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众传播通论.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58918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通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通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通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通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通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当代媒介图景1.人类传播发展的过程(1)早期历史阶段(2)现代发展阶段2.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意指一种技术推动历史变迁的信仰。更为温和的说法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配合当时社会的现状和趋势,对社会进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3.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4.数字技术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意指“把信息一声音、文本、数据、图片、影响一编码成一系列通常被表现为 0 和 1 的断续的脉动”。这项技术使得传统的各种媒介形式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上存在。因而,互联网无疑成了新

2、媒介的载体。5.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6.门户门户是用户在网上冲浪时看见的第一个屏幕。这些门户不仅仅包含新闻报道,还有搜索服务、与其他网址的链接、聊天室、电子邮件服务、在线购物、在线民意测验、互动式餐馆及电影指南、本地大事日历以及可搜索的分类广告。7

3、.传播学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1)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参见董 p324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参见董 p326技术学派(多伦多学派)传播学的技术学派也被称为多伦多学派,其代表人物只有伊尼斯和麦克卢汉这两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者。技术学派认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便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媒介对信息进行吸收和记录,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与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相一致的知识结构系统,因此一部人类史可以根据传播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此外,媒介类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产生各种偏向,这些偏向对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有着强烈影响。(2)研究方法:参见董 p380-393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控制

4、实验8.传播的五个层次(内向、人际、组织、群体、大众)9.传播层次发展的变化(1)传播参与者越来越多。(2)信息的个性越来越淡薄,而共性色彩越来越浓烈。( 3)受众在时空、感情等方面越来越分离。(4)传播技术和组织越来越复杂。10.媒介技术融合造成的结果(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网络传播、双向电视等)。(2)多媒体化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有助于改变资源垄断现象(数字化、高速度化)。(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卫星、网络)的影响。11.多媒体传播它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1)传达信

5、息使多种感官如视、听、触觉同时感受;(2)信息可使用多种媒体方式传达,如语言、文字、图画、影像、影片、音讯、视讯;(3)传达信息的技术包含电脑、影视、通讯等,它以电脑为中心,综合不同媒体,使人们可以同时操纵声音、文字、静止画面、动画等四种媒介信息,具有双向性、适时性、表现多样性等特点。互联网在全球的扩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传播方式,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开创了新的感性领域。12.大众传媒所开展的舆论监督的优势(1)不受地域、行业、领域的限制,对社会进行至方位扫描;(2)干预迅速;(3)社会成本低廉。焦点访谈等节目的繁荣以及普遍存在的“不怕上告,就怕见报”的心理,说明了这一道理。13.大众文

6、化所谓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状态。特征:产品趋同性高,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大众口味;以游戏、娱乐为主;浅显易懂,缺乏深度。是一种以商品性作为前提、以技术性作为媒介、以娱乐性作为中心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与大多数人的认知、情感、动机的心理结构以及生活方式比较接近,所以很容易赢得众多的“眼球”。积极作用:(1)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播成功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幻缠在身的政治情结。(2)突显了对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人作为

7、精神个体的价值。(3)大众文化的传播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第二章 新闻学1.选择新闻的标准及时、重大、接近、显赫、异常2.新闻传播的原则真实、客观、公正、全面3.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指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媒介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活动。(1)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股力量是政治斗争的需求(2)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具有多重属性从经济角度考量,新闻事业是信息产业的子系统,具有一般产业的性质。商业化运作的媒体需要追求维持其自身生

8、存与发展的经济效益,新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受众市场为导向,以商业利润为目标。新闻事业是一种创造社会价值的公共服务行业,因而,新闻事业又负有新闻事业重大的社会责任。新闻事业的核心责任,就是及时准确地传播新闻,满足社会公众的求知欲和知情的权利,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的公共管道。新闻事业还是监督社会与政府的重要力量。(3)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企业经营4.三种代表性新闻理论(1)第四权理论第四权理论产生于英国,盛行于美国。原来是指称新闻记者为英国封建社会末期排在贵族、僧侣和平民之后的第四等级,今天意指新闻器是司法、行政、立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这种理论强调新闻界界独立

9、于政府,拥有对政府的自由监置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将代表民意的自由报刊的实践,视为探索民主政治如何有效运行的伟大尝试,成为第四权理论的奠基人。(2)党报理论党报理论起源于苏联,后来盛行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由德国当代“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于尔根哈贝马斯 1962 年出版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阐发。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类似进行辩论的竞技场,介于公共权威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在那里,人们可以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理性讨论并达成共识

10、。于公民之间的讨论不可能全部通过面对面交流完成,覆盖和影响面很大的大众传媒,通过表达公众的各种呼声,成为公共讨论的中介,从而统领着公共领域。“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5.新闻报道形式(1)消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最常用于动态硬新闻的初期报道,意在以最快的速度将主要信息传递给受众。(2)特稿敬益搞是富有文学性的新闻写作文体。作者不是用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用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意见来传递非虚构性的故事。好的特稿读起来跌

11、岩起伏、引人入胜,是生动活泼的传记和文学杰作。(3)调查性报道从事调查性报道的通常是新闻机构中富有经验的记者。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目的是揭露丑闻,将社会的阴暗、政府的黑幕、企业的罪恶公之于众,媒体只有进行广泛深人的调查性报道,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制止社会走向腐败的深渊。面对着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冲击,调查性报道成为报纸维持生存和赢得公信的重要法宝,它同时也是媒体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最有影响力的手段。6.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

12、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7.新新闻“新新闻”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各种社会运动盛行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手法延强调文学风格及现场气氛的描写,以街头民众为权威消息来源,融入作者的想象力,以故事体、非结构性的报道方式来报道和安排新闻故事,虽然效新闻式的标题和论题,但是不采用新闻客观性原则。虽然,在社会背景和市场等因素的压力下,“新新闻”登上了正统报纸版面,但是很难被新闻界认同。当然,作为“参与式报道”的一种,在监督环境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8.新闻客观性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客

13、观性的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客观性既有认识层面事实与价值分析分离的意义,也有新闻采写实践操作的“统一技术标准”的意义,还是一种以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记者的超然与中立态度为目标的规范化理想。客观性与真实、公正、平衡、中立、无价值判断等基本的新闻价值观紧密相连,是民主自由社会中新闻记者专业意识形态的一块基石。第三章 传播学1.传播的两种观念(1)传递观:将传播看成是讯息的传递。(2)仪式观:将传播看成是意义的生产与交换。2.镜中我“镜中我”出自库利 1902 年出版的人性和社会秩序一书,是说我们时常会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

14、通过看别人眼中的自己逐渐判断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似这个不断对话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际传播的过程。库利对传播学的影响之一正是关注了人际传播在自我形成中的重要作用。3.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即家人、伙伴、邻居等与我们成长过程发生紧密联系的小群体。这个概念在理解很多传播现象时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说,人们可能会发现,虽然我们天天生活在媒介信息的包围之中,但对我们的态度影响最大的可能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初级群体。4.四种大众传播理论(1)社会科学理论(2)规范理论(3)操作理论(4)日常理论或常识理论5.媒介规范研究媒介规范研究也叫控制研究,是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整个媒介行业所受到

15、的外部力量制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约束,市场、受众群体、利益团体的约束等。传媒的四种理论由于关注媒介生态中的政治力量而被尊奉为媒介规范研究的经典。6.受众研究的三种类型丹尼斯麦奎尔把受众研究的传统分为三种类型:结构的、行为的和社会文化的。(1)所谓受众研究的结构传统,对应的是市场化研究操作一类似媒介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调查这样的分析,百的就在于掌握媒介受众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信息接收情况等信息,从而为媒介产业服务。(2)受众研究的行为传统,是基于对媒介效果和媒介使用的分析。(3)受众研究的社会文化传练强调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是对特定文化脉络的反映受众对信息的解读是一个将自身文化

16、经验赋予媒介文本的过程。7.传播研究方法第四章 媒介素养、新闻与传播教育1.媒介素养的内涵(1)了解各种媒介的技术特性和传播特点。(2)了解媒介组织的政治、经济属性及其对媒介内容的影响。(3)反思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做积极主动的阅听人。(4)影响和近用媒体,勇于实践个人的传播权利。(5)积极建构并实践现代传播礼仪和伦理。2.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如同读写能力一样,并非人们的天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是随着日常媒介接触行为的增加自然形成,因此,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正是指帮助人们培育或提高媒介素养的过程。对象:(1)青少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目标(2)师资培育是开展媒介

17、素养教育的前提。(3)家长是媒介素养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4)媒介从业人员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对象。目标:培养人们的反思精神,使人们对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与行为有清醒的认识。特点暨难点:(1)媒介素养教育应持续终身。(2)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不断更新。3.新闻传播教育四种类型问题与不足(1)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2)新闻类专业规模扩张过快,带来了师资、设备等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影响了教育质量。(3)在师资与教材方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给平衡是目前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教材方面则存在与当下新闻实践的适应性和教材质量亟需提高的问题。

18、(4)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方面,目前国内新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尤其是在设备、实践训练方面有很大的不足。(5)新闻教育的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培养层次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新闻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生的课程差异不大,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复的地方,没有实质性的提升。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国内新闻学专业发展不平衡,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新闻教育如何定位,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4.新闻教育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凯里提出的新闻教育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新闻学的定位:(1)新闻和新闻教育绝不等于或包含广告、传播、媒介研

19、究、公共关系或广播。(2)新闻作为独特的社会实践不可与传媒和传播相混淆。传媒是新闻得以发生的组织和官僚机构,是使新闻实用的技术;传播是意义传递的一般过程,但是它们都不是新闻。(3)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称,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新闻没有其得以实践的内在理由,即成就民主的社会秩序。5.当代新闻教育呈现的六大特征第一,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方式如何变革,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文内涵永远是至上的,教育理念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精神培养为目的。第二,新闻传播教育经历了由人文学科向社会科学的汇流。第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跨专业联合办学日渐普及。第四,新闻传播教育以学院式教育为主体,社

20、会教育、职业教育为有效补充。第五,新闻教育国际化已成共识。第六,各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第 5 章 终端媒体(一)印刷媒体1.图书2.报纸3.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就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明确倾向性的论说性文体。对报纸来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决定着报纸的政治立场,是报纸承担政治使命的主要工具;报纸也可以作为社会“公器”,为社会群体发表意见提供空间。目前我国报纸上的评论,大体可以分为五类: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4.杂志第六章 终端媒体(二)电子媒体1.电影2.广播3.电视4.媒介融合5.数字电视6.网络电视7.音像制品音像制品是录音制

21、品、录像制品的简称,是指利用录像技术和设备制作的录有节目内容的视听出版物,包括录有内容的录音带(AT)、录像带(VT)、激光唱盘(CD)、激光视盘(LD)、数码激光视盘(VCD)、高密度光盘(DVD)等。第七章 终端媒体(三)网络媒体1.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往往具有“集合行为”的一些特征,参与其中的网民自发、狂热、无组织、肆意宣泄情绪。在我国,一些针对腐败官员的人肉搜索,客观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在针对普通人的道德谴责事件中,一些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在论坛中被公开后,进而招致网民的侮唇和诽谤,致使其社会评价降低、社会声誉受损,人格权受到侵害。有些情况下,当事人的名誉权虽没有受到明显侵害,但压倒性的

22、网上舆论对其精神和生活方式事实上构了“多数的暴虐”。2.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实时的、同步性的/近乎同步性的、一对一和多对多的文本沟通方式。3.网络新闻事业(1)专业新闻事业目前,我国在五联网上从事专业新闻传播活动的机构主要有同类:一类是传统新闻单位,他们在互联网诞生之后顺势而动,建立了自己的网端,这类网站又称“新闻网站”,如各类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兴办的网站等,具有发布原创新闻的权力,能够自行采写发布新闻;另一类是原生于互联网的非新闻单位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这些网站没有发布原创新闻的权力,只能转载来自传统新闻单位的新闻,新闻传播只是这些网站众多服务中的一项。(2

23、)公民新闻事业公民记者如今,有大量的普通网民,正在利用手中的手机、便携式摄像机实时地记录自己所亲历的新鲜事件,或将自己熟悉的内幕信息和社区新鲜事,借助博客、SNS、论坛等渠道,发表在网上。他们实际上从事着过去只有专业新闻从业人士才可以操作的新闻传播活动,我们将这些业余记者称为“公民记者”。“亲历式报道”亲历式报道,是公民记者们碰巧出现在新闻发生地时根据亲身经历所做的新闻报道,而“公民记者”所做的“亲历式报道”正不时发生在我们周围。(3)公民新闻事业的隐忧任何人可以成为公民记者这一事实,也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处在网络构筑的舆论监狱之中,无形的群体监视和肆意而为的网络言论,都可能污浊网络环境,使个

24、人因私人信息暴露于公共空间而受到巨大伤害。4.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1)媒介互动媒介互动(战术性融合)。媒介互动,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联网、手机)之回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与合作。(2)媒介整合媒介整合(组织结构性融合),这个阶段的媒介融合,已经不再停留在媒体在个别节目或活动中的简单合作,而是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编辑中心,而用多种媒体形式传播新闻产品。通过组织结构和流程的直造,而建立了一种常规模式,贯穿在全部的新闻报道活动中。这个层次的媒介融合构成了一种崭新的新闻传播模式一“融合新闻学,研究它的内在结构和组织方式,在当前我国的媒介环境下意义深远。(3)媒介大融合这个阶段目前还处在想象状态中。其理想境界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媒齐形客得以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各种类型的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这个多媒体平台集以往媒体的功能于一身,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接收终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