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 姓名:高一历史学考考点复习(填空一)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必考 b)分封制 内 容 : 西 周 周 武 王 将 子 弟 和 功 臣 分 封 于 各 地 , 成 为 各 领 一 方 的 诸 侯 。 分 封 对 象 : _ 主 要 诸 侯 国 : 周 武 王 时 召 公 之 子 受 封 于 _( 深 入 东 北 最 远 的 姬 姓 贵 族 ) , 周 公 长 子 代 表 周 公 受封 于 _( 姬 姓 贵 族 封 国 中 位 据 最 东 ) 。 周 成 王 时 商 朝 旧 贵 族 微 子 封 于 _。 诸 侯 权 利 : _ _ 诸 侯 义 务 : 对 周 天
2、子 定 期 朝 贡 并 提 供 军 赋 和 力 役 。 作 用 及 影 响 :积 极 作 用 : 西 周 的 分 封 制 有 利 于 _ _, 有 利 于 扩 大 统 治 区 域 , 周 的 文 化 形 式也 因 此 覆 盖 了 整 个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消 极 影 响 : 西 周 后 期 出 现 了 _ _ 的 形 势 , 周 天 子 的 权 威 逐 渐 消弱。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_ _ _ 分配政治权力。特点:_ _ _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
3、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必考 c)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_ _ _ (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必考 b)统一的过程:到公元前 221 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
4、赵、齐,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_ _ _ 国家。公元前 215 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修_ _ ;公元前 214 年开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_ _ _ 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在“西南夷”开辟“_ _ ”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统一的影响: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_ _ _ 的形成。(分别对应过程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必考 b)郡县制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
5、,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_ _ _ 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 _ ”,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_ _ _ 的形式。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 _ _ 重要标志。皇帝制度的建立班级: 姓名: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
6、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特点:_ _ _ 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朝州刺史的设置(必考 b)时间:_ _ 时期。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_ _ 一人。职责:监察_ _ ,加强
7、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必考 b)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_ _ )和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评价:a 相权_ _ ,互相牵制,加强皇权;b 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_ _ _ ;c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必考 b)设中书门下为宰相,设_ _ 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_ _ ,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 _ 。元朝行省制度(必考 b)内容: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 _ 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
8、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_ _ (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至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行省与中央的关系:A、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_ ;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B、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C、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_ _ 等形式加以控制。意义: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 _ 关系,具有重大意义。B、对于巩固和扩大
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C、是中国 _ 的开端,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必考 d)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_ _ _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A、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更换丞相;任用布衣为相;设_ _ ,相权一分为二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C、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朱棣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
10、而设立内阁制。E、清朝设立军机处。_ 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标志 _ 达到顶峰。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_ _ _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班级: 姓名:史实:A、秦朝建立郡县制,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 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C、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
11、内阁制度的确立(必考 b)设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 _ 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职权: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_ 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 _ 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清朝军机处(必考 c)时间:雍正年间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特点:A、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B、_ _ _ 。C、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标
12、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必考 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积极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消极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西方差距逐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