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部分ppt文字版.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98733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部分ppt文字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部分ppt文字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部分ppt文字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部分ppt文字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思想部分ppt文字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概述 ()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奴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1840 年)的军事理论。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发展的四个历史 时期及概况: 1、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前8世纪(夏、商、西周),主要著作:军 志、军政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是维护本阶级统治;是镇压奴反抗;三 是抵御外族侵和对外扩张。 (2)天命论的战争观:“天罚”、“胜败乃由天命”。 (3)“礼”、“刑”治军:“礼”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4)步、车结合的作战形式和法。 2、基本成熟时期公元前8前3世纪(春秋战国) 主要著作:

2、孙、吴、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 、六韬等。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战争的实质:“争名”、“为利”、“为义”、“为忿”; 义战、不义战。 (2)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五事七计”;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 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七计” 即双政治清明、将帅明、天时 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的情 况。 (3)提出了系列战争指导原则: 未战先算,计必先定; 不战胜,谋攻为上; 知知彼,百战不殆; 智结合,出奇制胜; 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4)提出了较系统的治军理论 / 1 38凡兵,制必先定; 凡

3、胜,备必先具; 兵之法,教戒为先; 令之以,齐之以武(治武理) 3、进步发展时期公元前310世纪(秦五代) 主要著作:黄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2)战略思想有较系统的发展: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合,如隆中对 (孔明); 步、骑、兵协同作战,指挥艺术较,如“壁之战”。 (3)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 提出了固边与睦邻结合的防御思想;筑长城, 修驰道,重兵戌边等重防御措施。 (4)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得到发展:如:政治与军事关系、民众与卒关 系、刚柔关系、虚实关系、奇正关系、攻守关系等。 4、完善化、体系化时期公元9601840年(宋、清前期) 基本特点:

4、 (1)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1815种,占中国古代兵书的70%。 (2)开办武学,设武举,发展军事教育。 (3)积极防御,远程奔袭,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进步发展: 守中有攻,积极防御思想(岳家军破兵);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元:成吉思汗); 收民,积,积极进攻思想(明:朱元璋、李成)。 (4)冷热兵器并的军事理论形成: 元末,热兵器出现药、器装备部队。 基本特点: (1)准备与短兵相接相结合的作战法(戚继光); 要著作:车营扣答合编(明:孙承宗) (2)疏散队形,灵活机动的作战阵式; (3)将帅主要任务不是亲冲杀,是组织指挥的理论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

5、、关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论 “义战,不义之战”;“五事七计” 2、关于战争谋略和战法的理论 / 2 38“谋攻为上”、“不战胜”、“出奇制胜”;“协同作战”、“战略防御”、“重兵戌边” 3、关于治军的理论 “严军制”、“将帅修养”、“治武理” 4、关于战争保障的理论 “兵马未动、粮草先”、“因粮于敌” 、“武经七书”简介: 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颁布“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书。 ()孙兵法(春秋:孙武) 公元前523年,联合鲍在次夺权中失败,孙武为避嫌,离齐奔吴, “年壁,潜著书”,成兵书13篇,由伍胥推荐见吴王阖闾(公元前512 年),吴王授予将,开始其军事涯。 ()吴

6、兵法(战国:吴起) 魏国(公元前440381年),政治家、军事家。 六部分: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 (三)司马法(战国:司马穰苴rangju) 战国初齐国司马,(卒不祥) 五部分:仁本、天之义、定爵、严位、众。 (四)六韬(战国:吕尚) 传说姜太公(助武王灭商纣的功),与周王、周武王对话形式编成 六韬: 韬论充实国家量及战争准备;武韬论军事战略;龙韬论军事布局和 指挥虎韬论宽阔地域作战战术;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韬论军队 协同战术。 (五)尉缭(战国:尉缭) 梁惠王时,成书约公元334年。 主题:论治军、严军制。 (六)黄公三略(秦汉:黄公圯上) 传授张良(张房) 兵书 上略论治

7、国略; 中略论帝王仁政; 下略论治军原则。 (七)李卫公问对(唐:李靖)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上中下三卷 。 / 3 38从“奇正”、“虚实”、“主客”、 “攻守”等个发议论,着重探讨争取作战 主动权问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孙兵法及其影响 、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孙,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东饶县。卒年代不 详,约与孔(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同时代或略晚,( 齐国 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其先祖为陈完,原是陈国的公。公元前672年,陈国发 内乱,陈完便逃奔齐国避难,改称完。完的第五世孙书(即孙的祖 )为齐国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下了战功,齐景公便

8、把乐安封给了 书,并赐姓“孙”,以表对书嘉奖 ) ()避患深居,潜著书 (公元前523512年)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内乱(史称“四姓之乱”),孙便离开齐国,到了南的 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活,潜研究兵法 (三)扶吴破楚,功勋卓著 在吴国,孙结识了伍胥。在诸侯争霸中,南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 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胥常与吴王论兵, / 4 38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精通韬略,有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著兵 法三篇,世莫知其能。”伍胥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吴王便让伍 胥拜请孙出。 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伍胥为将,出兵伐楚。孙采取“

9、迂回奔袭、 出奇制胜”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别,长驱深楚境千 ,直奔汉,在柏举(今湖北城北)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举攻陷 楚国国都郢。“柏举之战”后,楚国元伤,渐渐向衰落,吴国的声威则 振,成为春秋五霸之。 对于孙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史记 孙吴起列传写道:“西破强楚, 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与有也”。 前506年冬天,吴王征求伍胥、孙武的意见,亲率吴国军,以唐、蔡军队 为先导。吴军乘船抵蔡,在淮汭登陆,在豫章带与楚军隔汉对峙。楚军 接连三次败北。吴、楚双又于柏举(今湖北城东北)列阵对,阖闾之弟 夫差带领部下5000兵突袭楚军,楚军溃退,吴王率领军长途追击,在清发 (今湖北安

10、陆县)追上楚军,趁楚军渡河中央时,猛烈进攻,获全胜。 楚军残部继续逃跑,在雍澨(今湖北京)又被吴军追杀。吴军五战五捷,抵 达楚都郢。七,楚昭王携其妹逃出郢,吴军于次郢。伍胥 掘楚平王墓,鞭300以泄旧愤。 、孙兵法的主要内容:()计篇论战争谋划 (全书的总纲) 在这篇中,孙对战争筹划的问题做了全深刻的回答。回答了为什么要 重视战争,应该把握哪些要素分析战争,筹划战争应该着重考虑的内外部条件 是什么,筹划战争应该把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后“庙算”形象地提出战争 筹划的总体要求。 兵者,国之事五事七计因利制权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11、法令孰? 兵众孰强?卒孰练? 赏罚孰明? 兵不厌诈法: / 5 38能之不能,之不,近视之远,远视之近,强避之,实备 之,怒挠之,卑骄之,佚劳之,利诱之,亲离之,乱取之。 () 作战篇 这篇不是谈实际的作战,是谈作战具和作战物资的准备。在这篇中, 孙具体阐述了战争巨消耗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提将领们必须从撑 战争的物质基础以及国家承受能上来思考战争问题。如何减轻国家的压? 孙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思想:是从时间上考虑,速战速决;是从空间 上考虑,因粮于敌。孙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中,揭了战争量聚能与转换 的些规律和式。在这篇的论述中,贯穿整体的核战略思想是:在战争 准备上,避战争之害求战争之利,尽可

12、能以最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 ()作战篇-战略思想和原则 (战者)费千因粮于敌兵贵胜不贵久胜敌益强。 (三)谋攻篇 “谋”就是“谋划”、“智谋”。所谓“谋攻”,是指如何谋划战争,如何通过智 谋去战胜对。这篇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战略“以智克”的全胜思想。在上 篇,孙是从战争准备上论述了如何避战争之害求战争之利。在这篇, 孙将从战争的对抗策略谋划上讲如何避战争之害以求战争之利,具体说,就 是如何在减少和避免战争破坏作的情况下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战争的。 (三)谋攻篇论谋攻原则 不战屈之兵上兵伐谋知彼知百战不殆。 ) 在古语中,“形是有质之称”,“形”讲得是可视可见的有形物质及其形态。在这 ,孙说的“形”

13、是指战争量及其表现形式。战争是量与量的对抗。 量是战略的个核要素。量对抗是战略所展开的逻辑起点。在此,孙提 出著名的“先胜后战”的思想,揭了“强胜弱败”的战争规律。 (四)形篇论军事态势 保全胜胜兵先胜形造势。 ( ) 量体现于“形”蓄发于“势”。“势”指的是“形势”、“态势”、“势”、“位 势”等意思。就量运,“势”指的是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借助各种 外部条件形成的种有利的蓄发状态。如何增强的量,如何将现 / 6 38有量更有效地发挥作,如何以最的代价获取更的胜利,这都与“势”有 关,或者说都需要借助于“势”来实现。 “势”是中国战略思想中的个重要范 畴。掌握中国战略思想的精华,不能不洞悉

14、这个字的深刻内涵。 (五)势篇论战略战术 择任势善奇正诱敌动敌出奇制胜 (六)虚实篇 本篇是孙兵法三篇中的核篇。虚实,反映了量两种基本的形 态。般说来,“实”是指强、主要和有备的量,“虚”是指薄弱、次要和 备的量。在具体的作战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把“虚”简单地看作“弱”,它 有时是指要害、关键的部位。“虚”和“实”,是在双量对抗中显现的,是反 映双量对抗的个常重要的对统范畴。这个范畴揭了量对抗的 基本规律,形成了“避实击虚”的重要战略战术原则。在这篇中,我们还要特 别关注孙的战略主动权、集中兵、形和“因敌变”等思想。 (六)虚实篇论作战指导思想 兵常势避实击虚我专敌分因敌制胜我专为,敌分为,

15、是 攻其也。 (七)军争篇 按照中国古的解释,“争,趋利也”;“争者,争利,得利则胜”。“军争”,是 指调动和部署的军队争取获胜的有利条件。如果前者侧重讲如何调动敌, 这侧重谈如何运的量。也有说“军争”是现代“机动”的意思。这种 理解与上的“变化”有联系,“变”依赖于“动”,只有“动”才有“变”。 (七)军争篇论夺取战场主动权 夺先机之利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趋利避害,避锐击惰夺夺三军可 夺,将军可夺朝锐,昼惰,暮归。 ()九变篇 “ ” “九变”。“九”指的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所谓“九变”就是指要量的穷尽的变化。 “ ” “ ” “ ” “ ” “ ” “ ” “ ” ()九变篇论灵活兵 智

16、者之虑,杂于利害知兵善备患通九变之术。 / 7 38(九)军篇 在本篇中,孙围绕着军作战详细论述了“处军相敌”之法,即在军作战过 程中如何选择地形部署军队和如何观察判断敌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法,我们 可以进步去领会孙在前所说的“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兵以利动”的 战略思想。对于孙观察问题的法,我们应当借鉴;对于孙“兵益多”和 “合之以,齐之以武”的兵治军思想,我们应当汲取。 (九)军篇论军打仗原则 处军相敌料敌并令之以,齐之以武。 ()地形篇 在这篇中,孙主要通过对“地有六形”和“兵有六败”的分析,论述了军队在 作战时如何利地形的法,并进分析了兵败在将帅的责任及动因。 现在的战略术语中,“

17、地”是指战略双对抗的“空间”,这包括地势的低、 距离的远近、然或的地理环境、以及双兵部署所形成的战场位置关 系等等。认识和处理好“”与“地”的关系,借“地之助”去求“兵之利”,反映了战 略家和军事家的素质和能。纵观历史,真正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都是熟悉地 理和地形的专家。 ()地形篇论各种地形的作战法 地形者兵之助六地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六地: 通地敌我均可往返之地; 地敌我出击都不利之地; 挂地可往难返之地; 隘地两侧险要,中间狭窄之地; 险地险要之地; 远地离部队集结地较远之地。 ()九地篇 在这篇,孙还是谈“地”,但谈得不是般的地形,是战略地理。孙 根据地理位置对整个战略态势

18、的影响,归纳出九种不同的类型,并针对这些类 型提出了基本的战略动原则。据有的资料反映,孙这篇中的许多思想, 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学说产了极的影响。孙的思想,不仅反映了现代 地缘政治的实际,且对当今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具有巨的推动作。 核问题:如何把握战略空间? ()九地篇论不同地域的作战原则 / 8 38九地之变合于利动兵之情主速,攻其所不戒主不可以怒兴师,将不 可以愠致战。 九地: 散地乡熟路,卒易逃散之地(不宜战); 轻地往返较便利之地(不宜久留); 争地双必争之地(先敌占领); 交地敌我均可往返之地(严密戒备); 衢地与各国联络便之地(争取同盟); 重地进敌国纵深难返之地(因粮于敌); 汜

19、地沼泽林难之地(快速通过); 围地便于埋伏包围之地(防敌包围); 死地易进不易出之地(死战求); 、攻篇 孙在这篇中主要谈到如何的战法。这种作战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巧 妙借助然量战胜对的战略思想。三国时的“烧百连营”、“壁战” 的战例,使记忆犹新。这种法,在古代是适的,但在现代战争中不多 了。这不仅表现在战争新的段不需要采取攻的办法,另外,毁灭森林, 也是现代环保意识所不容许的。不过,中国古代借然之为我所的战略思 想,仍然有其现实价值,应当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以继承和运。 五:焚烧敌军员; 积焚烧敌军粮秣; 辎焚烧敌军辎重; 库焚烧敌军仓库; 队焚烧敌军运输设施。 (三)间篇 孙在这篇主要论述

20、了如何使间谍(也称情报员)来获得各种持战争 决策的情报资料。在孙的战略思想中,“知”具有重要的地位。“知彼知”、 “知战之地”、“知战之”,是孙贯强调的作战要求。在本篇中,孙还专 门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胜,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间”则是孙 实现其“知”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其“先知”的主要段。 (三)间篇伦使间谋的意义和法 知敌之情必取于五间俱起莫知其道圣智间密间亲间厚间。 / 9 38五间: 乡间收买敌国中熟悉乡情者,充当我间谍(向导); 内间收买敌国知内幕的官吏,充当我间谍; 反间将敌间谍诱降为我间谍; 死间派出向敌传送假情报,使敌上当,事后被敌发现处死的间谍; 间派往敌国收集情报且能

21、活着回来的间谍。 、孙兵法的国内外影响 ()国内的影响 1.家喻户晓: (1)“今境内皆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五蠹 (2)“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三篇”司马迁史记 2.承前启后 (1)武经七书基础是孙兵法; (2)注释孙的兵家50多家,推曹操;“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 深矣”。 (3)清朝:“武试默经不出孙吴”。 (4)“就中国历史来考究,千多年的兵书,有三篇,那三篇兵书,便 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孙中 3.影响深远 (1)历史名将:孙膑、赵奢、韩信、曹操、孔明、李世民、李靖、岳飞、戚 继光等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者。 (2)刘伯承被誉为“当代孙吴”。 (3)泽东:“孙的规律知知彼,百战

22、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4)国内“孙兵法学会”。 ()国外的影响 1.东本 (1)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被视为“稀世珍宝” “孙是东兵学的祖,武经的冠冕”。官学校教官尾川敬。 (2)战前,出版有关孙的专著有100多种 (3)战国时代(14761573) 名将武信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不动如”写在军旗上,以 励将。 (4)近代本各界,尤其经济管理界,出现研究和泛应“孙”的热潮。 / 10 38(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对孙兵法更为推崇,他说:“商场就是战场, 买卖就是兵。中国古代先哲孙,是天下第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 拜,认真背诵,灵活运,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2.西传欧美:

23、 (1)法国:17721772年,法版孙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 兵法在西的传播。时今,孙兵法书已以近30种字在世界范 围内泛流传,以它不朽的智慧指挥着整个世界 (2)英国1905( 卡托普将“孙”由译成英。 1963年,格菲斯(津学)出版“孙”新译本:“在以往的切军事思想 家中,唯可与孙相者只有克劳塞(塞维茨的战争论,其命也不 及孙兵法,尽管他写战争论时孙晚了千多年,孙的思 想明确性正可纠正克劳塞维茨的模糊性”。) (3)德国1910: 中国的武经布.纳拉 德皇威廉世,在战逃亡途中读到“主不可以怒兴师,将不可以愠致 战”,不胜感叹,此书“来迟了”。 (4)德国:1860 斯莱兹奈夫斯基翻译出

24、版孙兵法。 1955年,苏国防部军事出版社,出版了中译俄孙兵法,“古代中国度 发达的化促进了它军事学术的平发展。当欧洲还不知战争的知识体系 为何物时,中国的将帅已在偿试总结战争的经验”。 (5)美国1944: 1944、1953年、1983年三次出版了孙兵法。 美国最著名的军校西点军校,直把孙兵法定为必读教科书 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专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其1983年出版的孙兵法英 译本前中写道:“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喜欢读这本书。当然,我希望能把这部书 列为由世界中所有官兵、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以及政府和学所有的 必读之作。如果我是最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还要更进步。 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5、所有的军官,特别是所有的将官,每年都要参加 两次孙兵法13篇的考试,次试,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考试 不及格的将官将即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动降级。” 三、学习孙兵法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军事学术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发展。 1、指导军事争; / 11 382、指导外交争; 3、指导军队建设; 4、指导经济管理及其它领域; 5、指导待处世。 ()有利于指导实践: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化传统。 (四)有利于增强民族豪感和主、信精神。 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是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民的弱武装战胜现代装备之强敌的军事学说 、泽东的军事实践及主要理论贡

26、献 ()地命战争时期(1927.81935) 泽东军事思想产时期 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1927年 81,南昌起义爆发 同,同宋庆龄等22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中央委员宣,谴责蒋介 、汪精卫背叛国民命 87,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枪杆出政权的思想, 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99,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929,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提出“部建在连 上”、“党指挥枪”的原则,称“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10,秋收起义受挫后,率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井冈 命根据地 11,遭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27、1929年 1,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向赣南、闽西进军,1930年春赣南、闽西两 块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 12 386,出席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会,关于红军的任务、政治 作和军事作等问题的正确意见未被接受,原由中共中央指定他担任的前委 书记职务被改选他担任。会后,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休养并指 导地作 7,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次代表会 9,中共中央肯定了泽东关于红军的动策略和建设坚强的民命 军队的正确主张 12,在福建上杭县古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会,在会上作政 治报告,并起草会决议案(即古会议决议) 古决议明确了红军的阶级性质、任务:“执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28、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30年 1,针对林彪“红旗还可以打多久”的疑问写了复信即星星之,可以燎原 ,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命道路的理论 5,在江西寻乌作调查;同时撰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 没有发权” 8,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 9,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年底,杨开慧遭杀害 1230次年13,同朱德等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次“围剿” 1931年 17,中共扩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 员(未出席会议)。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扶持下进中央政治局 45,同朱德等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次“围剿” 7

29、9,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反围剿的胜利意味着朱红军完成了 型游击战到规模地游击战、运动战的转变 918,“九”事变爆发 1934年 1,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执委员会主席 619,同项英等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 715,同项英等发表为中国农红军北上抗宣 1018傍晚,率警卫班离开于都城,开始长征 / 13 3811底,湘江之战中红军遭受惨重损失(从出发时的8.6万余锐减3万余)。30, 随军委第野战纵队渡过湘江 1212,在湖南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紧急会议上,主红军放弃原定 向湘西与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量薄

30、弱的贵州前进,被采纳 1935年 1初,中央红军强渡乌江,7占领遵义。 115117,在遵义会议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了王明 “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确了以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 导 3,成为军事三团成员(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最后负总责的仍是周 恩来),进中共最层,重新取得军事前敌指挥权 35,同周恩来等指挥红军四渡,巧渡沙江,飞夺泸定桥, 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长征前后红军量对: 红军长征历时12个,转战11省,程25000。 红军长征历时11个,转战8省,程16000余。 红四军长征历时19个,转战6省,程10000余。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转战

31、4省,程约10000。 红军长征出发时为86000余,到达陕北后有7000余。 红军长征出发时为14000余,到达陕北后剩11000余。 红四军长征出发时为80000余,到达陕北后剩37000余,经西路军损失 后余14000余。 红25军长征出发时为2700余,到达陕北后有3400余,是唯的不少反增的 长征部队。 理论贡献 1、提出了“枪杆出政权”,“以武装的命反对武装的反命”的理论,创 建了民军队。 2、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建了农村命根据地,领导开展了民战 争。 3、在指导命战争实战中逐步总结了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游击战和运动战 原则,游击战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

32、退我追”。 4、指导红军粉碎了敌的清、会、 / 14 38围剿。 5、在危难中挽救了红军和党,保存和发展了陕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创造了 条件。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情况 泽东此时期著作: 1、中国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井岗的争 3、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4、星星之,可以燎原 ()抗战争时期(1936-1945) 泽东军事思想形成时期:军事实践 1936年 125,发出为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致东北军全体将书,提出关 于组织国防政府和抗联军的具体办法,建议互派代表共同协商 25,同彭德怀率领红军主渡黄河东征 3,向南京当局提出停内战、致抗的五点意见 61,同朱德发布关于救国救民的主张条 61

33、2,、提出抗救国的项纲领 710,在陕北保安多次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回答他提出的有关中国命和 农红军等多的问题,并介绍了的经历 810,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国共两党关系和统战线问题的报 告 825,起草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致抗 127,任中共中央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2中旬,西安事变。泽东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针,派周恩来等往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12,撰写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 113,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驻延安 / 15 3829,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 电,提出五项国策、四项保证。该件

34、实际成为国共合作谈判的纲领 47,在抗军政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其中的两节后来整理成实践 论和盾论 723,发表反对本进攻的针、办法和前途,提出坚决抗战,反对妥 协退让的针、政策 8 13 “淞沪会战”,1111中国军队撤退 如果战端开,那就是地分南北,年分幼,论何,皆有守抗战之 责任,皆应抱定牺牲切之决。 1937年 82225,出席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会议,强调统战 线中的独主原则,阐明独主地游击战的战略针,任新组成的中共 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825,同朱德、周恩来联名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命军第路军的命令。 随后,指导路军开赴抗前线 1112,在延安党的活动分会议上作上海太原失

35、陷以后抗战争的形势 和任务的报告,全阐述了对统战线和国共关系的意见 12 “切经过统战线”的右倾 投降主义主张,重申和坚持了洛川会议确定的针政策 1213,军攻南京 1938年 4 “台庄捷” 5,泽东发表抗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52663,在延安抗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全分析中 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双的基本特点,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阐述了中国抗 战争的持久战的总针 91427,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指,说中共 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泽东为解决统领导问题 1929年 22,在延安党政军产动员会上讲话,号召动,克服经济困难 / 16 3878,多次作报告,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

36、擦,呼吁继续团结抗战 916,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谈话,重申对国民党顽固 派制造反共磨擦采取“不犯我,我不犯;若犯我,我必犯”的卫原则 104,发表共产党发刊词,阐明统战线、武装争、党的建设 是中国命克敌制胜的三法宝 121,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量吸收知识分的决定 同,与合作撰写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 12次年3,领导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次反共潮 1940-1943年 1941年1上旬,皖南事变发 1941年58,起草关于打退第次反共潮的总结的党内指,提出“以 打对打,以拉对拉”和争取中间派的策略思想 1942年5,在延安艺作者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并作结论 1943年320,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37、上被推定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 处主席 1943年526,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部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 题的报告 1945年 423611,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致开幕词(两个中国 之命运)和闭幕词(愚公移),向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政治报告。 会确定以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切作的指针 619,在中共七届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89,发表对寇的最后战的声明 813,发表抗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针的讲演,提出对国民党 实针锋相对、必争的针,争取国内的和平与民 1828,赴重庆同蒋介进和平谈判 92,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战争胜利结束 1010,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简称双协定)在重庆签署。 11,回到延安 1017,在延安部会上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中国命“ ” / 17 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