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填空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 综合性 、 区域性 、 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 和 环境性 的特征。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 垂直分层 、 水平分异 、 立体交叉 、 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 长英质矿物 ,另一类为 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 背斜 和 向斜 两种。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 节理 和 断层 两大类。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裂隙式喷发 和 中心式
2、喷发,后者又 强烈 、宁静 之分。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水体沼泽化 ;二是 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 上层滞水 、 潜水 和 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 大陆冰川 和 山岳冰川 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 大循环 和 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重力流 ,一种为 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 波浪 、 潮汐 和 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 表面波 , 内波 和 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 深水波 和 浅水波 。2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 强制波 和 自由波
3、。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 半日潮 , 全日潮 , 不规则半日潮 , 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 风海流 , 密度流 , 补偿流 。19 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 暖流 和 寒流 。20 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 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和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和 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 物理风化 、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 侵蚀作用 , 搬运作用 与 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 冲蚀作用 、 磨蚀作用 和 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 建设性三角洲 和 破坏性三角洲 。25
4、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 、 绝对湿度 、 相对湿度 和 露点温度 。26 黄土地貌可以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 沟谷地貌 和 沟间地貌 。根据发育的时间划分为 准同生地貌 和 后生地貌 。27 冰蚀作用主要包括 挖蚀作用 和 磨蚀作用 28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 基沿海岸 、 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 生物海岸 。29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 除尘灭菌 、 吸碳吐氧 、 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30 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 太阳辐射能 、 地热能 和 地球3自转能 。31 土壤矿物质主要包括 原生矿物 和 次生矿物 。32 土壤水可以划分为 吸湿水 、 毛管
5、水 和 重力水 。33 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 灌溉水和 大气凝结水,而主要损耗于 土壤蒸发 、 植物吸收 、 植物蒸腾 和 水的渗漏与径流 。34 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有 成土母质 、 气候 、 生物 、 地形 和 时间 。35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 物种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36 虽然全国采用的土地分级系统不完全一致,但大都采用三级分级系统:相,限区(土地单元) 、 地方(土地系统) 。37 土地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 递变型结构 和 重复型结构 。38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 反馈机制 、 抵抗力 和 恢复力 实现的。二 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
6、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2 岩浆 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3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4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为沉积岩。4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由内力引起的岩石的变化) 。 5
7、岩相 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 6 断裂 地壳中岩石 (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 7 气压梯度力 在存在着气压梯度的地方,空气分子受到力的作用,驱使着空气沿着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方向移动,这种力称为气压梯度力。8 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从谷底吹向山坡、夜晚从山坡吹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9 海陆风 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10 高原季风 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11
8、水系 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12 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13 径流 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除一部分蒸发外,其余则通过地面或地下汇集到河流,这种汇水过程称为径流。 14 河网密度 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比,称为河网密度。15 沼泽 是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潴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泥地。516 冰川 冰雪经过重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沿地表缓慢运动就形成了冰川。17 挤压流 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运
9、动称为挤压流。 18 重力流 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称为重力流。19 洋流 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20 地域分异 地球上的动、植物随着自然环境的空间地理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地理格局,形成不同的动植物区域。 21 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是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一种行为,通过人类有目的干预,使地表环境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达到人类所预期的目标。22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生境)共同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23 生物放大作用 因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
10、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为生物放大作用。24 风化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25 风化壳 地壳表层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180)626 沙尘暴 就是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 米的恶劣天气现象。190 27 洪积扇 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往往形成半圆锥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20828 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某一水平面后,逐步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基准。209 29
11、 顺直微弯型河床 在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侧边滩犬牙交错,而在洪水期河水淹没犬牙交错分布的边滩,河水顺直奔流。30 游荡型河床 河床宽浅,沙滩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河汊密布、水流散乱,有时 难以分辨主流所在,主流摆布不定,心滩变化莫测。31 冲积平原海岸 流水侵蚀地表岩石,将侵蚀下来的泥沙搬运到河流下游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顶托作用或者由于咸淡水的混合作用,导致泥沙大量堆积在下游和沿海地区而形成的。32 海积平原海岸 主要是 由海洋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大多是由于海面的下降导致的海洋沉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的结果。33 离岸堤 激浪流夹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
12、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就是离岸堤。21734 泻湖 离岸堤把向陆侧的海水与外部海域相对隔离开来,形成与海有一定联系但相对隔离的水域,即为泻湖。35 准同生地貌 是指与黄土的发育差不多同时发育的地貌。 36 挖蚀作用 主要是指由于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缝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隙扩大,岩块不断破碎,7冰川就像推土机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并与冰冻结在一起的过程。37 磨蚀作用 冰川夹带着石块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在运动过程中对底床的研磨作用。38 冰缘作用发生在冰缘环境下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39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4
13、0 水体富营养化 在人类活动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41 地域分异规律 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42 纬度地带性 由于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称之为纬度地带性。43 干湿度分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地带性。44 土壤 陆地最表层能够为植物生
14、长提供营养成分、水和自然支撑的物质层次。45 生物多样性 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序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46 净初级生产率 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质的速率。847 土地结构 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48 自然区划 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彼此间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49 区系性 不同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由于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的生物区系。辨
15、析和问答1、岩石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水平方向)进行的运动,叫水平运动。也叫造山运动。这种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也就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以及形成褶皱和断裂,在构造上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它常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隆起或坳陷,并引起海侵、海退,也就是导致海陆的变化。2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答:(1)动力(碎裂)变质作用 主要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原岩发生碎裂、变形和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依9应力
16、的性质、强度和压碎结构的特点不同,可形成构造角砾石、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等(其碎裂程度愈来愈强) 。(2)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主要因侵入体的热力烘烤,使围岩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变晶结构和新的岩石构造。例如,粘土岩变质成为角岩,灰岩变质为大理岩,砾岩变质为石英岩等。这种变质岩皆分布于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3)交代(热液)变质作用 由于岩浆结晶晚期析出大量挥发成分和热液,通过物质交换与化学反应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例如,碳酸盐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变质产生的矽卡岩等。(4)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由于区域性地壳活动导致较大空间的变质作用。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广泛出现于古老结晶基底和造山
17、带中,使岩石形成不同程度的片理构造和不同类型的变质带。常见的岩石类型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5)超变质作用 在深度区域变质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下沉或深部热流继续上升,使原岩发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岩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性介于变质岩与岩浆岩之间的各种混合岩。4 岩石圈运动的特征是什么答:(1)反对称性 所谓反对称性是指在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上是对称的,而在运动方式与构造特征方面则是相反的。0 度半球和 180 度半球分别是以大西洋为轴心的半球和以太平洋为轴心的半球。环太平洋构造带,代表了压缩型的版块边缘带,分布在 180 度半球;相反,0 度半球分布着一系列纵谷,代表着扩张型的半球,与
18、 180 度半球形成鲜明对比。全球 3/4 的洋中脊裂谷和 3/4 的大洋集中在南半球,那里具有相对较高的热流值,是扩张型的半球;而全球 3/4 的大陆、活动造山带、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是压缩型的半球。西太平洋沿岸的版块大多10以较陡的倾角向下俯冲,并且发育典型的岛弧和弧后盆地;而东太平洋沿岸版块则以很小的角度俯冲,没有弧后盆地的发育。海底磁条等时线宽度的测量结果表明,大西洋与太平洋两侧的海底扩张速度不同,多数是西侧比东侧的扩张速度大,这是运动速度的反对称性。(2)非平稳性 岩石圈运动的强度在时间轴上是平稳,同时变动的空间格局也是随时间改变的。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史中,构造运动往往
19、是平静阶段与剧烈活动阶段交替出现,故可以划分出造山旋回、造山期、造山幕等。地震活动的分幕性,也是构造运动非平衡性的反映。(3)岩石圈漂移的定向性 研究表明,如果把热点作为不动参考系,北半球岩石圈总体是向西漂移的。南半球的情况复杂一些,印度洋、太平洋和非洲地区主要向北运动,尽管太平洋洋脊和大西洋洋脊的两侧岩石圈都是向两侧做分离运动,但洋脊西侧矢量明显大于东侧,所以总体来说岩石圈还是向西漂移。 6 简述对流层的特点?(P83)答:(1)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引地面长波辐射增热,愈近地面,空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热愈多,温度愈高。温度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为平均高
20、度每升高 100m 气温降低 0.65,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通常用 r 表示:r=0.65/100m .(2)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层距离地面最近,受地表面热力作用影响,对流层大气产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又由于地表面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受热不均,因此对流作用的强弱,随着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其厚度有明显的变化。(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尽管对流层厚度只相当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水汽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随着空气的对流、湍流运动和气温的垂直变11化,可产生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大气中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次。7 地转偏向力具有的特点?答:(1)只改变物
21、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2)力的作用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3)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线速度成正比;(4)力的大小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在赤道处为零,向两极地区逐渐增大。9 水循环机理答: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规律。水循环从实质上讲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并且整个过程具有连续性。第二,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水的三相变化时水循环的前提条件;地理环境、海陆分布等外部环境制约着水循环的路线、规模与强度。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同时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第四,从全球看,水循环是个闭合系统,但从局
22、部地区看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第五,地球上的水在循环过程中,总携带着一些物质一起运动,不过这些物质并不想水那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因此通常讲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的循环,简称水循环。10 高原隆升对气候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答:1、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1)气候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高原的隆升,1 月中纬地区对流层上部行星风的波动(弯曲)加强,使得高纬地区冷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纬度地区,导致中纬度地区温度的降低。 (2)随着高原的隆升,地面积雪越来越多,地面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地面温度的降低。 (3)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
23、。122、高原隆升,加强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隆起的地面,其显热与潜热的作用加强,夏季高原往往成为一个热源,冬天则往往成为一个冷源,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季风环流。季风环流的加强,使气候的季节差异更加明显: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夏季更加温暖、湿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星风系控制下的纬度地带性规律。3、高原的隆升导致北半球中纬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高原与山地的形成,对北半球中纬度干旱气候的形成与维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高原与山地的形成,导致西风带的分叉,水汽运移不再经过这些地区;(2)高大地形挡住了来自附近海洋的水汽进入内陆地区;(3)由于热力作用,使
24、得这些地区盛行下沉气流;(4)在高山地形的上游地区,风暴发生频率较低。4、高原隆升加强亚洲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的范围。据研究,在上新世冬季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盛行风向为北西西,影响范围也主要局限在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而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冬季风的风向逐渐转变为北西、北北西,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华东、华中与华南地区。11 产生沙尘暴的条件答:第一,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地面干燥,并且地面上要有比较丰富的碎屑物质。要达到这一要求,一方面除气候必须比较干燥外,另一方面岩石圈表面要比较破碎或分布较多的松散沉积物。岩石的破碎状况取决于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和岩石风化的条件与程度。如果岩石结
25、构松散、岩性软弱、节理裂隙比较发育,那么岩石就比较容易风化、破碎;如果岩石结构密实、岩性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那么岩石就难以风化、破碎。当然只有在气候干旱的条件下,这些岩石碎屑或已有的其他沉积物,才能呈松散状态。第二,沙尘暴的形成还必须具备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在13风和日丽的天气条件下是不可能形成沙尘暴的。只有当大气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当暴风或风暴来临的时候,才有可能形成风暴。12 侵蚀循环理论存在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答: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面演化的阶段性,以及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对地面演化的影响和控制,对地貌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局限性为:(1)地面的剥
26、蚀不完全发生在地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的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2)对地面剥蚀导致的地面均衡补偿上升没有考虑;(3)地面稳定的时间不一定会足够的长,以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历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所有阶段。13 泥石流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P219)答: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破碎的易于搬运的固体物质;2、具备丰富的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3、比较大的沟谷14 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P222)答:1、丰富的泥沙来源。当河流的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得比值大于 0.24 时,则可能形成三角洲;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比较弱。这样可以保证河流带来的泥沙不至于被波浪、潮流、海流等全部带走;3、口外海
27、滨区地势平坦,水深比较浅16风暴潮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P236)答:风暴潮的影响大小或风暴潮灾害的严重程度,除了与风暴强度、潮位状况有关外,还与沿海地区的地形条件有关。1417 为什么推测黄土是由风力堆积而成的?(P246)答:1、黄土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外围,并且三者逐渐过渡,成带状排列;2、黄土颗粒由沙漠边缘向外围逐渐变细;3、黄土披盖在不同成因的、高低起伏的各种地貌部位上,并且保持相似的厚度;4、黄土的矿物组成及元素组成在很大区域范围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当地岩石的矿物及元素组成有所不同;5、黄土中含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叠的埋藏古土壤层;6、黄土中发现旱生和中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化石;
28、7、历史上降沉的地点和黄土分布范围一致19为什么说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纽带?(P255)答:1、植物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吸收岩石中的矿物质,只有经过土壤转换成离子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2、只有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转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才能发生;3、岩石中的水(如地下水)只有转变成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大气经过植物过滤、土壤吸收后才会渗入岩石转变为地下水;4、岩石与植物之间的其他物质交换,也大多需要经过土壤这个中间环节。23地球转动的动能有哪些?(P290)答: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地球转动产生的潮汐能;3、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产生的机械能1524 有机质对土壤肥
29、力的形成的作用?(P310)答:1、土壤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不断供应植物吸收作用;2、土壤有机质具有很强的代谢能力,可以大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3、土壤有机质酸和氨基酸是络合剂,与钙、镁、铁、铝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的溶解性,从而便于植物的吸收;4、二、三羟基羟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能力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5、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机弱酸,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缓冲酸碱化的作用;6、腐殖质是胶结剂,能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耕性;7、腐殖质色暗,可增加土壤吸热力,同时其导热性小,有利于保温25 气候对土壤发育的
30、影响?(P317)答:1、气候影响土壤的组成。一般情况下,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干冷地区的土壤多含水云母,湿热地区多含高岭石,温湿地区蒙脱石类粘土矿物含量较多,高度湿热地区强烈的脱硅作用使土壤含有更多的铁铝氧化物;2、气候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由由于风化作用的强度与速度同温度、降水成正比例,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冷干气候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快得多;3、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微生物活跃地区有机质矿化速度快,积累少;4、气候的地带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地带性1626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答:1、岩石的可溶
31、性。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岩石能否被溶解和溶蚀,是喀斯特作用能否发生的最基本的条件。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可溶性岩石主要有三大类:(1)碳酸盐类岩石;(2)硫酸盐类岩石;(3)卤酸盐类岩石;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决定了水与岩石接触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作用越容易发生,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则有可能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与裂隙发育的程度,这与岩石结构与区域构造有关;3、水的溶蚀力。水对碳酸岩的溶蚀力主要是由水中所含的 CO2 决定的,另外,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无机酸也对水的溶蚀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4、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
32、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不流动的水溶液很快就会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流动的水还具有侵蚀作用,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接受溶蚀,从而增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27 水资源的特性?答:1、补给的循环性。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水资源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恢复和更新; 2、变化的复杂性。水资源变化的复杂性表现在,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变化的不稳定性两方面,水资源变化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 3、利用上的广泛性。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部门和人类生活上使用极为广泛。从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看,可分为消耗性用水和非消耗性用水;174、利与害的两重性; 5、不可替代性28 土地分等
33、的主要依据是什么?(P362)答:1、土地的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2、土地限制性。土壤的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抑制程度;3、土地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能够提供的有效收益; 4、土地生态效益。是指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29 海平面上升将给沿海带来深刻的影响?(P382-384)答:1、海浪与风暴潮灾害加剧,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海浪与风暴潮灾害将会加剧;2、洪涝灾害加剧,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由于海平面的顶托作用,排涝泄洪的能力将会进一步减弱,沿海地区的洪涝灾害将会进一步加剧;3、盐水入侵、土地盐碱化,在沿海平原低地,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地下水盐度的升高和土地的盐碱化;4、港口功能受到影响,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一些地区尤其是基岩和和沙质海岸的港口码头,将会受到增强的风浪与风暴的威胁;在河口地区由于水力坡度的减小,淤积作用加强,一些港口航道将面临於浅报废的威胁;5、排污难度增大,海平面上升,使污水的排放受到影响与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