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自然地理学.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06671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自然地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自然地理学开课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课 程 编 号 01010092中文名称 .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 程 学 分 2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所属领域 B、自然、科学与技术教师姓名 王建 职称 教授课程简介:现代自然地理学以全新的体系和结构阐述地球表层系统,环绕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自的组成、结构、运动、特征,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本课程还涉及到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知识,可谓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内容包括:现在自然地理学概述,二十一世纪的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岩石圈、大

2、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等。参考书:1、 赵松乔,现代自然地理, 1988年07月第1版2、 冯绳武,中国自然地理,1989年07月第1版3、 陈传康,综合自然地理学,1993年05月第1版4、 王建红,走进从化:北回归线上的神奇绿洲,2008.125、 韩渊丰,中国自然地理习题集,1995年8 月第1版6、 潘树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1985年11月第2版相关讲座:1、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王建,南京师范大学2、 珠宝玉石概论,何雪梅,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3、 地学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式,胡红拴,广东省地质学会任课教师简历:王

3、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代表性成果:现代自然地理学 、 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等。课程大纲第一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主要知识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能力培养要求: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三、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一、 综合性二、 区域性三、 环境性四、 系统性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4、一、自然地理学的定义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知识点: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能力培养要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二、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三、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四、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一、能量的来源二、引力的影响三、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四、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一、能量的来源二、物质的交换三、地内活动的其他

5、环境效应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知识点:地表环境与地表系统的关系,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地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能力培养要求: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一、四大圈层二、三大界三、固、液、气三态物质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一、垂直分层二、水平分异三、立体交叉四、多级镶嵌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第四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主

6、要知识点:地壳的克拉克值,认识组成岩石圈的几种最常见矿物,弄清三大类岩石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在地面和地壳的比重,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应力椭球体,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岩石圈运动的判别标志,威尔逊旋回能力培养要求:地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利用应力椭球体解释区域断裂体系方向与性质,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一、元素组成二、矿物组成三、岩石组成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一、地壳的垂直分层二、地壳的水平变异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一、岩石圈运动的方向二、岩石圈运动的表现三、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圈运动的机制四、岩石圈运动的特点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

7、的结构与轮廓一、海陆分布二、地表起伏第五节 构造地貌一、大地构造地貌二、区域构造地貌三、局地构造地貌第六节 岩石圈与人类一、岩石与人类二、矿物与人类三、地壳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四、岩石圈的运动与人类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主要知识点: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与水平变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各纬度带的水分盈亏与水汽的输移方向,大气能量的传输途径与规律,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气侯的分异规律能力培养要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圈的组成二、大气圈的结构第二节 大气运动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大气环流第三节 物质传输一、水汽的输移二、二氧化碳的输

8、移三、气溶胶的输移第四节 能量流动一、高低纬间的传输二、海陆间的传输三、高低空之间的传输第五节 气候分异规律一、气温分异二、湿度与降水分异三、气候分异第六节 大气与人类一、大气成分与人类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三、天气、气候与人类第六章 水圈与水平衡 主要知识点:水圈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特征,水圈的演化过程与阶段,水份循环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的相态转换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要求:水份循环的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 第一节 水圈的组

9、成一、海洋水二、陆地水第二节 水圈的结构一、水圈的空间结构二、水的时间分配三、解决水不均匀性的措施第三节 水圈的演化一、从无到有二、从少到多、从酸性到碱性三、从汽到水、冰第四节 水的运动一、水循环二、河水的运动三、冰川的运动四、海水的运动五、海面升降与水的三相转化第五节 水分平衡一、水分平衡的概念二、水分平衡的方程第六节 水圈与人类一、水人体的重要组成二、生命来源于水三、生命运动离不开水四、水灾五、水荒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主要知识点:生物圈的元素、物质、生物、系统组成,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以及生态平衡 能力培养要求:生物

10、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途径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一、物质组成二、元素组成三、系统组成四、生物组成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三、多级镶嵌结构四、结构特性五、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第三节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一、生命的起源二、生物圈的演化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功能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平衡第五节 人与生物圈一、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二、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三、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四、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第三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八章 大

11、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岩石 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能力培养要求: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一、岩石的风化与风化壳二、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三、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一、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三节 地貌与气候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二、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三、干旱气候区地形演化与地貌发育四、湿热气候区地形演化与地貌发育第四节 沙尘暴与黄土沉积一、 大气与岩石相互作用与沙尘暴二、 沙尘暴与人类三、

12、 沙尘暴与黄土沉积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侵蚀循 环理论的内容和局限性、剥蚀系统模式、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能力培养要求: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剥蚀系统模式、河床动力形态反 馈机制、海岸均衡剖面的塑造 第一节 岩石与水一、 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二、 岩石的风化、剥蚀与水有关三、 岩石的性质决定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四、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岩石圈表面形态第二节 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一、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二、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第三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一、岩石圈的变动与水的分布的变化二、

13、水均衡与岩石圈的变形三、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第四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一、剥蚀循环理论二、剥蚀系统模式第五节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海啸、泥石流、崩岸与滑坡一、滑坡二、崩岸三、泥石流四、海啸第六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一、坡面流水作用与地貌二、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三、河流作用与地貌第七节 海岸线与海岸带一、 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二、 海岸均衡剖面三、 海岸线的进退四、 海岸地貌第八节 河口与地貌一、河口的特点二、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三、三角洲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水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海气相互作用能力培养要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 水汽与天气一、水汽分布与

14、天气二、水汽相变与天气第二节 水与气候一、 海洋水与环流、气候二、 陆地水与环流、气候三、 环流、气候与水的分布第三节 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一、 大气环流与全球水分循环二、 大气环流与水体运动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二、 风暴潮三、 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第十一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主要知识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 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黄土地貌;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 能力培养要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 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第一节 气候海面冰

15、川均衡第二节 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 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一、黄土的性状与成因二、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三、黄土地貌发育与水、气、岩相互作用第五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一、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作用二、 冰川地貌三、 冰缘地貌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岩石土壤生物的联系,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大气圈的演

16、化 与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关系,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生物与水的相互作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能力培养要求: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植被与水循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二、岩石土壤生物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与生物地貌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一、生命活动与大气组份二、风与生物三、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四、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五、大气污染与植物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

17、用一、生命与水二、生物的分布与水三、水质与生物四、植被与水循环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一、湖泊效应二、沙漠化效应三、绿洲效应四、洋面封冻效应五、厄尔尼诺形成过程中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第十三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知识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能力培养要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一、能量的来源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二、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

18、输与转化三、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一、 跨越圈层的水循环二、碳循环三、氧循环四、氮循环五、矿质循环第三节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 纬度地带性二、干湿度分带性三、垂直带性四、其他地域分异规律第四节 土壤与土壤系统一、 土壤的组成二、 土壤剖面与发生层次)三、 土壤性状四、 土壤分类五、 土壤分布六、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作用与土壤的发育第五节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一、 喀斯特作用二、 喀斯特地貌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主要知识点:气候类型划分标准与气候环境评估指标;生物环境评估指标、主要

19、陆地生态群落与分布;地质环境评估的指标及我国地质环境特征;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土地的分级、分类、分等与土地评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能力培养要求:水资源的评价原则与方法;土地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一、气候分类的概念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三、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一、生物与地表环境二、生物环境评估指标三、世界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一、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二、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第四节

20、 水资源评估与水资源分布一、水资源的特性二、水资源的分布三、水资源评价四、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第五节 土地分类、分级和评估一、土地与土地系统二、土地分级与分级系统三、土地分类系统与土地类型四、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五、土地结构与土地利用六、中国的土地资源区划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二、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三、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四、世界自然区划五、中国自然区划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 主要知识点: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岩石圈变化的趋势;大气圈组成与结构变化的趋势,气候变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原因、趋势及其人类的影响;生物圈结构的变化,地表系统物质流、能量

21、流、信息流的变化趋势 能力培养要求:海陆分布与地面起伏的变化趋势;大气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水圈的变化趋势;生物圈结构的变化;地表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变化趋势。 第一节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第二节 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第三节 大气圈的变化趋势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二、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三、气候变化的趋势第四节 水圈的变化趋势一、 海面的变化二、 水循环与水平衡的变化三、 水圈组成、结构的变化第五节 生物圈的变化趋势一、生物圈组成的变化二、生物圈结构的变化三、生物生产率的变化第六节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一、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人工的成分越来越多二、能量流的改变三、物质流的改变四

22、、信息流的改变第十六章 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主要知识点: 环境规划的原则;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与方法;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能力培养要求:以实例阐述环境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 一、 环境规划的原则二、 环境规划的特点三、 环境规划的分类第二节 环境规划编制一、 编制的原则二、 编制的程序与方法三、 实例第三节 环境管理及其特征一、 环境管理的概念二、 环境管理的特征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一、 环境管理的任务二、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手段一、 法律手段二、 经济手段三、 行政手段四、 技术手段五、 教育手段第六节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一、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二、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程序三、 实例第十七章 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主要知识点:优化调控的理论基础与原理;优化调控的途径,常用优化调控模型及其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反馈与控制;常用优化调控模型及其应用。野外考察第一节 优化调控概述第二节 优化调控原理一、 优化调控的理论基础二、 优化调控的原理第三节 优化调控的途径一、 物质流的调控二、 能量流的调控三 、信息流的调控第四节 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一、 优化调控的程序二、 优化调控的模型与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