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
2、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
3、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 (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 65 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 3/10,大约丢失 3000 亿个。请
4、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 10000 亿个,到了 70 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 60%,请你算一算,70 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 ”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 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
5、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 ”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让学生体验到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老人的必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钱老师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6、二、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
7、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 ”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
8、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 ,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三、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
9、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例如:教“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我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8644 55809 60546 7200330186 14648 75033 70847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同桌互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与思考之后,将这 8 道算式分类。学生们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
10、有没有 0 来分类的由此可见,当学生互查矫正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这当中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并巧妙地运用生成,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从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富含“数学味”的活动过程,它的价值取向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二是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如果遵照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就能
11、准确引导学生适时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或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或查找出不足的遗憾,或领悟出改进的方法。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林力(辅导教师) 发布时间: 2010-05-29 08:30:29 作业要求: 1、内容原创,表述清晰。2、字数不少于 1000 字。3、不许用“附件”的方式交作业。4、作业提交截止时间是 6 月 17 日 2
12、4 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提交者: 夏建飞(学员) 提交时间: 2010-06-02 09:36:02 答题内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突破教学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并针对实际情况精
13、心设计教案。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有效生成。例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时,我预设将学生分成 5 组,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 5 个箱子内,其中 1 个箱子里全放白球,1 个箱子里全放黄球,其余三个箱子黄、白球混放。课堂上,让每组学生分别从各自箱子里摸球,比较摸出黄球的情况。当学生摸完后发现,其中一组根本摸不出黄球,而其中另一组则全是黄球。这时,教师说明放球的情况,因势引导。师: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只能摸出黄球。师:能摸出白球吗 学生异口同声:不可能。师: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前面的做法得出:在只放了白球的箱
14、子里去摸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接着,我将黄球、白球混合后重新分别放到 5 个箱子里。师: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学生非常肯定: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熟悉了“一定” 、 “不可能”和“可能”的概念。教学心得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预设时,精心但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二、灵活预设,优化生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 ,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 ,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在准确预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灵活预设,
15、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学异分母的大小比较时,我灵活预设了多种比较方法。师:请同学们说说如何比较 5/7 和 4/9 两个分数的大小。生 1:把这两个分数通分,把分母都化成 63 后比较分子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生 2: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相同的数后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就大。生 3:化成小数后进行比较。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 4:画线段图,把这两个分数标在线段上后进行比较。生 5:画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把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出来后比较大小。 (预设方法之一)师:同学们想的方法比较有创意,但具体做起来不够方便,谁还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吗?(根据
16、课前预设发动学生)生 6:我直接就能看出 5/74/9。5/7 把“单位 1”平均分成了 7 份,其中的 5 份超过一半;同理,4/9 中的 4 份则不到一半。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课本上介绍的是通分的方法。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灵活预设了多种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优化了课堂生成。教学心得 只有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灵活预设课堂中的种种可能,设计出多种方案,为动态生成预备充分的空间。三、突破预设,精彩生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随时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想法。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设计,预设之外的“生成”也是可能的。当学生的
17、回答偏离了预设,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甚至放弃原有的预设,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实施。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精彩。在教“9 的乘法口诀”时,我预设先让学生看图,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 9 的乘法口诀。可刚让学生观察图,课堂上就发生了预设之外的变化。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会背 9 的乘法口诀。 (在预设中,应是逐步归纳后再引导学生回答)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有的甚至还背了起来。我愣了一下,马上决定突破原来的预设。师:你们真棒,9 的乘法口诀已经会背了。那么,还有不会背的同学吗?几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 (我考虑应该有不会背的学
18、生)师:还有些同学不会背,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用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记住 9 的乘法口诀呢?有的学生思考着,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教身边举手的同学。学的同学听的认真,教的同学热情更高。我对学生进行鼓励后,进一步讲解了 9 的乘法口诀的推导。教学心得 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是对教师预设的突破。根据实际课堂变化,及时突破预设,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互动,努力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成就了精彩课堂。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得益彰,从而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正确
19、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
20、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 ,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 ,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
21、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 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 ,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 ,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 ,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