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酸化和巴杀处理废弃牛奶对犊牛腹泻的影响】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采用不同杀菌方式处理的废弃牛奶进行饲喂,对哺乳期犊牛腹泻情况及生长状况的影响。40头荷斯坦母犊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饲喂甲酸酸化废弃牛奶,对照组饲喂巴氏杀菌废弃牛奶,每天对犊牛进行粪便评分。根据试验期间记录的数据分析,试验组犊牛(饲喂甲酸酸化废弃牛奶)腹泻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粪便指数和腹泻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采用甲酸酸化废弃牛奶饲喂犊牛可以有效减少犊牛腹泻,因此牛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成本,选择合适的牛奶杀菌方式。关键词:酸化;巴氏杀菌;废弃牛奶;犊牛腹泻1 简介幼畜是畜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培育好的犊牛就是为奶牛业发展奠定良好基
2、础。在我国,一些牛场犊牛死亡率较高,对病原菌抵抗力低下,直接影响其健康生长。犊牛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弱的犊牛会出现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生长不良,甚至出现死亡。降低日粮pH值有可能增加幼龄动物胃内酸度,提高消化酶活性,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提高幼龄动物的健康状况。犊牛采食后皱胃需要马上处理大量食物,食物与胃液混合,因而引起pH值快速升高。pH值过高会导致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更易通过皱胃,而通常胃内低pH值是动物的关键抵御机制(Quigley试验,2006)。单胃动物消化道酸度研究结果较多,如影响消化酶活性、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及消化道排空速度等(杨富林等2000、张宏福等2
3、002)。酸度调节剂是用来调节饲料pH值的一类物质,有报道证实,其能调节胃内pH值,保证消化酶在正常pH值下发挥酶活;动物饲料中使用了很多有机酸,其中包括甲酸、柠檬酸等。有研究证实,添加有机酸可降低肠道病原菌数量(Kirchgessner等,1992;Canibe等,2001)。综合部分国外报道,表1列出部分犊牛试验中代乳品pH值和添加的酸度调节剂种类:表1 部分代乳品( MilkReplacer,MR)的pH值和添加的酸度调节剂种类欧美常用酸化代乳品(AcidifiedMilkReplacer,AMR)的pH值大约在5.2,添加的多为有机酸,如柠檬酸、甲酸或丙酸(Nocek等,1986;Ja
4、ster等,1990;Sahlu等,1992),其代乳品原料多为乳源性的,含有乳糖的乳制品在动物胃肠道中可发酵生成乳酸,从而改善胃肠道酸度。本试验从两种杀菌处理方法着手,拟在将废弃牛奶经过甲酸酸化和巴氏杀菌后,用于犊牛饲喂,通过对两组犊牛腹泻情况的比较,探究两种处理是否对犊牛腹泻情况产生不同影响,从而比较两种杀菌方式,选出更合适的方法进行应用推广,为牧场带来经济效益。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时间、地点及试验动物本试验于2014年3月至同年7月在山西大同某农牧有限公司进行。试验对象为初生重在4510Kg的健康的荷斯坦母犊40头。2.2 试验处理及试验动物饲养管理犊牛按照体重和出生日期相近的原则
5、随机分为巴氏杀菌对照组(CT)和甲酸酸化处理组(TT),每组20头。犊牛出生后灌服初乳,第2天移至单栏,通过颈静脉采血,用手持式折射仪测定血清总蛋白,5.3g/dL以上才选入试验。试验周期为60天,所有犊牛60天断奶。每天7:30、14:30、19:30喂奶,提供充足饮水,5日龄起自由采食开食料。CT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废弃牛奶(62.8-65.6加热30min,冷却至38),TT组犊牛饲喂甲酸酸化废弃牛奶(85%甲酸与水以1:9比例混合后,每升4废弃牛奶混入30ml稀释后的甲酸溶液,水浴加热至38)。每头犊牛每天的牛奶饲喂量为2-14日龄6L,15-42日龄8L,43-49日龄6L,50-60
6、日龄3L。试验中两组犊牛饲养管理条件一致。2.3 日粮试验采用废弃牛奶为该牛场中蹄病牛、部分乳房炎牛及新产牛挤出的混合乳。分别于犊牛饲喂前、中、后期,任选一天用于犊牛饲喂的两组牛奶饲喂样品检测细菌总数,结果显示TT组牛奶中细菌总数明显更少(CT vs TT:3.610的4次方 v.s 3.810的3次方 CFU/ml)。2.4 数据采集每日对每头犊牛粪便进行打分。并用腹泻率、腹泻频率和粪便指数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各组犊牛健康状况。当犊牛粪便评分2时记为一个腹泻日,粪便评分为4时,按照试验牛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每头犊牛腹泻一天记腹泻一次。评分准则:1分:正常,条形或粒状2分:轻度,软粪,能成形3分:
7、中度,稠状,不成形,粪水无分离4分:严重,液状,不成形,粪水有分离2.5 计算方法根据准则记录每日每头犊牛的粪便情况,按照公式计算:腹泻率(Diarrhea Rate,DR)=腹泻头数/总头数100%腹泻频率(Diarrhea Frequency,DF,%)=(腹泻头数腹泻天数)/(试验头数正式期天数)100%粪便指数(Fecal Index,FI)=粪便评分之和/总头数3 数据统计所有数据在Excel中简单整理,腹泻率采用卡方分析(的平方-test),其他数据利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通过双样本T检验(Two-Sample T-test)比较,显著水平P0.05。4
8、结果与讨论腹泻会影响犊牛生长,造成犊牛腹泻的原因很多,其中饲料是消化道最直接的接触物,因而是犊牛腹泻的原发性原因。DR反映腹泻发病率,DF和FI反映腹泻的严重程度,3项结合使用可较全面反映犊牛的腹泻状况。试验期内,TT组犊牛的DF和FI显著低于CT组(DF:10.000.020vs15.950.021,FI:1.590.245vs1.410.279,P0.05),TT组与CT组就DR而言(85%vs95%),虽然差异不显著,但TT组DR较低;而在试验期3-42d内,TT组犊牛的DR、DF和FI均显著低于CT组(DR:60%vs90%,DF:3.751.074vs7.501.100,FI:1.3
9、40.029vs1.500.033,P0.05)。因此,可以得出基本判定,TT组腹泻情况明显少于CT组。犊牛出生后最初几天其免疫力极低,需要依靠初乳提供基本的抗体以防止犊牛产生应激反应和疾病的发生,由于饲养管理失误造成初乳饲喂不当或细菌感染,就易导致腹泻发生,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Yanar等(2006)给犊牛饲喂AMR或者常规代乳品(SMR),其AMR是在SMR中添加甲酸,使其pH值降至4.8。试验中结果中,417d粪便评分(P0.05)和腹泻天数(P0.01)降低,腹泻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降低,其中417d从14.10%降至2.85%,435d从8.36%降至1.65%。有
10、研究认为可能是低pH值的代乳品可降低犊牛消化道pH值,控制和降低了消化道内大肠杆菌的增殖,促进了乳酸菌的生长(Nocek等,1986),表现出对消化道菌群的影响,从而降低犊牛的腹泻发生率。AMR往往能降低消化道pH值,促进消化,减少传染病,尤其是对3周龄以前的犊牛作用更加明显(Jaster等,1990)。另外,通过统计记录数据,犊牛出生后第一周内,两组DR虽然差异不显著,但TT组(5%)低于CT组(25%),TT组FI为1.350.224,显著低于CT组FI(1.190.213),(P0.05),而且犊牛第一周腹泻天数从5%降至0.83%。犊牛出生后第一周是传染性腹泻病的易发期和高发期,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甲酸酸化将废弃牛奶pH值降至4.20.28,提供了大肠杆菌不适宜生长的酸性环境,从根源上避免了犊牛胃肠道接触病原体的机会。5 结论基于本试验的结果,相比于饲喂巴氏杀菌牛奶,对犊牛来说,饲喂甲酸酸化牛奶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犊牛腹泻,尤其对6周龄之前的犊牛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