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摘要: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诸子并存。然而西汉以后,惟有儒家学说独尊千年成为显学,长期位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传统礼制与儒家的“礼”的关系、儒家的“礼”的思想内涵和儒家的“礼”的现代价值三个部分来阐述儒家“礼”的思想及对其现代价值的思考。其中,对于儒家的“礼”主要从仁学思想、中庸思想和义利观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对于现代价值的思考主要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角度进行思考。关键词:礼 仁 义利观 中庸思想 和谐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
2、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之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礼论 )“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郭沫若十批判书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中对天、地、人的关系做了这样的说明:“仰观吐耀,俯查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由此观之,有关于礼的起源无不有关于人,而礼也可以说是高度涵盖了人生活中的一切规范。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礼”这一高度抽象的词内涵为“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
3、则规范” 。一.传统礼制与儒家的“礼”的关系周礼在其最初阶段,“本是周族在其氏族社会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的氏族习俗, 是周族的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 1具有不成文的习惯法的性质到了西周。周礼“发展为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 成为维护奴隶制的工具”。 2孔子提出“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 , 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 , 以追随周公为己任, 还评论说: “齐一变, 至于鲁; 鲁一变, 至于道” (论语雍也)。孔子虽然对与周礼推崇有嘉,但并不意味者孔子认为周礼是不变的。周礼主要是用来维护周王朝统治的工具,所以周礼的苛刻以及不平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我
4、们所熟知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级分明,而孔子是突破了这一界限的, 他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所以孔子是“采用了礼的形式而变革了礼的内容,他把西周奴隶主统治者专门用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礼(即一系列政策、制度), 改变为密切伦理关系, 改善社会关系, 调整政治关系的礼了。”3所以说儒家的礼已经不再单纯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已经成为各种社会需要合理的规范,其思想内核是仁。二.儒家的礼的思想内涵在论语中也清晰的看见仁为礼之内核精神。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名, 各种具体的规范, 如忠信义, 如孝悌等等, 都应贯之以“仁爱”的精神。孔子更
5、看重的也是礼的内在精神,而人们在循礼的过程中, 一定要从礼之形式切入礼之精神实质。在一定的情况下, 礼的形式是可以损益的, 但精神内核则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如此,儒家的礼也影响着其“义利观”及中庸的思想。(一)礼的核心精神“仁”1.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 颜渊曰: “ 请问其目。” 子曰: “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克己复礼”是孔子对于“仁”的解释。但其后来被极端化到“存天理,灭人欲”也让很多人对之产生极大的误解。克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但并
6、不是就要求放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故克己叫人不做不合理之事,实为人之必行之事。复礼,有人单纯理解为恢复周礼,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儒家的礼早已不是周礼,其是对社会万物之间运行秩序的高度概括,是对社会需要合理的规范。复礼,便是要我们遵循万物运行之顺序,尊重世界,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荀子说: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些都是人本性的东西。欲海难填,
7、欲壑难平,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财富都是有限的,如是人彻底的解放,人无节制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社会必将是浮躁而混乱的,这样的社会也将是无法取得发展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又何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以,人性不可彻底解放,人必须“修己正心”,按礼的规范为人处事。2.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那么何为“爱人”?在论语中有两个要求我认为可以恰如其分的说明: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心中有仁,外显有礼,所以就必定是爱人之人。“爱人”不仅是洁身自爱和爱自己的亲人,还要做到:“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
8、王上) 。能做到这一步, 就可以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 ( 孟子离娄上 ) 的回报。这就要求我们以爱为原则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时常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都很讨厌的事,为什么要强加于别人?第二,自己想要在世界中站住脚,却不让别人站住脚;自己想事事顺利,却不让别人办事顺利,这可能实现吗?所以,内心有仁的人,往往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也可以真正的无私助人。这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品质,这就是礼的一方面表现。(二)儒家的义利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者,“事之所宜也”,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是包含于礼;利者,“人之用曰利”,我们现在通常解读为物质利
9、益和人所追求的私利。有人极端的认为儒家是只讲求义,而不讲利的,所以对之大力批判。思考过论语的人会发现,儒家对于义和利的态度是:义然后取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所以治国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并且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天下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就说明了儒家并非绝对的排斥利,其认为,在天下政治清明时,财富、地位应该分配公平,社会中的人皆有足够的物质利益,同时也要坚持着高尚的道德原则,所以认为当天下混乱,通过无道之法而得财是违背良心与道德的可耻之事。这就说明了,儒家认为义和利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之是有孰轻孰重和是否正当之分。荀子对义与利的客观性也有这样的说明:“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10、。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好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既然义与利都是客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就进一步对其关系做了解释:“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质利益,每一个所追求的都是物质与灵魂的双赢,但是怎样在利于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儒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取舍标准:当义与利的矛盾可以调和时,义然后取利;当义与利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去利而取义,甚至舍生取义。这也是礼对与义与利的取舍的最高要求。(三)儒家中庸思想礼记第三十一章开篇便提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故
1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思想是对人事,社会,自然的和谐运行的要求。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徐复观是这样解释中庸的:“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联系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内容。说文下三部:庸,用也。庸者,指平常地行为。因此,平常的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 4何谓“中”,徐复观对中庸的注解说到:“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所以中庸既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时,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的
12、时时常行之道。“礼之用,和为贵”说明和是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能够做到和?遵循万物运行之秩序,尊重社会运转之规律,理解待人处事之礼仪,在日常生活的形式上保持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的中庸思想,这样自然而然地人与自然和谐了,人与社会和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人自己也和谐了,就可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儒家的礼的现代价值(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本研究得到的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结构的八个因素, 按认同强度递减可排列为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在此结构中, “品格自律”因素在整个结构中具有最为突出的地位, 显示了中国民众对品格自律人生价值
13、的重视。这种价值倾向很容易与中国长期的儒家文化传统价值熏陶联系到一起, 说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迅速演变的今天, 深层的传统文化价值依然在民众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6 这一调查明显的透露出,中国人普遍认为个人品格与才能的实现, 必须有其合理的社会基础, 个人追求与社会关怀兼顾, 才有个人与社会的“和”。其所谓“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中庸)。同时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念, 其中可以明确透视出“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论语里仁)和“必以仁义为先, 而不以功利为急”(朱文公文集)的思想渊源。同时,我们
14、也不可能否认,当代中国人受到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泛滥。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盲目拜金,贪图享受,急功近利。网络上的“拼爹”、“干爹”、“官二代”、“富二代”、“炫富”等等现象,让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年青一代怎么了?各色各样的贪官落马,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许多人将儒家思想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中国人都爱做公务员,但是首先要“学优”,只是成绩分数高吗?许多人一直记得“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但是下一句可是“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与利要义然后取之,有人思考过吗?中国人也知道要中
15、庸,但是中庸真的是仅仅是八面玲珑,处事圆滑,没有自己的坚持,像墙头草吗?(二)儒家礼的现代价值1.人自身的和谐人活于世,不是让肉体漂浮于世界,我们怎样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内涵有所提升,让自己彰显作为人的价值,是我们时刻应该考虑的事。人要“修己正心”已达到自身的和谐。修身的至高境界是“慎独”。“慎独”要求人们在自己独处而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依然要像在人前一样行为办事,而不能违背道德, 不能违背礼。“修己正心”也要求人们平时也要“自省”和“实践”,儒家向来注重自我反省和知行合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贤而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由是观之,
16、自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都知道,什么都停留在思想层面不去行动,那有何意义呢?要让自己处于灵魂与身体和谐发展,有精神力量作为指引,人自身和谐了,有了精神境界,才会促进自身发展,社会发展。2.人与人的和谐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儒家强调要关心他人, 即“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定的最高道德准则, 核心是“爱人”, 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爱人不仅仅要做到爱自己和爱自己的亲人, 还要做到: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 。能做到这一步, 就可以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上 ) 的回报。“信”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 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
17、欺人也不自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可见不讲信用是无法做人的。儒家的义利观也告诉我们,对于利益,我们要义然后取。但是,当代人似乎更相信 “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折手段,伤害他人,牺牲他人。其为自己的辩护是“富与贵,人之欲也”。所以,现在人与人之间多了欺骗,多了利用,多了出卖,皆因“利”。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但是在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坚持“爱人”,和义然后取利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像现在一样的紧张。利要合礼,才能皆利。3.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把中庸称为最高道德, 最大的道理, 主张以中庸为方法手段去处理社会问题。儒家的
18、社会和谐思想理论都以贵和用中的世界观为指导。中庸 把中和视为世界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本体法则, 也把中和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致道。所谓“中”讲的是事物在一种数量上的无过不及性和结构上的不偏不倚性, 只有达到无过不及和不偏不倚, 事物才能保持稳定性, 才能显现一种“和”的状态, 真所谓“中则和”。显然,在儒家看来,中庸为“至德”, 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能时时处处保持合理性的“中”,那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纷争的消弭。 5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需要我们都有中庸的思想对待社会事事,不偏激,不消沉,不过之,无不及,掌握好处事的“度”。孔子的学生子曾说: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19、有所不行, 千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讲究和,就要懂礼,守礼,以中庸之姿在社会规范里待人处事。4.人与自然的和谐“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寒暑不能使之疾, 袄怪不能使之凶。”孟子和荀子所强调的是,人们必须依照客观规律从事生产活动, 要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 发挥人自身的力量。而我们现在对环境的破坏也已经极度严重,所以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人可以说是很聪明,也可以说很愚蠢。或许是我们几千年穷怕了,
20、所以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牺牲环境也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中国人聪明的运用各种方法来躲避检查,来破换环境换取利益,却以最短钱的目光在改造这世界。也许是因为科学知识不够,总是意识不到自然有其运行规律,所以现在遭到了自然的惩罚。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自古有之,却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积淀几千年文明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有违自然之礼。参考文献:1匡亚明. 孔子评传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52朱义禄. 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3杜任之, 高树帜. 孔子学说精华体系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21、.4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理论探讨,2007,02:23-25. 6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 心理学报,2009,10:1000-1014. 7张明义,吴章荣. 中国传统礼制的现代思考J. 社科纵横,2006,07:133-134+137. 8 陈卫平. 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A. 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国际儒学联合会:,2006:17. 9王涛. 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学刊,2007,04:1
22、01-103. 10王强. 浅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3. 11王恩来.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礼制文化的解读J. 理论界,2008,01:154-155. 12张自慧.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析儒学独尊千年之原因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27-30. 13辛全洲. 从儒家“礼”思想看和谐社会构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57-59. 14赵载光. 论儒家礼制文化的生态思想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90-94. 15张彦,郑永廷. 论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J. 现代哲学,2011,0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