什么”、“我该怎么教”。尽管学校反复倡导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但由于缺乏有力抓手,该如何努力引导青年教师沉下心来研究“学生怎么学”,“我的教该如何适应学生学”,“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本课题研究就是在努力企盼形成这样的抓手,通过过程形成意识,形成习惯,形成能力,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比较适切青年教师入门科研,它以课堂为阵地,涵盖的各要素易于接受、实践,可宽可深,面点结合。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科学管理,加强指导,及时总结调整,保障措施有力,一定能获得积极成效。(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1研究
14、目标(1)全体教师树立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研究学生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习惯,并形成能力。(2)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明显。(3)产生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的基本样式。(4)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有自主学习的相应能力。2研究内容(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兴趣、注意力、目标分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示范、克服挫败感、解决问题的主要特征、评价等。实现这些要素的课堂实践、主要策略和理论背景。(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包括实践案例、范式描述、理论支撑和成效说明。(3)支架式教学的不足分析,并努力改善。一是由于教师理论不足,
15、在搭建知识框架时包办太多,放手太晚,课堂教学低效;二是由于教师个人知识、思维和经历、性格的局限,对学生的发展能力估计不准确,或机械操练或设置问题、活动大大超出学生能力范围,限制学生思维发展,阻碍学习活动深入。针对上述问题努力改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上为二级子课题,由第一子课题派生的各要素为三级子课题,由第二子课题派生的各学科为三级子课题。3研究的重点(1)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给予指导和体验。而这种解决问题的体验前提是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
16、,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达成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台阶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2)支架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的水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处的高级伙伴。这种角色转换前者意味着权威,后者意味着平等,在传统等级观念仍具影响的我国,这种转换无疑是一种严峻挑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更多新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相配套的学习技巧,从而获取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
17、教师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种全新的促进者角色,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的水平。(3)支架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尽管我们的实验刚起步,我们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小学语文“四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不容质疑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使整个教学始终抓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展开,“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又对这五个要
18、素按一定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1研究思路(1)集中管理。加强科研的组织建设。加强课题的制度建设。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加强考核建设。(2)理论先行。加强理论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元认知,多元智力理论,最近发展区,信息加工理论,儿童学习理论,教学原理,学程设计等。丰富培训形式。落实培训成效。(3)面点结合。面上科学分解,点上灵活安排,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科学安排。(4)实践积累。团队实践和个体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采集,有心采集,点滴采
19、集,取舍采集,坚持采集。(5)调整提升。注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注重课题研究的有序性。注重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注重课题研究的应用和推广。2研究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 年 4 月2011 年 12 月)(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2)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小组。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的研究。(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研究课交流等。)第三阶段:总结
20、阶段(2015 年 1 月2015 年 6 月)(1)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教案、案例等资料汇编,编辑录像资料。(2)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3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2)行动研究(3)案例研究(4)观察比较(5)反思调整(6)问卷调查(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主要观点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学习),从搭建支架到最后拆除支架是一个过程。这一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逐渐减少,逐渐增加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成分,使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
21、念框架中继续攀登,直到教师让位于学生,拆除支架,完成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监控学习和探索的任务。2可能的创新之处(1)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作为一个支架,促进学生学习,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整地讲授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对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前提下,在课堂教学形式下多角度地去理解问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2)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都能适应,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要着重解决的。本课题致力于研究集体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六)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教学 2012 年 10 月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小记、教学随笔 2012 年 11 月学生课堂表现和学
22、业成绩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表 2013 年 10 月专家意见与家长反馈 意见表、反馈表 2013 年 11 月阶段成果(限 5 项)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汇集 2014 年 10 月对支架式教学的完整认识和修缮 研究报告 2015 年 4 月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论文集 2015 年 3 月最终成果(限 3 项)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案例集 2015 年 2 月(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课题组核心成员分别来自教学第一线,都具备很好的教学素质,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可以带动身边的教师一起参与研究。课题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教研室的资源和平台,依托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全市范围不同层次的学校合作开展研究,确保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课题组对该项研究已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分析,完成了相关的调研工作,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进行了相关的理性思考,。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有热情与干劲投入研究,所在学校也很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的经费和时间上会给予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