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九则,(第二课时文本分析),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第一则,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则内容的理解。,内有恭敬之心,外行恭敬之礼 ,方能言孝。,第二则,“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奉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2、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第三则,“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要把“父母在,不远游”牢记在心间。,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好男儿志在四方”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
3、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的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出门远游,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支持。 (3)问题的关键在于子女是否心中有孝,有所牵挂。,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2、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第四则,1、从前四则来看,孔子谈论的是什么问题?,2、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做到哪几点?,整体感知,行孝,(1)不要让父母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操心。(2)要真心对待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3)应该尽量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如果远行,要告知父母去向。(4)要关心父母的年龄身体,为他们的长寿而喜,为他们的衰老而忧。,行 孝,唯疾之忧,敬而养之,游必有方,知年喜惧,为人之本,第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