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游良营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依据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为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查找资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等课堂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感悟历史,增长智慧、孕育情感;因此,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我在本课设计上,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学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选择了典型的文字资料和直观形象图片资料构成思考问题的基本素
2、材,师生共同学习、探究、交流,使学生在集体合作查找、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获取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增强学习历史能力和提高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获得成功体验。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依据课程标准专题 1 提示的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孔孟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家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及李贽等进步思想家,以及专题 2 提示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等教学内容设计,有 6 课组成。前 5 课按时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勾画出从百家争鸣孕育出一批经典巨著、孔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正统独尊地位、经宋明理学至明清之际变迁的轨迹。其间也反映了主文化与
3、亚文化、反文化对立统一格局,以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动此消彼长发展变化的趋势。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部分,其中“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介绍了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黄老之学具体内容、特点,黄老之学的推行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及其政治地位的衰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来源、内容、影响,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即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及秦“焚书坑儒” ,下启三国魏晋儒学危机,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是儒学发展重要一环。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
4、作用,地位突出,同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深刻认识当今尊崇国学回归传统思想文化并汲取养分、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2、学生情况分析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因此正确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他们又在向成年人迈进,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使得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然而硬性的知识灌输和强加的思想观念不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做到论从史出、情从感悟来,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此对于高二学生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5、,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高二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但是通过开学以来教学并与学生交流,我发现高二学生,人文素养底子较差,许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没有很好地学习历史,对于历史学习存在态度不端正,认为为非中考科目和副科,因此对于历史知识一知半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注意材料选取的典型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通
6、俗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历史故事如萧规曹随和汉武帝、董仲舒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来调节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标要求及解读】课程标准 内容解读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析汉初黄老之学兴起的背景和西汉中期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培养理解思想
7、变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学习分析,培养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积极作用的能力;通过探究黄、老思想特征和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感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史观,感悟思想服务于政治需要;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愿望。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五、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从春秋到汉初的时间轴,并提出问题:从春秋到汉初,我国古代
8、思想发生哪些变化?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以及秦始皇的图片,并讲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至二世而亡。取秦而代之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二)讲授新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出示汉高祖刘邦像和下列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有醇驷(同一颜色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课堂设问: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要
9、采取什么统治政策应对汉初严峻的形势?为什么?这种政策对今天有现实意义吗?提示:第一问:休养生息政策 第二问:经济残破不堪,百废待兴; 吸取秦亡教训暴政;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三问:此为开放性题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课堂设问: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最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转承衔接:有同学认为道家学说最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果真如此吗? 出示问题: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特征是什么?黄老之学有何作用?为什么黄老之学衰落?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了解黄老之学;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投影并进行讲述:1黄老之学的特征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
10、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
11、生息。2、黄老之学的兴起“黄老之学”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因此它适应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形势,符合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所以,在汉初统治者的提倡下,黄老之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3、黄老之学的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4、黄老之学的衰落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下论体系。到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转承衔接:汉初的黄老思想正是适应汉初经济形势的需要,促进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但是,到汉武帝时,黄老之学
12、又被新儒学所取代,这是为什么呢?为了让同学们理解经济(经济基础)与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我们让政治学科知识来帮忙: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使经济基础得到巩固或削弱. 4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出示汉武帝刘彻、董仲舒像、西汉前期形势和西汉疆域图以及下列材料材料:至汉武
13、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百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苍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食梁肉,为吏者长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课堂设问:上述三则材料反映汉武帝在位时面临怎样形势?提示:经济: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政治:诸侯王割据一方,威胁中央;军事:匈奴威胁汉边境,边境不得安宁课堂设问:时光倒流,假如你是汉武帝刘彻,面临这样的形势,你要采取什么政策?提示:强化中央集权,消除诸侯割据威胁,打败匈奴,保境安民转承衔接:汉初以来的无
14、为而治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出示材料: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 吕思勉中国史纲你认为怎样的思想才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吗?首先了解下董仲舒这位历史人物。出示:董仲舒头像及生平简介:前 179 -前 104 年,自幼博览群书,专心致志(讲述“三年不窥园”故事);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
15、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出示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材料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仁者,爱人之名也;立义以
16、明尊卑之分;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 -春秋繁露 课堂设问:上述三则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哪些主张? 51、董仲舒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
17、事。3)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 “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2、新儒学的评价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
18、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课堂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出示表格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作用转承衔接:董仲舒新儒学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稳定统治秩序政治需要,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最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出示时间轴回顾从春秋到汉初儒学发展历程,并指出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儒学不受重视,秦代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西汉前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课堂提问:儒家思想
19、在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不同遭遇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原因:是否适应时代的需要。问题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探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不同遭遇有何启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继承和改造先秦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外儒内法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起用文人儒者参政。(政治)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西汉初期实行黄老政治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残破客观现实的结果,而黄老之术给汉初带来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0、。但到了汉武帝时,若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就不合适宜了。因为当 6时社会需要着手国家政权的巩固,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平叛“四夷侵凌中国”,开创强大的封建统一局面,为封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仁义为主旨的陆贾思想,也逐渐走向弱势,何况汉初虽宽刑简政,但仍因袭秦制,代之以董种舒的“独尊儒术”。提示:启示:第一,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第二,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第三,一种思想,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巩固小结: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弊,“马上打天下”的
21、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但是,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成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