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 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3、 “贡”法:夏代,每人授 50 亩,交 10%(即 5 亩)收获物4、 “助”法:商代 630 亩分为 9 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 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5、 助与贡相比:(1)50 亩到 70 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 10%变为 11%6、 “彻”法:900 亩分 9 块耕种,收获时划 10%作为税物归国家。打破公
2、田与私田7、 彻与助相比:(1)70 亩到 100 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利于经济发展。 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8、 春秋:齐国:公元前 658 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公元前 594 年,初税亩, 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 1/5。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 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9、 战国:魏国:公元前 406 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楚国:公元前 390 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秦国:公元前 356,公元前 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 )统一度量衡10、 秦汉:秦:田租,口赋11、 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消极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 119 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 117 年)。均 输 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 119 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12、 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
4、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消极(1)盐铁专卖下存在质量价格问题,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2)缗钱税,车船税造成社会财富多用于消耗而非储存,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13、 曹魏:屯田制和租调制(公元 204 年),魏王曹操,田租(每亩四升谷),户调(绢二匹,棉二斤)意义:(1)按比例变为定量收,减轻负担,生产积极性(2)按丁口变为按户征收,鼓励人口繁衍,增加劳动力,有利于 经济发展(3)货币税改为实物税,适应币值不稳的战时需要,免去农民在以物换钱时受到盘剥。 (4)曹魏财税改革标志着中国财政史进入了新阶段。14、 西晋:
5、占田制和租调制,弊端(1)为避税,累世同居,不肯分家,对国家收入不利(2)按户计征, 赋税负担不公平15、 北魏:均田制和新租调制,与之前租调制的区别:(1)租的性质发生变化,由地税变人税, (2)计 税依据即税基发生变化,由田亩和户改为一夫一妇原因:(1)按丁口授田的实施使得按亩征税和按人口征税提供了可能(2)大户增多,户数减少的社会现实,要保 证国家赋税的征收。16、 唐前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之前出现了地税和户税作为辅助税17、 唐中期两税法:两税法 780,背景:(1)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流民激增(2)安史之乱使国家难以掌握实际户口,租庸调制失去存在的基础(3)
6、杂税增多,阶级 矛盾你日益激化。内容: 取消租庸调、杂役杂税.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一律上籍征税 .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先“ 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不超六月,秋不超十一月(故两税法).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评价:(1)是中国封建社会税制发展史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封建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有划时代意义(2)标志着封建社会长期以人和役的赋税制度向实物的制度转变(3)简化税制,节约纳税成本(4)具有均平赋税的意义(5)税负合理化(6)促进商品经济发展(6)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 矛盾。弊端:(1)各地负担逐渐不平衡(2)折钱纳物,加重百
7、姓负担(4)土地兼并严重18、 清前期的火耗归公火耗(雍正元年 1723),也称耗羡。是为了弥补税银在熔铸过程中的损耗,叫做火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火耗归公:(1),所有县政府征收火耗全部省库统一支用。 (2)火耗收入用于弥补地方财政亏空兼发养廉银。 (3)减低火耗征收比率,以加征 10为原则,即加,不及 10维持不动,超 过的降低,意义 1.减轻百姓负担;2.各地方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有些地方还有结余;3.吏治有所改善19、 演进趋势:征课形态赋税和役两条线,由分离逐渐走向统一和完善。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由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变。征课内容实物、 劳役与货币三条线, 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
8、役。20、21、 一条鞭法,万历 九年(1581 年), 张居正。1.统一役法。将原来的 赋、役合并征收。 2.赋役征银,一律按亩征银。 3.官收官解。废除粮长制,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运送国库。4.正杂统 筹,不 论正 杂都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土地上,杂税取消。 原因 1.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将徭役和赋税合并 2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3 粮长制的破坏,恢复了原来的官收官解。4 政治腐败和严重的财政危机。意义(1)上承两税法,下启摊 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赋役合并适应了土地占有关系的重大变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平赋
9、役的作用。 (3)赋役折银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田赋征银客观上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徭役征银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局限性(1)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并非减轻百姓税负,租庸调制 两税法预算原则 量入以为出 量出以为入纳税范围 主要为均田农民, 贵族官僚及其嫡亲、僧尼、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鳏寡孤独、奴婢部曲等除外不分主客户,除 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外一律缴纳课征依据 以身丁为本 以贫富为差征收物品 以实物纳税 钱币实物并行税额税率 定额,以丁为 基础 随地均征,以资产定户等 缴纳时间 旬输月送无休息 夏无过六月,秋无 过十一月 税收分配 原则上归朝廷所有 三分制(上
10、供、送使、留州) 不能解决土地集中和税负不公的问题。 (2)规定税额以原有数额为准,把各种加派固定下来并使之合法化,剥削仍然很重。 (3)合并征收,手 续虽简便,但 纳税人无从确切知道所纳税目,剥削严重。 (4)计亩征银,百姓在折 换中间不免受到商人盘剥,加重百姓负担。 22、 抗战时期的田赋征实 1941 年 5 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实行田赋的征实;6 月全国财政会议制定田赋征收实物原则。核心两点:1、中央接管各省田赋。2、田 赋由征收法币改为征收实物。 原因 1、抗战爆发后粮食极端缺乏,是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的非常重要的原因。2、通 货膨胀严重,迫使国民政府绕开通胀直接征收粮食。意义 1、田赋征 实简单易行,免去了 农民在以物换银过程中的诸多不便。2、田赋征实 支持了持久的抗战, 为最后胜利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对当时经济形势也产生有利影响,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 局限 1、随着折征率不断提高,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2、征收 办法上与民不便。 3、定额税制,没有体现出合理税负。实质 是国民政府通胀政策的从属部分,目的是既要通过通胀满足财政需要,同时又企图绕开通胀对财政的不利影响。实质就是为了更多地取得财政收入。 23、 1912 年,中央税地方税划分24、 1934 年 7 月, 预算修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