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67528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龚庆碗 学号:1228125 指导老师:陆志东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从当代生态伦理思潮、人文精神与现代道德观、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性哲学思维等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整体性哲学思维引言: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固然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人身的全面异化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危机爆发

2、,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西方哲学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仅仅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客体来考察,局限于“知识论本体论” ,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1。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辩证地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以谋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开始从中国这一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中受到启发。正文:“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

3、都不例外。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 “求其放心” ,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所以人要“绝圣弃智” ,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

4、为一”的精神境界。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树立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并由此出发来审视人世间的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2在 禅 宗 来 看 , 人 性 本 来 就 是 佛 性 , 只 缘 迷 于 世 俗 的 观 念 、 欲 望 而 不 自 觉 ,一 旦 觉 悟 到 这 些 观 念 、 欲 望 都 不 是 真 实 的 .真 如 本 性 自 然 显 现 , 也 就 达 到 最后 成 佛 的 境 界 , 因 此 , 他 们 提 出 “烦 恼 即 菩 提 , 凡

5、夫 即 佛 ”.真 正 达 到 觉 悟后 的 境 界 是 什 么 呢 ? 从 某 种 意 义 来 看 , 有 点 像 道 家 的 一 切 顺 应 自 然 之 意 。故 禅 宗 语 录 有 言 : “悟 得 来 , 担 柴 挑 水 , 皆 是 妙 道 。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思想来源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神人合一”观念。在这种观念下,神帝支配着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通过占卜和祭祀来通达神意。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帝的绝对权威逐渐减弱。而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使“神人合一”的观念被统治者所利用,从而具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以周代商的

6、巨大社会变革,使帝的神秘意味进一步下降,周人以天来代替以往的帝,并对天命观进行改造,使“神人合一”最终转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真正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有人做民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彭德。 ”(诗经大雅),意思是说:上天生此芸芸众生,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人们顺应了它的固有规律,因而受此美善之德。这里包含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强调人们的美善是天赋的,天人是一体的。此后的儒、道哲学对天人合一的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天人合一”观的丰富与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不同类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德” 、 “天人合道” 、 “天人

7、感应”等。其中“天人合德”是儒家从天的道德理念化的角度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君应该效法天道,与天合德。 “天人合道”作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从批判现实生活中人道与天道的对立入手,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认为个人应该充分扩展自然而然的天性,取消天人之间的对立。在政治上则主要提供了一种因任自然、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 “天人感应”则通过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劝谏君主要效天施政,采取好的统治措施,保持政治清明。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理论上的说明与论证。直到宋代的张载,才完整而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释氏语实际,

8、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洗赘,以世界为阴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在这里,张载运用中庸的“诚” 、 “明”学说,通过儒、释对比对佛教否认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割裂天人的思想进行批判,肯定了儒家“得天而未始遗人”的入世思想和关注现实世界的精神。后来,人们就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古代天人之间相通相合的思想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3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 “天” 、 “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

9、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中国历代哲学家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综观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可以

10、概括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观5:1.“天人玄同”,这是老子的看法。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从现实层面上说,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是公正无私的,然而现实中的人所实行的社会制度却不是公正无私的,存在着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这在老子看来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从理想层面上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进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2.“无以人灭天”,这是庄子的看法。庄子也反对把天道同人道割裂开来,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准则,故而提出“无以人灭

11、天,无以故灭命”的观点。他所说的“人”是指违背天道的人为,“故”是指违背规律的私智技巧。庄子反对以人为对抗天道,绝不是主张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强调人们做事时必须服从自然之道。3.“人与天一”,这是孔子的看法。孔子从社会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的命题,孔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他把“天”看作是道德伦理关系的化身,是用人伦关系来塑造的天,即义理之天。其目的是,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把宗法人伦上升为一种天然合理的东西,用“天意”来协调人类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4.“天人相通” 。这是孟子和易传的作者们的看法,表达了正统儒家的天

12、人合一观。道家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而他们所说的天是义理之天。他们认为,天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而且还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人作为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体现者,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义理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道与人道相通。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要向人的内心世界用功探索,就可以体验到作为价值本体的义理之天,进入“下上与天地同流”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易传的作者们把这种境界称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5.“天人相交”观。这是荀子和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13、代人生课程论文4荀子作为先秦哲学的总结者,对前此天人合一观中的抽象化倾向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肯定道家有见于自然之天,但批评他们“蔽于天而不知人” ;他不赞成孟子把人道直接归结于天道的做法。荀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既有对立的方面,又有统一的方面,这就是他坚持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原则。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继承发展了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对天人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柳宗元提出天人“其事各行不相预”的观点,洗去被某些儒家涂在天道上的伦理色彩,还其本来面貌,主张以天人的区别为前提去探讨二者的合一关系。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把天人合一描述为辩证的运动过程。刘禹锡注意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14、与联系,揭示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辩证的天人合一观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说明。6.“天人一理”观。这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看法。他把“天理”视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人作为万物中之一物,自然也是理的体现者,故而天人一理。他还进一步把天道的元亨利贞与人道的仁礼义智直接统一起来表述他的天人合一观。三、 “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理想。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

15、探讨,涉及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将“天人合一”就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辩证的基本方法,既要从宏观方面在整体上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又要从微观方面对其复杂内容加以具体的科学分析6。但至少“天人合一”包含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服从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天人合一”

16、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7:“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传统。 “天人合一”有对天人关系原生状态肯定的意味,人是天的产物 ,肯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本原地位。中国文化所强调对大自然的回归,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缘关系,纳入伦理当中,使道德的规约作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5“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 “对人与自然未分化的合一所进行的整体观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对整体、群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导引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精神追求。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有人是“

17、天”的产物、自然的产物、人能认识自然的意味。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 ,意即天命内在于人心之中,人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是阐明天道的一种方式,人对自然的理解依靠人对自己的本性以及生生不息之源的体证。孕育了“内在超越”这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四、 “天人合一”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当代生态伦理观近几个世纪,人类片面地视自然为任意索取的对象,过高地视自己为自然的主人,机械地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造成了当今全球变暖,生态环境破坏,土壤退化加速,流失加剧,森林和湿地面积迅速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淡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这些问题。在这种严酷的事实和惨痛的

18、教训面前,人类不得不重新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当今生态伦理观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以自然、人、社会的统一为理论基点,以生态环境中人类的伦理问题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导向,必将改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观念,引发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跃升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这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合8。“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究天人之际”的基本思路,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观,同时还是一种生态观。作为生态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体,共存共荣:它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而又血肉相连,一

19、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不能毁灭自然,而应遵循自然,合理地认识、利用自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它倡导重视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的平等意识。 “天人合一”认为宇宙决不是一种机械物质活动的场所,而是一种大化流行的生命境界。万物无不是生命的结晶。由此出发,中国人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孔子讲“仁”,其内涵便是“爱人”,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讲求热爱自然景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不仅爱人类,而且还要爱鸟兽、草木、瓦石,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尽力加以爱护,勿使遭到破坏。天地万物在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不要把万物都纳入自己的生活模式之中,从而扼杀了万物的本质,

20、破坏了万物的真性。这种以平等态度仁爱万物的思想正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先声。“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有着协调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6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是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中国“天人合一”观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天地相合,天人和谐,日臻人生最高境界9。“天人合一”的这一生态智慧有助于突破人和自然的对立格局,并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日本学者木村英一

21、指出:“中国思想所关注的,是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方法,顺沿着人的自然性的生活方法,被认为是最好的。 ”(二)人文精神与现代价值道德观的构建现代社会已日益成为天、地、人、我疏离的社会,人们生存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荒谬处境中,工具理性或科学技术的“统治”,淡泊了对人内心精神因素的关怀与培育,致使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多层关系的不协调。所以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失衡。诸如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亲情隐退、文化失范,严重地扭曲着人性,残酷地吞噬着心灵,最终导致人文意识的淡薄与失落。因此,以重和谐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人

22、文精神,在协调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冲突方面重新显示出重要的价值与生命力。 “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注重人际和谐, 提倡贵和尚中,讲究心态平衡,为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种种偏执,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践履“仁爱”,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0。“天人合一”重视价值理性,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指向,旨在强调做人和如何做人。在这个现实的人世间,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尽性践形,成就“尽善尽美”的人格,去契合那广大和谐的宇宙,从而把人生和世界点化成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11。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德”,还是道家的“以人合天”,都始终指向人的精神发展和理想人

23、格的追求,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加强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厚德载物”的人文关怀,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它对于现代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物欲横流” 、 “道德滑坡” 、 “文化失范” 、 “心灵危机”等问题,具有纠偏化弊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天人合一”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现代道德观, “天人合一”追求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在这种“和为贵”的伦理原则指导下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社会的有序,同时也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保持自然界和谐有序。 “天人合一”做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性”,加强自己的“德性”不断通过求得

24、个人内心的和乐,进而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乐,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和乐。 “天人合一”做为一种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对世间的肯定与关怀中仍要有其超越的形而上的追求。要人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当担意识、忧患心态和力行实践的精神,特别要有信仰信念上的终极承担意识,从而保证人的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乐观精神12。而后建立起以“廉”为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7心的政治道德,以“忠”和“信义”为中心的职业道德,以“恕”为中心的人际道德,以“孝”为中心的家庭道德,在清除了等级性的陈迹以后,都可以为世界普遍伦理的建设,提供价值基础,为推动世界道德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13。(三) “天人合一”

25、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已经懂得了“适度”的原则。主张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猎兽等生产活动,使动植物能够很好地繁衍生息,从而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甚爱太贵,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贪得无厌、过量的占有,必然招致更多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碰壁,才能保持长久发展。这里所谓的“知足”,并非消极保守、不求进取,而是求进取中要讲究实际、尊重规律、把握限度,不能追求虚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贪得无厌,“知止”是不违背客观规律的作为14。“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它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哲

26、学基础。 “天人合一”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所追求的都是未来及长远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的最高境界,则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正确体认自然界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在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之时,应掌握一定的限度,防止超越自然界的极限而无限制的开发,这便是道家常说的“知足” 、 “知止” 。这样,天地万物才能循环往复延伸下去。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注重宇宙万物的和谐和循环人们要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顺其自然而不含有人力之强加妄为“常因自然” 、 “不以人助天”,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法则。要人们克服知识、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要人们抑制自己的欲望

27、,收敛心性,顺应自然,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发展观才是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类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从而把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以致错误地认为人类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人对天地万物的所有征服和改造都是必要的,以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役使万物;恰恰相反,人类应当合乎自然地把自己放在天地间的一个较为合理的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和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很好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承认各种不同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15。这是人类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四)整体性哲学思维意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家习惯于用主客二

28、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仅仅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客体来考察,局限于“知识论本体论”的窠臼。无论是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近代的“理性本体论”,还是现代的“个体感性本体论”,都是把存在的某一个方面、某一元素、某一属性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并把此作为事物的本体,最终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1。人们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中受到启发。他们注意到在“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充满着整体意识的思想为自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一种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8“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呈现出了一种彼此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的整体思维特征。它认为世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万物包括人

29、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存在独立于整体之外超乎整体之外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中,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相互沟通,是一个统贯生命的大生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追求宇宙的有机统一。这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特征的整体思维模式,对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它虽然不重于对实体的分析和事物属性的深入探究,具有忽视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缺陷,但因它比较接近辩证思维和系统整体原则,所以又具有统观把握事物特性的优点16。这对于因过度发展分析性思维而导致的“片面的分析”、“抽象的分析”,无疑构成了巨大的互补,人类的思考,既需要科学的分析,又需要整体的把握,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的整体思维,

30、为我们刚刚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思考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六、全文总结:“天人合一”思想左右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它强调人自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它的意义在于要求解决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在于深刻的揭示这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影响哲学界,同时也是生态伦理与人伦道德体系的建设的基础,并且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七、参考文献:1樊宝英.“天人合一”的现代思考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2熊

31、英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生态伦理价值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4).3李冬梅,杨秋生.“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价值维度J.理论界,2009(01).4张方.先秦两汉“天人合一”观述论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4(04).5吴友发.“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3(05).6 孙江.东西方哲学传统与科学的自然观J.法学杂志,2009(01).7 孙亚君.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变革与中国文化现代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01).8 畅创泽.天人合一观与现代生态主义思潮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04).9 雷

32、在福.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J.社科纵横,2007(01).10 王春林.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7).11 李海星.天人合一:文明社会的理性追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92000(09).12 赵华.“天人合一”一种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J.学术论坛.1997(05).13 龚平.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4 吴友发.“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3(05).15 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03).16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智慧与困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