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 页如何在种群数量变化中应用模型构建法高二生物组范秀娟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在高考大纲中考查级别是二级,就是除了学生能说出本节涉及的基本内容外,还要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种群的 S 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复习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与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
2、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 K 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 J 型曲线、 S 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
3、“我国 30 年间蝗虫数量变化 ”、“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第 2 页 共 2 页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
4、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即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对难以量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促成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断地从评价和反馈中吸取营养。具体操作是:(1)在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填表并绘制坐标曲线图,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坐标曲线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时赞许鼓励,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然后请部分同学对讲台上的同学所绘制的曲线图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修正学生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发展。(2)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种群的“J”型和“S”型曲线增长,弄清易混淆知识的异同点,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一些反馈巩固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回流作用,令评价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交汇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