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语言文字教学曾有这样一个小调查: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科如美术、科学、劳动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有近 94的学生语文成绩却是优秀,而且没有一个学生语文较差。从这个结果反思得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心理学观点认为:“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
2、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这时,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还可提供反面的感性形象: 图(1) 图(2) 图(3)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二、从丰富的物质载体到定律、法则的总结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惠
3、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因此,教学中可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从而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定律。如学习“加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50+40)+6050+(40+60);(105+444)+556105+(444+556);875+(125+8)(875+125)+8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
4、相等。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书上的“加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功半。同样,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载体,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学生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时候,进行上位学习时要重视下位材料的提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三、从语言的复述训练到清晰的思维(一)文字题训练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
5、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为“言传”。如学习文字题教学时,让学生计算时把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让他们复述整个计算过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计算正确率,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二)实践应用训练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数学学科的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也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与把握。如学习应用题:“某校食堂现在每天烧煤 13.2 吨,比原来
6、节约 1.2 吨,现在烧 300 天的煤原来只能烧多少天?”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显然这些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语感,从而曲解题意。题目中的“300”是现在烧煤的天数,应把“烧 300 天的煤”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列式是 13.2300(13.21.2)。数学语言的语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经验的结晶。语感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教师就要在阅读中加以点拨、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四、从多样的阅读到解题能力的提高数学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法则、读题等方面,这与阅读语文的文章不一样。语文强调反复阅读,读出感情和意境来,数学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可由教师范读、领读逐步过渡到集体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如在阅读中会抓关键字、会抓重点词、抓中心句、会展开联想。而书本上的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知识点组成了知识链和知识网。总之,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尤为重要,要是要在语言文字上让学生读懂,会读,会理解,会联想;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联系、想象的能力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