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动物流行病学复习全资料.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63548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流行病学复习全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动物流行病学复习全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动物流行病学复习全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动物流行病学复习全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动物流行病学复习全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流行病学复制资料全集一、 名词解释1、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研究动物疫病在畜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疫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2、传染过程: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和动物机体做出的反应这一对立统一的过程。3、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一过程成为感染。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5、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而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生理性免疫应答。6、特异性免疫:动物患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常可抵

2、抗同一种病原体再次的感染,这种有针对性的免疫能力称为特异性免疫。7、内源传染:即病原体以非治病状态存在于健康动物体内,当受到不良影响,机体抵抗家降低,导致该病原体活化,毒理增强,并开始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感染发病。8、混合传染:由两种或两种一上不同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多病原体混合感染,在同一动物体内同时发生。9、隐性传染:动物感染病原体后不呈现任何临床症状,且多为慢性经过,但用血清学或变态反应可以查明病原,此种传染称为隐性传染10、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取死亡转归的一种病毒感染。其与持续性感染的区别,在于疾病的过程缓慢,但不断发展且无例外的死亡。11、潜伏期:从病原

3、体侵入机体时起,直至出现最初的一些临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12、前驱期:潜伏期过后直至某种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之前,这段时间称为前驱期。此期主要呈现大多数传染病初期的一般症状。13、明显期:典型的发病期,即于前驱期之后呈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典型临床症状或者全部主要症状时称为明显期。14、转归期:分三种:一是痊愈,即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消失,病畜逐渐恢复健康。二是带菌动物,即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扔携带菌,如慢性猪瘟。三死亡,即病情恶化,病畜死亡。15、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畜禽群中发生、传播的过程,也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16、传染源:指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

4、。1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18、传染性:动物具有传染能力所持续的时间和能传播病原体的相对量。19、直接传播:是易感宿主通过与感染动物的物理接触或与感染宿主的传染性排出物接触而引起的传播。如患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牛与易感牛发生物理接触可引起直接传播,而犬瘟热易感犬与病犬的尿液或者粪便接触也可引起直接传播。20、间接传播:此种方式涉及中介载体,将感染从感染宿主传播给易感宿主。载体可以是有生命和无生命,通常称为媒介,多数情况下的媒介是指活着的携带者。21、机械性媒介:传染性病原体在其中不发育不增殖,仅把它们机械性的运载给主要或者次要宿主的媒介。2

5、2、生物学媒介:在传播给自然宿主和次要宿主之前,传染性病原体在其中经历生活史的一个必要阶段或进行增殖的媒介,称为生物学媒介。23、水平传播:是动物群体的一部分传播到另一部分,如流行性感冒从一匹马传播到同厮的另一匹马。24、垂直传播;是通过在子宫或者卵子阶段感染胚胎或者胎儿,将感染传给下一代。可分为遗传性传播和先天性传播。25、畜禽群易感性:指畜禽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容易感受的程度,它取决于构成该畜禽群的每一个动物的易感状态和易感者在该畜禽群中所占比例。26、散发:疫病发生无规律,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理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关系时成散发。27、地方流行性

6、:在一定地区和畜禽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28、流行性: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禽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29、发病率:表示畜禽群中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种传染病病例数与该时间内平均动物头数之比。30、 死亡率:表示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某种疫病而死亡的病例数与该年内平均暴露动物数之比,通常以 100 为基础。 死亡率=(该年内某病死亡数/同年内平均暴露动物数)x100%;31、 致死率: 指因某种传染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动物总数之比。 致死率=(某病死亡头

7、数/该病患畜总数)x100%;32、 流行指数: 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传染来源与可疑感染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流行指数。33、流行潜力: 病原体的毒力和感受性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流行潜力,它以百分数表示。34、 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在一定的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现象,称为季节性。35、 疫源地: 指传染源及其排除的病原体可以到达的地区。包括传染源的停留场所,被传染源污染的物体、环境以及该范围内有感染可能的动物和储存宿主。36、 个案调查: 又称个例调查,是对于个别发生的病例或未明原因疾病的病例以及病畜的圈舎和周围环境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37、 消毒: 是杀灭或消除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8、的过程。38、 免疫接种: 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染动物的一种手段,是防疫动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9、 预防接种: 为防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计划地对一感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40、 紧急接种: 发生疫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41、 灭活疫苗:以强毒菌、强毒种经人工培养,用理化方法将其杀死(灭活)后制成的生物制品。42、 弱毒疫苗: 由弱毒菌、强毒株所制成的生物制品。43、 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在的地区。44、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种疾病和病原体不依靠人而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

9、家畜,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性疾病。45、 人兽共患病: 一种疾病和病原体不依靠人而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46、 检疫: 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的技术方法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阻止疫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传播。47、新发传染病:新发生的疾病,有明显的人畜共患病的趋势,尽管人工改造在特殊的环境下生成的病原。48、强制免疫:国家采取的强制免疫计划,确定免疫病种,确定免疫制品以及免疫程序,并且对免疫程序检测和上报。49、周期性:某些传染病在一此流行之后有规律的经过一定间隔期之后,再次出现发病上升的现象50、前瞻性调查:为了研究某种因

10、素或者某组因素是否与某病的发生有联系所进行的调查。二、 简答题1.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及意义答: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身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外界排除毒物,但常缺乏临床症状,或其症状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若以此种动物的血液或脏器感染同种健康动物时常可以成功地引起感染。如 CSF、FMD、PRRS、PR。临床意义: 1. 长期的亚临床感染。 (展开举例)2. 隐蔽的、危险的传染源。 3. 持久的疫源地存在。2. 举例说明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一定地区内各种疾病的种类、分布、流行

11、概况。 如调查长春地区畜禽易发生哪些疾病。如猪瘟、新城疫、禽流感等,以及各种疾病的分布流行概况如何,是呈散发还是流行性等。2.研究某种疫病在一定地区分布和流行情况。 如调查长春地区猪瘟的分布和流行情况,有多少猪场发病,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发病情况,相应的发病率、死亡率等。3. 研究并阐明某种传染病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的流行规律,以便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发生和流行。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有蚊类传播,在夏季炎热吸血昆虫诞生的地区,蚊类生长繁殖快,易使该病例增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消灭蚊类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发生。4.研究某些疫病的原因与发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控措施。5.研究某些病因的性质与功能,

12、探索新的诊、检、防手段。6.研究影响某些疾病流行的外在因素。如由于天气变化下雨等原因,猪易得流行性感冒。空气过于潮湿,鸡易得球虫病。7.研究各种传播媒介的分布,功能等。如蚊类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媒介昆虫,在夏季气温上升,易发生。8.研究各种病源的功能性质基团及免疫增强剂等,提高特异性免疫效应。3.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特征:1、传染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特定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种传染病都具有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有猪瘟的发生。2、具有传染

13、性和流行性。从患传染病的病畜体内排出的病院微生物侵入到另一有易感性健康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的疾病。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3、被感染的机体可发生特异性反应。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与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4、具有特征行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病种特有的综合症状和一定潜伏期和病程过程。如布氏杆菌有一定的潜伏期,临床表现母畜流产、公畜睾丸肿大。5、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如小鹅瘟为小肠内有栓子6、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

14、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4. 了解潜伏期长短在流行病上的意义。1、确定检验隔离的期限。如炭蛆杆菌最长潜伏期为 14 天,所以检疫期也是 14 天。2 判断传染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如畜群中有多数动物发生某种传染病,其首末病例发病的日期间距不超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则所有动物的感染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传播媒介。如蚊累是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3 判断流行病程的长短。通常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快、过程短、多为爆发性,如: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等,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则流行慢、过程长,如马传贫长达到数年。4、预算病畜的感染日期。从出现临床症状之日向前前推一个潜伏期、即为病畜最初的感染日期。我们可以据

15、此推测相应的发病原因,如感染那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如有外来人员等造成发病。5、确定紧急免疫动物的观察期限。某些病畜发生传染病后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但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接种后仍有发病的可能,对这些动物就应该加强观察观察和确定观察的期限。6、了解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不是危险的传染源。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可随着粪便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界排菌和排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我们据此相应的饲养管理。更具潜伏期的长短,实施有效的措施。7、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在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之后隔一个潜伏期,若仍无发病情况,则说明防疫措施效果较好5. 举例说明动物传染病是如何发生和发展(以口蹄疫(FMD)为例)疾病的发生:FMD 通过

16、呼吸道/ 消化道途径感染易感偶蹄动物,病毒血症之后 FMD 再靶器官内繁殖,引起组织病变以及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口腔、乳房等部位水疱,溃烂,脱壳,动物心肌炎。临床表现:TPR 增高,食欲下降,流涎,站立不稳。疾病的发展:感染或者病死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侵入新的易感个体导致个体之间的传染。环境/社会直接影响下,群体动物发病,疫病流行或者最后的有效措施下疾病终止。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畜禽中的发生,传播过程也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传染过程是个体行为,流行过程是个体到群体的过程。传染病要在畜禽中发生和传播必须首先发生传染过程,个体发病,再把病原体传播到新的易

17、感畜体,形成新的传染。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的发生和连续的传播。动物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畜体。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的畜禽基础和生物学基础。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或者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但是不相关,新的传播途径都不可能发生。6. 举例说明垂直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意义垂直传播是通过子宫或者卵子阶段感染的胚胎或者胎儿将感染传递给下一代。可分为遗传传播和先天性传播。遗传传播:疾病是有双亲基因组携带,如反转录病毒在宿主基因组有已经整合的病毒 DNA 拷贝,是遗传传递的一个过程。先天性传播:子宫中或者卵子中获得的疾病,不包括遗传性传播的疫病,传播可以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发生,

18、导致流产、怪胎等。对于卵生动物鸡来说,鸡白痢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垂直传播。如果母体患有鸡白痢,着可能传递给种蛋,是雏鸡患病。同时雏鸡之间相互传播,影响动物健康和种群的生长。因此注重鸡的管理和种蛋的选择、消毒工作。对于哺乳动物猪来说,母猪配种前后接种猪瘟疫苗,仔猪由于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20 日龄以前对猪瘟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所以在此期间接种的仔猪接种猪瘟弱毒疫苗不会起到效果。仔猪 30 日龄后获得的母源抗体急剧减少,因此可以在 20 日左右进行首免,65 日左右进行二免,因此在实际的情况中注意母猪以及仔猪接种猪瘟弱毒疫苗的时机。7. 举例说明消灭疫源地的条件1. 传染源被移走(死亡、隔离或外移

19、)或传染源不再携带病原体(痊愈) ;2. 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或杀灭;3. 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动物(可疑易感动物)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而没有发生新的传染过程。以禽流感为例:若某鸡场发生禽流感,应立即将动物分群,即患病动物、疑似患病动物、假定健康动物,并进行隔离、封锁。对患病动物或病死动物妥善处理,如焚烧、深埋等。即消灭传染源。严格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和防鸟等措施,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并杀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对假定健康动物、疑似患病动物进行紧急免疫,隔离观察,若超过禽流感的最长潜伏期 21 天仍无发病情况,则可说明疫情消除。8. 举例说明“两个因素”对“三个环节”的

20、影响答:两个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只有三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结、协同作用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才有可能。而保证这三个基本环节联结、协同作用的因素是动物活动所在的条件,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一)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地质水文等,它们对三个环节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1 ) 作用于传染源自然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如一定的地理条件(海、河、高山等)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化,如气喘病的隐性病猪,在寒冷潮湿的季节里病情恶化,咳嗽频繁,排出病原体增多,散播传染的机会增加;反之,则好转。对于野生

21、动物作为传染源时,动物生活在一定的子让地理环境,疫病也局限于这些环境,自然因素影响更显著。(2 ) 作用于传播媒介自然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非常显著。例如,夏季气温上升,在吸血昆虫孳生的地区,蚊类作为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媒介,活动增强,因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增多。当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时,有利于气源性感染。洪水泛滥季节,低迷那的粪便和尿液被冲刷至河塘,造成水源污染,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等的流行。(3 ) 作用于易感动物自然因素对易感动物这一环节的影响,首先是增强或减弱集体的抵抗力。例如,低温高湿田条件下,不但可以使飞沫传播媒介的作用时间延长,同时也可使易感动物易于受凉,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22、,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在高温影响下,倡导的杀菌作用降低,使肠道传染病增加。长途运输等应激反应可扰乱机体内环境,导致畜禽二等病理性损伤。(二)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等。它们既可能是促进动物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也可以是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世界上很多国家根据多年防疫工作的时间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兽医法规。9. 流行病的调查内容(展开说明举例)1. 畜主、畜别、数量、年龄、地点、疫情分布;2. 发病日期、发病数量、主要症状;3. 病前接触史、外引动物史(输出地有无类似病情) 、预防接种史、动物流动情况(周围疫病

23、调查) 、病死率、病程、潜伏期、饲养管理情况,使役和放牧情况,传染源和传播途径;4. 疫源地范围,媒介 vector 的分布,活动情况。10. 畜禽疫病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1.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既搞好饲养管理、防疫卫生、预防接种、建议、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疫措施,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控制和杜绝传染源的传播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2.建立和健全各级防御机构;建立和健全各级防御机构,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是保证兽医防疫措施贯彻落实的重中之重。3.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专业人员是做好防疫工作的的骨干,是领导的助手和群众的参谋,必须加强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4.综合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24、;引起传染源流行的因素非常复杂,任何一种措施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应针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重点措施,才能收到最好效果。同时,又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在三个环节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重点措施,集中力量因病、因时、因地予以实施。5.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调整防疫方案参与流行病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一次必须进行周密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弄清各种传染源在不同条件因素影响下的流行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防疫措施。11. 预防畜禽疾病的措施1.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增强畜禽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如提高饲养水平注重饲粮中营养搭配,以提高畜禽抵抗力。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等原则,从而控制由外来动物引起的畜禽群的

25、感染。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畜禽的特异性抵抗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具体的免疫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畜禽的特异性抵抗力为预防畜禽疾病打下好的基础。同时也可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定期给鸡驱虫。3.做好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坚持经常性的检验检疫工作;养殖厂的工人应提高责任心,及时检测动物体内相应抗体含量水平,从而为本场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给依据。同时做好疾病的检查、监测、检疫、监督等工作也有重要意义。4.建立健全并贯彻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养殖厂除遵守国家相应法规规定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如从外引种时应先进行隔离,有个别动物发病时应先进行隔离,

26、及时淘汰患病动物。若周围有养殖厂发生疫病,需建立隔离带,避免波及造成损失。同时应向有关部门组号周报、月报,报告病死率、发病率等情况,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也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可能对养殖场造成的影响。5.做好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消毒工作是养殖厂的重中之重,及时有效的消毒有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切断病原体的传播。消毒、杀虫、灭鼠、防鸟工作应给与足够的重视。6.肉用牲畜屠宰前后必须进行兽医卫生检疫;为了消毒级屠宰相关人员及畜禽群的健康,这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若牲畜携带有某些人兽共患病微生物,将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有传染给其他畜群的风险。总而言之,加强饲养管理绝不是一句空话。它包括

27、日常饲养、消毒等诸多方面。而对于养殖厂来说,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只有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动物的健康,为养殖户创造经济利益。12. 举例说明影响群体易感性有哪些因素?1) 新生幼畜禽增加可使幼畜禽的易感性增加;通常新生畜禽均未经过人工免疫对许多种传染病的病原体都非常易感的。如猪场新生仔猪增多后,由于仔畜抵抗力较弱,易得些疾病,甚至可能使群体发病,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强对仔畜的饲养管理,及时注射疫苗。2) 老龄动物减少相对增加了禽畜的易感性;通常老龄动物往往接触或感染过多种传染病,或经过定期预防接种,固有一定的免疫力。动物群体中具有这种屏障作用的动物的减少,相对的使畜群的易感

28、性增加。3) 易感动物的移入,使畜禽群体整体的易感性增加;如猪经过长途运输之后,有应激反应可能会造成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动物若直接进行混群,则可使群体的易感性增加,因此,应进行隔离并对动物检疫后在进行混群。4) 免疫禽畜群整体免疫水平的消退,使禽畜群易感性增加;无论主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所获得的免疫力,随着时间推移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会渐渐减少,不足以抵抗特异病原体的攻击,若不及时在免疫或加强免疫,畜禽群会在将成为易感畜群,因此应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及详细的免疫计划,如对于猪场,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猪瘟等疫苗都是必须进行接种的,要结合本厂实际情况,如不能盲从其他厂的免疫程

29、序,科学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及免疫计划,如要慎重选择疫苗的种类和质量,是同时注射两种不同的疫苗及死苗和活苗是否反正相互影响,对于单个疫苗,如猪瘟疫苗要考虑其免疫计划即什么时间注射第一针,什么时候二免,猪瘟疫苗一般 22d 受免,65d 次免。但对于抗体消退,可能是自然消退,也可能是被动消退,如遭到病原体侵袭,因此,应动态检测抗体水平,疫苗免疫提前消退后,以免造成窗口期。5) 病原体发生变异或出现新的亚型;原有的疫苗不能够提供特异性保护,使畜禽群体又成为高度易感畜群。如口蹄疫共有 7 个型,我国以 O,A,亚 I 型为主,但主要问题是各个型之间的疫苗没有交叉保护力,接种 O 型疫苗对 A 型口蹄疫

30、病毒是不起作用的,从而为口蹄疫防控造成障碍,所以,以及时进行疾病监测,了解在该地区的那种型可能会流行起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畜群易感。6) 新的病原体出现;如亨德拉病毒造成人马共患,由于人们对之知之少之又少,因此,为此病的防控带来了困难,也是畜群对该病的易感性增加。13. 举例说明生物学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1.机械性媒介;传染病原体在其中不发育不增殖,仅把他们机械性地运载给主要宿主或次要宿主的媒介。例如,在兔子间传博粘液瘤病毒的蚊子和跳蚤。2.生物学媒介;在传播给自然宿主和次要宿主之前传染性病原体在其中经历生活史上的一个必要阶段或进行增值的媒介 称为生物学媒介。主要包括:1发育性传播;是病

31、原体在媒介中经历的必要阶段而引起的传播。例如;犬恶丝虫在蚊子体内发育而引起的传播。2增殖性传播:病原体在媒介中增殖而引起的传播。例如;绵羊跳蚤病病毒经蜱引起的传播。3循环增殖性传播:又称发育增殖性传播,是上述两种传播方式的结合。例如,巴贝犀梨虫由蜱引起的传播。疾病的生物学传播提示我们除了注重对动物进行疾病预防外,也应注重对这些生物学媒介的控制和预防。如在夏季气温上升,在吸血昆虫滋生的地区,作为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的媒介昆虫-蚊类的活动增加,因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增多。因此在这个时候应注重对蚊类的预防,及时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清洁,除此之外,生物学传播还可能引发“潜伏期”问题,既有自然环境等因素

32、,可能使某种生物学媒介昆虫突然增多或活动频繁,使动物快速发病。 14. 扑灭畜禽疫病的措施(三大条 结合十字原则)答:第一:查明和消除传染源,包括疫情报告和诊断,检疫和隔离和封锁.畜禽群中发生疫病时,尤其是传播迅速的一些急性烈性疫病,国内以往未见的新发疫病等以及 OIE 规定的疾病等,发病后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告,严禁误报,漏报,迟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发病动物,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数量,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等。诊断即及时进行确诊,迅速而正确的诊断是提出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防疫措施的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早期发现,早期确诊,不仅有

33、利于及时治疗,减少死亡,而且对于及早控制传染源,防止疫病继续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的手段和科学的技术方法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阻止疫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检疫除包括根据有关规定必须检的 疾病外,还包括运用制定的方法进行检测。如猪细小病毒病用血凝抑制实验。除检疫还包括检查,检测,监督,监测等。如发病后及时测三大常规,测抗体。对抗体含量进行动态检测,对病原进行检测等。隔离病畜禽和可疑感染的病畜禽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病出勤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根据诊断检疫的结果,可将全部受检畜禽分为病畜禽

34、,可疑感染畜禽和假定健康畜禽等三类。病畜禽包括有典型症状或类似症状,或其他特殊检查阳性的畜禽。应进行严格隔离,并注意隔离,若无治疗价值,应按国家相关规定平密处理。可疑感染畜禽是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病畜禽及其分染的环境有过明显接触,这类病禽可能处于潜伏期,有排菌的危险。假定健康畜禽也应进行隔离饲养,加强防疫消毒和保护措施。封锁即当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禽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康误入疫区而被传染,根据我国动物防疫法当确诊为口蹄疫,炭疽时,应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采取,早,快,严,小的原则,即执行封锁应在流行早期,行为应果断迅速,封锁应严密,范围不宜

35、过大。第二: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发生传染源之后传染源向外排出大量病原体,因此一定要采取消毒,杀虫,灭鼠的措施,又是如发生禽流感等病原,还应防鸟,彻底切断传染途径,以防止疫情的扩大蔓延。第三:建立畜禽体对传染病的不感受性首先应免除,扑杀或淘汰患病或潜在传染源的病畜,降低孕畜群的易感性。其次应进行免疫接种,包括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类。预防接种应注意疫苗接种的程序和计划 避免造成不良反应。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畜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对于一些治疗价值较大的畜禽,应紧急注射抗血清。再者可以进行药物预防。群体化学预防和治疗是防疫的一个新途径

36、,如可以定期对羊群进行药浴驱虫,定期给鸡群驱虫等都可以起到极好预防疫病的效果。加强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畜禽群的抵抗力,如通过调控饲料中各营养物质组分,添加微生态制剂等,为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治疗等措施,都可以增强畜禽群的不感受性。最后应注意分析总结,找出管理漏洞,总结教训经验,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这样才能为疾病的预防和扑灭打下良好基础。15. 举例说明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区别(弱毒疫苗:猪瘟 灭活疫苗:口蹄疫)灭活疫苗是指以强毒菌、强毒种经人工培养,用理化方法将其杀死(灭活)后制成的生物制品。灭活疫苗特点:1) 种毒要求条件高,生产成本高;如选择种毒时,必须测其 ICPI

37、(脑内致病指数) 、IVPI(静脉致病指数) 、MDI(鸡胚致病指数)等,相应地,其生产成本也就要高。2) 保持良好的、较强的免疫原性;虽然经灭活使其失去侵袭力,但仍保持较完整结构,有较好的免疫原性。3) 无毒、安全、冷藏条件保存;由于灭活疫苗是经灭活制成的,其毒力丧失,因此较为安全,但要防止污染。由于其中含有保护剂等成分,需要冷藏保存。4) 因已灭活,故所用剂量大,免疫途径单一;由于灭火时,用了灭活剂、保护剂等成分,所以抗原含量相对较少,用量大。灭活疫苗免疫途径一般为注射免疫5) 免疫期短,需多次免疫,但短时间内产生高滴度特异抗体。6) 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非清静地区/发病地区。动物机体内有无

38、相应抗体对灭活疫苗影响不大,因此适用于疫区,但不能充分调动先天性免疫。7) 一般不产生细胞免疫,无干扰素效应。灭活疫苗能刺激机体引起体液免疫。但由于相应的菌(毒)被灭活,不能很好引起细胞免疫,无干扰素效应。8) 依靠免疫佐剂 灭火菌苗需在佐剂的帮助下提高其免疫效果,单独使用效果不好9) 较少受到体内原有抗体的影响16.(附) 弱毒疫苗是由弱毒菌、弱毒株所制成的生物制品。其特点有:1) 毒力减弱,在体内短期繁殖,无致病力;弱毒疫苗毒力减弱,但仍可在体内繁殖,可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但其毒力严重减弱,对机体无致病力。2) 可诱生干扰素效应3) 免疫力产生快4) 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非疫区/基础免

39、疫弱毒疫苗不适用于疫区,在疫区动物体内可能存在相应抗体,如果再注入弱毒疫苗,令使抗体中和,含量下降,效果适得其反。5) 免疫持续期长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号,免疫效果好,使机体可产生较长免疫持续时间。6) 免疫途径多弱毒疫苗可通过点眼、滴鼻、气雾、口服、饮水和注射等多种途径进行免疫接种。7) 粘膜免疫若通过气雾等途径免疫,可有效产生黏膜免疫,产生 IgA 抗体。8) 细胞免疫T 细胞可与抗原表面受体有效接触,引发细胞免疫。9) 体液免疫抗原与 B 细胞接触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10) 潜伏期动物/疫区动物慎用16. 疫苗的选择与使用原则1. 结合牧场本地区(疫情、动物实际情况)若果该牧场没有

40、流行某种病或者为该疾病的清静区,这不用接种相关疫苗,若该场年年发病,则必须进行接种。对疫苗应采取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以便提升动物机体的免疫空间。2. 避免干扰即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3. 流行病毒一疫苗毒株的统一。包括血清型,基因型的统一,疫苗病毒与流行病学毒株的统一,如口蹄疫共有 7 种。但是各个疫苗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力,因此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流行病学疫苗。4. 免疫途径的优化。组合可以采用多种免疫途径进行畜禽的免疫,是免疫效果达到最优。比如鸡群,出来采用常规的点眼,滴鼻外还可以进行气雾免疫。使之产生粘膜免疫。5. 连苗,多价苗的合理使用对于疫苗来说,宜多不宜多联,如犬瘟热疫苗,最好进行

41、单苗。以避免其他疫苗的干扰。6. 疫苗的性质与受体动物的正确配置疫苗最好选用同种动物的相适配的疫苗,比如犬的疫苗使用范围应限于犬、不应该给狐狸等其他动物。7. 科学的免疫程序疫苗的选择、运输、保存、使用、抗体评价等。弱毒疫苗冷冻保存、灭活疫苗的冷藏。还要考虑多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弱毒、灭活疫苗的选择。避免免疫干扰、考虑一免、二免之间的关系与母源抗体的联系问题。17. 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疾病流行特点以及动物的和状况合理制定预防接种的计划。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参考别人的经验、但是不能盲从,结合免疫的程序要求实施免疫的接种。2.

42、 疫苗的妥善保管与运输、计划购买、正确使用如冻干疫苗的、弱毒苗的冷冻运输保存,儿灭活疫苗比如乳剂疫苗和铝胶疫苗应该避免冷冻、冷藏。保存运输细胞结合型马立克氏病疫苗则应该选择液氮保存。根据实际情况购买疫苗。若一次性购买过多,不易于保存。疫苗的使用情况和剂量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剂量大小不能引发足够的免疫效应。剂量过大可能引起免疫麻痹或者毒性效应。3. 弱毒疫苗使用的前后 1015 天不可以使用抗病毒之类的药物,弱毒疫苗使用前后 1015 天不可使用抗菌类药物。4. 受体动物的群体健康状况如果有些受体动物由于之前受过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体内已经含有一定计量的抗体,这时候如果再一次接种弱毒疫苗会产生

43、相反的效果。因此,应该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接种时间。18.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一种疾病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的生存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的疾病。特点:1. 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比如由蜱传播的莱姆病在大小兴安岭传播广泛,乙脑在夏季气温升高,使蚊虫类活动增强,从而发病概率增高。2. 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广泛饲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人类由于开荒,从事野外事业等闯进生态系统的时候,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感染某些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再比如森林被破坏以后植被、土壤的一系列的自然因素都随之有很大的变化。因而导致森林的脑炎病毒的宿主啮齿动物和传播媒介- 蜱类

44、减少或者消失、森林脑炎也就不能再传播和存在。3. 传播媒介主要靠吸血节肢动物4. 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节肢动物5.长期循环在特定的生物群落中繁衍后代和疫病的流行。如:莱姆病在我国主要的大小兴安岭的广泛传播。19. 人兽共患病的的特点1.人兽共患病既是畜禽的严重疾病,也是人类的烈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有严重的威胁,对其更深入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2. 他们的病原体宿主一般都很宽,许多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唯有控制和消灭。3. 很多人兽共患病为职业性疾病、危害职业人员的健康。4. 很多人兽共患病具有食源性的疾病特点5. 是研究人类传染病疾病的良好模型20. 人兽共患病发生的特点1. 一边新病种、新病型的陆

45、续出现,一边老疫病卷土重来,再度肆虐人畜。2. 数量以病毒为多,损失亦以病毒病为重3. 以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为主。4. 以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主5. 以食物、水、和虫媒介为主6. 由机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增多21. 人兽共患病1. 病原体的外环境1)方便快捷的交通加快了疫病的流行2)人类与自然界原有的病原携带生物的接触增加,促使疫病的发生和流行。3)病原体原有种间障碍不断地减低,甚至被打破新的疫病不断地出现。如:禽流感感染种类越来越多,犬瘟热的感染、犬科和猫科。2. 病原体本身的内因1) 未被认识的已知人兽共患病2) 转向侵袭人类的人兽共患病3)不致病的变为致病的人兽共患病4) 疾病感染普的变化的人

46、兽共患病5) 病原体的变异6) 新的病原体的出现7) 其他因素22. 作为一个养猪场老板如何制定免疫计划给猪进行免疫,应首先按危害程度排列出当地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然后确定疫苗种类、剂型、剂量、次数以及免疫时间等。免疫的原则:一是要“少而精” ,选出必须要免疫而且免疫有效的;根据疫情和可能发生的激发因素安排次要的;排除可免可不免或免疫效果不好或不能肯定的。二是要定适合于本猪群情况的“个性化”免疫程序,避免盲目模仿。制定免疫程序时可参考下列意见。1.必须免疫的如猪瘟:2535 日龄及6070日龄各免1次,母猪于配种前和产后25天各免1次。用细胞苗24头份(折合不低于750兔体感染量)或组织苗12

47、头份。要用猪瘟单苗,不要用“猪三联苗” 。2.多数场应免疫的如伪狂犬病和口蹄疫,因它在有些场、群或不同年代发病差别较大。可各在母猪配种前用灭活苗免疫1次,有疫情时随时加强。伪狂犬病发病场对断奶仔猪免疫1次,严重发病场或后备猪,间隔4 6周加强免疫1次,用弱毒苗时选用基因缺失苗。有口蹄疫疫情时,于40 50日龄及100 日龄各免疫1 次,用浓缩苗,最好做后海穴注射。3.有选择性免疫的各不同地区和场群不同年份发病差距很大,少数猪群发病较重,它与环境条件、卫生管理关系密切。如仔猪黄、白痢、仔猪血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猪气喘病、猪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它们的免疫效

48、果常受饲养管理条件的影响。注意此类疫苗的疫苗有些质量不好,有些质量好的但价格较贵。4.大多数不需免疫的如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我们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停止这3种病的免疫已一、二十年之久,并未见这三种病的发生或危害,在散养户中也只是偶有个别发生。5.经产猪应免疫的于仔猪断奶或产后25天除免疫猪瘟、口蹄疫外,还应免疫伪狂犬病及蓝耳病(用灭活苗) ,在第2 4胎的配种前应做细小病毒免疫。6.后备猪必须免疫的后备猪的免疫极为重要,它为以后健康繁殖奠定基础。于4月龄及配种前各应免疫1次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蓝耳病等。如在4月份前还应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于89 月龄时用细小病毒疫苗各免疫1次。7.重点

49、在妊娠后期免疫的妊娠期免疫有时偶因疫苗反应或外力作用引起流产,但有些病由于母源抗体低,在遭受感染时可致所生仔猪整窝死亡,尤以伪狂犬病、口蹄疫最为严重,故怀孕后期有疫情时或在某些场群应该免疫。传染性胃肠炎等也有引起整窝新生仔猪死亡的情况,但地域性差别较大。8.种公猪的免疫在后备猪期间已获得完整免疫的种公猪,每年应加强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的免疫各2次,于3岁前每年注射2次细小病毒苗。9.商品猪必须做猪瘟免疫,根据情况考虑口蹄疫和伪狂犬病的免疫。10. 配合药物预防的猪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是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危害严重,在发病时免疫作用明显滞后,但用药物预防可立即收效,在发生面积较大或受到威胁时,应以免疫为主。11. 待一步观察免疫的如蓝耳病,对它的灭活苗保护效力及弱毒苗有无激发发病、 “散毒”或不足以产生保护力等问题应密切观察,力求得到公正而完整的结论。23. 如何制定流行病调查方案1. 制定调查设计方案 它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计划。搜集资料的计划在整个设计中占主要地位,包括以下内容:1) 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 调查目的有两类,一是了解参数,用以说明总体的特征,如了解某地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二是研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探求人群健康的有关因素或探索病因,如研究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和相关因素。将调查目的具体化为指标。2) 确定研究对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