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业 4一、填空题1位于西安市小寨的( 大兴善 )寺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2扶风县( 法门 )寺是为安置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建造的佛寺。3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西安城西北角的( 广仁 )寺,是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路过陕西时的行宫,也被称为( 十方堂 ) 。4位于西安市户县的( 草堂寺 )是三论宗的祖庭。5户县( 重阳万寿宫 )在金代有“天下祖庭” 、 “全真圣地”之称,并为王重阳葬骨之处。6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家是( 张载 ) 。7商代时期,我国已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被称为( 甲骨文 ) 。8为保证政治法纪
2、的大一统,董仲舒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指导思想地位。9公元 606 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这是中国( 科举制 )创立的开始。10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唐管理六学的机构是( 国子监 ) ,既是高等学府,又是教育管理行政机构。二、列举题1列举今西安市辖区内的八处著名的佛教寺庙。法门寺 青龙寺 大慈恩寺 兴教寺 大兴善寺 广仁寺 净业寺 清真大寺2列举三秦十处道教名观和庙宇。八仙宫 太和山道观 擂鼓台 太白庙 华阴西岳庙 华阴华岳观 华山纯阳观 华山翠云宫 华山全真观 华山太虚庵3列举三秦四道特色菜肴、三道特色宴席。四道特色菜肴:葫芦鸡、酿金钱发菜、烤乳猪、驼蹄羹。 三道
3、特色宴席:雪月桃花 、 比翼连理 、国色天香。姓 名: 学 号: 得 分: 老师签名: 24列举陕西省的四种名酒、四种名茶四种名酒是: 1、西凤酒 2、太白酒、3、白水杜康酒 4、黄桂稠酒 四个名茶是: 子午仙毫、紫阳毛尖、秦巴雾毫、汉水银梭。5西周时期以六艺作为教育基本内容,请说出六艺的内容。所谓“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6列举唐代六学、二馆的内容。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门下省的宏文馆、 东宫的崇文馆三、问答题1选取三秦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名寺宫观各一例加以介绍。三秦佛教: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
4、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 ,因安臵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三秦道教: 陕西佳县白云观位于佳县城南五公里处的白云山上,保存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时期道教古建筑群。佳县白云观是真武大帝的道场,在建筑的设计与营建上真武大殿是整个殿堂庙宇群落的核心。白云山建筑群落营建的是一个复杂的神仙世界,在神仙的居所里,奇巧的工匠们以他们的智慧用艺术的手段妆点了神的空间,雕刻是主要方式,白云观建筑雕刻以砖雕、木雕、石雕最为突出。不论木雕、砖雕还是石雕,与建筑相融合成为建筑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秦伊斯兰教: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
5、。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关中、陕南、陕北三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是什么?A: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擅长炒、炖、煨、烩、炝、汆、酿、蒸。 B:陕北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色。主要代表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 “金钱海参” 、 “八仙过
6、海”等。C:、陕南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夹包”食品,即有油炸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和冷盘,一般是四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 “夹包”多到八样。3三秦饮食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请举出四例与政治事件有关、六例与历史人物有关的饮食,并加以介绍说明。34秦朝时期的文化教育措施有哪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 ,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
7、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 、 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此外还规定偶语诗 、 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 30 日不烧,黥为城旦。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5唐代的文教政策是如何处理儒、佛、道三者关系的?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8、A:.崇儒兴学 (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 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兼用佛道 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 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
9、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C:.发展科举 (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
10、断的九品中正制。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4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开皇七年(587 年) “制诸州岁贡三人” ,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 )秋七月“始建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 (3)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 年) 恢复科举。贞观年代,
11、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D:.任立私学 隋朝时期,私学很受重视,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唐代继续提倡私学。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乡里,政府不派官办学,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自己经管,政府对私学的勉励,则是要求私学在施行礼教、移风易俗方面发挥其作用。6论述司马迁的教育思想。A:教育要明确目的性; B:教育要强调计划性
12、; C:教育要凸显多元性; D:教育要重视参与性。7论述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教育思想有着浓厚的理论基础。 “气”本体说和“一物两体”的哲学观点、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等对张载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1)论教育的作用。其一,张载认为教育是实现“大同之治”政治理想的关键。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和传递封建意识,进而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其二,张载认为教育是改变人性,使之复归“本然之善”的手段。张载最大的贡献是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认为“天地之性”是共同的、善良的,说明教育对任何人是可能的, “气质之性”是有差异的、丑恶的,教育是必须的和必要
13、的。 (2)论教育的目的。张载把教育的目的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一,初学“做人”“知人” 、 “爱人” ,学人之本,复归天然善性;其二,中求贤人克己行 第 3 页 共 3 页 德;其三,终为圣人行仁济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做“圣人” ,道德和知识高度发展的人, “圣人”是为了“行仁济世” 。 (3)论品德教育。张载认为品德是造就有实际本领的圣人、形成理想的自由人格的重要途径;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变化气质” ,达到“天人同体”的道德境界;他提出了“进德” 、 “寡欲” 、虔敬、慎独的修炼方法;道德修养要始终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 (4)论学习方法。其一,为学须立志成趣;其二,为学须有恒专一;其三,为学须精思多疑;其四,为学须博学自得;其五,为学须博闻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