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综合自然地理学.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7825214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2 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 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2 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 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 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 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3 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4 在我国

2、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 禹贡 (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管子地员篇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5 洪堡(亚历山大洪堡) (德)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6 李希霍芬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

3、细小的片段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7 俄国道库恰耶夫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 8 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9 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1 方向性 低级高级,简单复杂 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2 非线性 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3 节律性 时间循环现象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4 稳定性 地球系统过程的

4、自我调节能力、抗干扰能力。10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1、分层结构(1)圈层空间分布上呈现分层结构(2)各圈层内部呈现的分层结构2、渗透结构3、地域结构/水平结构11 什么是时间结构(季节性节律)?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具有时间、空间的特性,时间结构也就是地理事物发展演化的时间序列结构,用于揭示地理事物的动态特征,深刻理解地理事物随时间演化的规律。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1)周期性节律 定义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它发生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基础上。周期性节律主要发生在一定地

5、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年周期基础上。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的规律,称之为地理节律。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性,或周期性。 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类型:一是由天文因素所引起的节律 1)由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节律11 年轮回的周期 2)地球受其他天体影响引起的节律3)潮汐变化的节律;二是由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节律,1.昼夜节律 2.季节节律 3.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节律还有一些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随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如潮汐的周日变化,海洋中很多生物觅食的时间安排就同潮汐的节律一致等。 ;三是由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生物中的生

6、命活动受生物特性作用所形成的节律制约。这种节律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是自然地理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表明自然地理系统产生了新的组成物质,是具有特殊性质的节律。这种节律又分为不同的层次。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实际上是生物感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调节自身的生理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自动调节环境制约能力的一种功能。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点:层次性、 耦合性、 变异性、地域性。1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 要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4 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3 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1. 地球上两种能

7、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相互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2. 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 圈层的交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14 各种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域分异的尺度可分为五种等级:全球性分异大陆、大洋分异区域性分异中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1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纬度地带性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

8、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植被是大陆纬度地带性最鲜明的标志, 。需说明:大陆纬度地带性只在低纬和高纬表现的最明显,可形成横跨整个大陆,大致与纬线平行的条带状综合自然地域单位干湿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使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称为经度地带性。它与经度无关。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干湿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得最明显,而在高低纬度却不明显,甚至没有。2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大地构造;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一、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 在大陆范围的构造带分异

9、基础上,又发生大地貌单元的分异。二、省性分异 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三、带段性分异 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省性和带段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当纬度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非地带分异表现为省性 ,当非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地带性分异则是带段性。 3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地方气候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垂直带性一、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 在单一地貌单元如盆地、高原、平原内部往往存在明显的地貌差异, 。即大的地貌内部,中地貌差异是区域性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中地貌分异不如大地貌分异明显,但稍加分析可以看出。二、地

10、方气候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方气候中气候,介于大气候和小气候之间,中等范围的,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特殊下垫面的气候。水平范围: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分异因素:特殊下垫面热量、水分差异盛行风。举例:海岸气候、湖泊气候、城市气候、地方风 三、垂直带性 垂直带性是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引起垂直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度的变化。引起的热量和水分差异则是垂直带分异的直接原因。1垂直带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基带类型决定了垂直带谱的性质。2垂直带自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纬度地带性自低纬到高的变化规律类似。3垂直带的自然带数量在不同纬度

11、地带不同。4同一类型垂直带出现的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5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本身的性质4 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小气候引起的分异;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异一、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是引起地方性分异的基本因素。这主要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 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通风条件,从而改变了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b. 地表排水条件和地下水埋藏条件有较大差异,加剧或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的差异;c. 地貌部位不同进一步引起了地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再分异,从而影响着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的变化。二、小气候引起的分

12、异 小气候是反映贴地面的光、热、风、水分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小气候的形成主要起因于下垫面的差异,其中主要是地貌部位的差别。不同的地貌部位对小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降水、日照、通风条件的差异方面。三、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异 有些地段的地貌部位、小气候虽然相同,但由于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或其中某一方面)等有差别,也会形成不同的地方性分异。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 1、相似性 a.变化系列相似 b.递变原因相似 2、差异性 a.自然带的规模差异很大 b.水热对比关系产生的原因不同 c.光照条件不同 d.自然要素的特征不完全相同15 各种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地域分

13、异规律之间的关系 1、等级关系。由于作用范围不同,把地域分异规律分为不同等级,有人分为三种尺度:大尺度(行星尺度) 、中尺度(区域尺度) 、小尺度(局地尺度) ;北大把它分为五种:全球、大陆大洋、区域性、中尺度、小尺度。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整体性、结构功能整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整体性的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所决定的,大的分异规律是小的分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小的分异规律是大的分异规律的进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相互制约性。 相互独立性 2成因关系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 2 种分异因素:外部:太阳辐射能地表产生沿纬度的差异分布

14、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内部:地球内能构造运动、岩浆、海陆地势起伏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形成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补充: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1三维地带性,:一种是太阳辐射能的作用。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热量差异,我们将这种因素称为纬向变化因素。 二是地球内能的作用。地球内能的作用产生了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等,它是造成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的直接原因。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通过距离海洋的远近所表现出来的水分差异来实现的,我们将这种因素称为经向变化因素或距海度。而垂直带性则是通过热量在高度中的分布差异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差异,

15、我们称之为高度变化因素。 2 高原地带性 主要表现在:(1)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水平自然带的热量状况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纬度,而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即受高原的纬度位置影响,又受高原的海拔高度制约。(2)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3)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项辐合特征。16 大陆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水热对比关系有差别。a.有些地方热量分异占优势纬度地带性质b.有些地方水分差异占优势经度地带性质c.有些地方介于两者过渡斜交 (东北、华北)所以,

16、水平地带性分布图示分类为纬向、经向和斜交。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分三类: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和边缘的大平原,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方向。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17 垂直带性 垂直带性是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引起垂直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度的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相应地使气候、土壤、植被及自然综合体发生相应的变化。18 地理地带周期律:随着水热对

17、比关系的变化,自然地带依次更替的现象.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的等级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为双列系统。另一种则主张地带性和非

18、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 单列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域单位只反映一种分异因素,所以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这样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即同时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地域单位单列系统。19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单列系统; 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使区划

19、等级单位系统如何更充分的反映地表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但作为为农业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而统一单列系统不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20 自然地带是自然带的进一步划分,是最基本的地带性高级区划单位。21 自然区划的方法与其原则之间的关系:1 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2 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3 区域共扼原则类型制图法 4 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选置法(图幅叠合法)和地理相关

20、分析法(网格分析法)5 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22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黄秉维等级系统,共 7 级:自然区(0,不列级) ,3 个;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 , 6 个热量带和 1 个高寒区;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一级单位) ,18 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二级单位) ,28 个;自然省(第三级单位) ,90 个;自然州(第四级单位) ,未划出;自然县(第五级单位) 。1 优点 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的运用了交叉排列的方法

21、,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很大;(初稿)的完成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初稿)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1954 年东、西两半壁基础上划分出来的三大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律,这是该区划的突出贡献的一点; 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明确提出中国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为农、林、牧、副、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依据,重点是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首先是水平地带性,其次是垂直地带性,如带和亚带、地区

22、或亚地区、地带和亚地带是水平地带性规律,自然省是垂直带性反映,低级区划以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如地区、地带、省是生物气候原则,是气候与土壤、生物、植被、农业的相关性;州、县是地质地貌原则;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如热量带是以温度为主要划分指标,自然地区以水分为主要划分指标,自然地带是以温度及相应土壤、植被为主要划分指标,使带、区单位相间排列;区划单位的命名。自然地区:采用温度带水分条件,如寒温带湿润地区。自然地带:温度植被土壤,如温带干草原黑垆土地带。自然省:地理名称地貌名称,如东北部山地。2.不足: 等级单位过多,应用不方便,琐碎; 命名,名

23、称过长,不易记忆和应用,如在高级单位中没有地理位置,使某些区域名称带有类型性质,如暖温带(东、西两个)雨林季雨林砖红壤地带,在热带湿润地区东部亚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西部亚地区; 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大,争执极多。1. 罗开富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等级系统:区域基本区副区区域一级区划,把全国分为东、西半壁;基本区二级区划,在东半壁从北到南按温 度逐渐增加 在土壤、植被上的反映分为四个基本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垂直分异突出的康滇划为一个基本区。副区在西半壁,由地势以及产生的温度差异,可分为蒙新和青藏两个基本区。副区,按地形差异划为 22 个副区。1. 优点:第一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

24、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山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相似性更加增大,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2. 缺陷:继承了以往的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的缺陷。在区划方案中未用自然综合体概念、综合指标。23 土地分类 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上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简称 24 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25 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指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26 土地分级

25、与土地分类的关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与合并,土地分类是在同一级土地单位内,同一级土地个体的类型分异土地分级属于地域划分研究,土地分类属于类型研究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土地分类是土地分级的进一步深化土地分级是纵向研究,土地分类是横向研究。27 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28 对比分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 1:100 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两种分类系统的比较FAO 是单宜的,而我国的 1:100 万土地资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在利用方向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

26、适宜方面单宜;在利用方向不明确的地区,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对两个评价系统简评(1)FAO 纲要 单宜;我国区划类型 多宜(2)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 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不同:FAO 纲中适宜纲 S单宜中国土地适宜类多宜适宜范围: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 ,有针对性的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