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这个综述主要概括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公司股权、绩效、股权集中(一)、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的热点。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良好的股权结构能优化公司董事会构成,影响股东的行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促进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实际的股权结构优化方法的指导。因此
2、,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是非常需要的。(二)、国外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的研究是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开始的,沿着股权结构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逻辑思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不断拓展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而言,国外学者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股权集中度,二是控制权,亦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Jensen 和 Meckling(1976)的观点,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一致,因而越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
3、。Shleifer 和Vishny(1997)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价值有正效应。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出于“理性的无知”而采取“搭便车”行为。依照这样的逻辑,提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动力。(三)、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与我国股市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在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就够的自身特点,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孙永祥、黄祖辉(1999)、姜冰雨等(2000)都认为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掠
4、夺其他的小股东,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股权过于分散,所有股东持股量少,容易形成“搭便车”机制,导致对管理层的监控失效,形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同样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许小年(1997)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个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施东晖(2000)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低效率和消极作用,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则根据持股水平而定。佘晓明(2003)认为国有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上市公司价值
5、需求不一致,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比例和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关系一样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张根明 、柳超 、温秋兴 ,(2007)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国有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 U 型关系,社会法人股比2例与公司绩效呈三次曲线关系(最佳持股比例为 635),机构投资者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制衡有助于绩效的提升。姜硕、 庄新田、 陆培明(2007)发现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
6、公司经营绩与国有股比例的关系均呈三次函数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无显著相关。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型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法人控股型;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法人控股型结构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股权分散型。国内学者们不仅从整个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还就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式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看出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总体趋势呈显性相关, 其中流通股、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家股、法人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而股权集中度和与经营绩效指标总体负相关, 但相关性趋势不十分明显。黄久美(2006)认为就中国车类上
7、市公司而言, 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显著负相关。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正相关关系,控制变 t 资本规模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三年来的分析结果显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连续,稳定性较差。孙志平、申俊龙 、田侃( 2009) 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应该建立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才能更好的提高医药上市公司的业绩。(四)、对已有
8、研究成果的总结:国内学者对就股权性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视角多彩而且方法多样。比如对整个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的同时又对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分析,而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在研究中又将样本分为竞争环境强行业和竞争环境弱行业。也正是因为采用的方法选择的样本指标等不一样,使得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业绩衡量指标不同是致使对同一问题研究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的重要原因。部分研究发现 R O E 的缺陷(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等),但已有的研究仍然倾向于使用 R O E 作为业绩指标;后来也有学者开始选用托宾 Q 衡量业绩指标。当
9、然还有其他的如李春华、魏晓琴、秦奋( 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时分别选取股东权益比来衡量其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其盈利能力;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其成长能力。而张根明、柳超、温秋兴则采用杜邦分析法的八个指标来评价公司绩效,另增加了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用主成份分析法来分析这十个财务指标(P1P10),构造了一个衡量公司绩效的新指标 P。另外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不难发现,外资股相对国有股、法人股一直被学者们冷落。随着我国股市的逐步完善以及外资入主上市公司门槛的再次打开,上市公司中外资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外资股再也不是一个可以避开的话题。(五)、研究方向:通过上
10、述分析发现 ,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了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其所选样本是 1997 年 12 月 31 日以前上市的金属类上市公司,数据已相当久远。在考虑到金属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长期受到国家的保护,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金属类上市公司的实际的股权优化结构。因此对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3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的。何旭、刘国成的研究中选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净利润、挣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作为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
11、度作为股权结构变量。单独使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好比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了风险自然就大,误差更是在所难免啦。因此我认为此处用张根明 、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会更好。因为为股权分置前金属材料行业的前两大股东主要是国家股、法人股,所以才用到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股权集中度这两个个股权结构变量。股权分置后可以删除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这个变量。文章未考虑到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为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把这些变量设为固定变量引入文章。最后因为金属类上市公司包括有色金属类和黑色金属两大类,他们的结构相差很大,所以两者合起来分析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两类分开研究可能会更准确。(六
12、)、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对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借鉴张根明 、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y),同时引入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等股权结构变量和公司规模等固定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参考文献:1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15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 经济研究, 1999 (12) :23 - 303施东辉、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J世界经济,20
13、004张根明、柳超、温秋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60-1625何旭、刘国成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3(273):68-706孙志平、申俊龙、田侃 医药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药事,2009(23):418-4217 黄久美中国车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8王会娟、王生年新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石河子大学,2008 6:39-439Mork.R.Shleifer.A.Vishny.R.1988.Management owenership and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293-315.10Michael C. Jensen andWilliam H. Meckling. The2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2nomics J , 1976 (3) : 305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