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65332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认识乘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我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练习反馈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2 、3、4 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教学 2、3、4、6 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 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

2、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 2 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例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 5 人,第二组有 4 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 5 人,第二组有 5 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

3、列式。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理解加数中加数和相同轨数的个数与乘法中因数的关系。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摆图开写算式、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乘加、乘减课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

4、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

5、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 34-2=10;3+3+3+3-2=10 :32+4=10 .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

6、学生感受在乐中2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5 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在教完了 5 的乘法口诀后,我让学生用差不多 5 分钟的时间来记忆口诀,又通过全班背、指名背、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还穿插了一个游戏,本以为学生会对 5 句口诀掌握得很好了。可是在练习时,我出示一张课程表,让学生算一算一星期有几节课,一部分学生不会解决。天天都要面对功

7、课表的,为什么学生不会做呢?我很惊讶。后来在评课时,他们说这道题目太难了,因为隐藏着好几个条件。一是每天有几节课,二是一星期有几天,就单单一张功课表,让学生从中自选条件,有些学生当然就无所适从了。由此,我想:怎么引导学生将乘法口诀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是不是可以在尝试编口诀,交流整理 5 的时乘法口诀,应该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不应该让学生只是抽象地想到“几个 5 是几”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 5 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 张 5 元是 10 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

8、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的。快乐的假日活动教学反思总的说来,注重了学生记忆口诀的过程,也注意了与生活的联系度,还注意了要明确的提出你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年青教师,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课堂机智问题以及课堂语言的精炼性问题。接下来,我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就自己这节课的不足做一个反思。 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想比哪两道就哪两道,想怎么比就怎么比。这样的要求一提出,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因为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比较,所以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最后,再让学生对这四道题目进行比较,从部分到整体,完成学生对两位数加减

9、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系统整理。认图形教后反思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 本节课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

10、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有趣的七巧板课后反思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学以致用,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技能的体验,同时学生的成功感也就产生了。本节课学生人人都动手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思考,勇于探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选用了哪几块图形?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还能拼出哪些图形?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拼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两块到三块,再到四块、五块,操作由易到难,学生在操作体验、反思与交流,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既

11、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平均分教后自我评课教学反思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1、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12、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

13、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 4 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如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试一试说一说你什么怎么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迁移,使得汇报有序:分成了几份,每份几根。在例二的汇报中,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引导学生统一拿小棒在左手

14、,然后右手拿 2 根说一说,拿 2 根说一说:每 2 根一份,每 2 根一份运用这样的语言,学生在理解平均分、汇报平均分来的更有序,语言更有数学味。5、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 12 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 12 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文字消失,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

15、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6、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解决气球图问题时,学生汇报时呈现了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意识: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有的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连线,有的直接想乘法口诀、有的用除法计算,还有的用 12 根小棒每 2 个一份平均分成 6 份(试一试)联想 14 个每 2 个平均分应该是 7人本课也有一

16、些不足之处:1、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有点过快,学生在比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时让学生说的、比的不够充分,什么叫平均分总结的过快,至于一小部分孩子理解消化的并不是很好,从后面个别孩子汇报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这里,要充分铺垫,让概念的引出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从而才能让所有孩子接受。42、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3、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数学老师的语

17、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

18、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

19、,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期间我刻意安排一些学习困难生,让他们反馈学习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让大家一起帮助纠正,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口诀求商教学反思这节课是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主线图“小朋友打乒乓球”,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的基础上,交流与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

20、法。这样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是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不足的是:教学过程中,我的过渡语不是很连贯。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

21、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1、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5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 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 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 3:1 厘米有多长?生 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 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 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2、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

22、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 1 到刻度 2、有刻度 2 到刻度 3、有刻度 6 到刻度 7、有刻度 12 到刻度 13、有刻度 17 到刻度 18 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 0 开始量起、有从刻度 1 开始量起、有从刻度 2 开始量起、有从刻度 4 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

2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 1 米的概念。(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 1 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 1 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2)小组合作,用

24、米尺量出 1 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 1米。(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4)在地上画出 3 米、5 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存在不足。1、米尺、1 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

25、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 1 米的概念。量一量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 4 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

26、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6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这一课,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比原先想象的要好一点。学生的错误主要还是集中左、右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下次补充练习时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清自己的左右,比如:交流记住自己左右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自己身体左右的一些明显特征等。学生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从生活中的三维空间到平面

27、上的二维间的转化。二是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容易找到相对位置上的东南西北,对于某某在某某的( )面,这一类型的练习错的还是比较多,后来在练习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你应该站在那个位置看,然后让学生把你要站的那个位置用笔在题目中圈出来,然后再到图中去找你圈出的位置,用手指好这个位置,再来看另一个物体到底在哪一面,再完成填空,这样一来练习中错误也相对少一点了。这一内容确实是比较难。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

28、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7 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1、主动探究,自编口诀。学生已经学

29、过了 1 到 6 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画图,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2、利用规律速记口诀。7 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3、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

30、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电子琴的白键个数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4、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 7 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自编并熟悉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7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

31、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乘法竖式教学反思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从课的内容看肯定不如其他课生动有趣。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初始就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复习完 7 的乘法口诀后,话题一转,“一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还记得吗?”有的学生立刻回忆起来,知道如何写,但也有一些学生不知所措,这时候我随即布置了 2 条列竖式计算的题目:19+7=,24-18=。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本上很快地做好了,通

32、过 2 个孩子的板演,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完全回忆起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接着通过情境图的展示,列算式,接下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列乘法竖式的问题,在这里我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说一说。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我们应该学会“放手”,应该相信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我运用了学习上的正迁移,我的教学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的加法竖式,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完成从会列加法竖式到列乘法竖式猜想的知识迁移。迁移现象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迁移规律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对数学的教与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乘法竖式和加法竖

33、式的格式极其相似,只是符号有所区别而已。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列加法竖式的要领后,当老师要求列乘法竖式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加法竖式的格式,然后模仿着列出竖式,其实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竖式后,老师再加以讲解,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初步感知了如何列乘法竖式后,让学生及时地巩固,通过几条题目的练习后,学生对于乘法竖式也已经熟悉了。随后我出示了几题纠错题,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发现错误,在发现的过程中又再一次巩固列竖式的注意事项。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本课课前我着重了解了本单元教学目的,知道了与前面本单元乘法和除法穿插安排,交替进行。这样安排,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

34、经验和所学内容的特点,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新内容,不断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迁移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用口诀求商,所以在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需做个引导着,旧知的迁移、再现能过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课前导入以复习入手,用对口令这种游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寓教于乐既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由于没有教学挂图,因此课前我将例题中的两道题抄写在黑板上,指名读题后理解题意,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

35、启发,列出除法算式,再利用 7 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求出商来。学生在有 6 的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是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想想做做”着重练习两方面内容:一是练习 7 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是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环节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目的的强化了学习重点,分解了难点。如:我一共出示了 3 句 7 的乘法口诀,前两道让学生独立说出 2 道除法算式。最后一句提高难度,问学生:根据一句口诀只能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吗?学生回答:还能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即共 4 道算式。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能

36、将本节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深化,还能将前面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训练。练习同时还注重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儿童应用除法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练习形式的多样,激旧知的复习为学生顺利的运用 7 的乘8法口诀求商做准备,也便与学生把已有的求商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激发了儿童的兴趣;练习内容的开放,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今天教学除法竖式,在上课前我就考虑除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差别很大,学生会不会不容易接受。上课前,我先带着孩子复习了加减乘的竖式,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而然想到除法竖式,兴趣很浓。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37、,于是我追问,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既然孩子没有先行组织者,那我就必须一步步引导孩子学会除法竖式。所以我联系除法横式,自己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提出了好多问题,又刚好是竖式要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接着教学除法竖式的书写我重点结合情境理解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孩子理解起来效果还不错

38、,让跃跃欲试的学生自己动手也来写写。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没有注意数位对齐,也正是我教学中忽视的地方,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不断强调数位对齐。正因为有了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于除法竖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作业中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8 的乘法口诀说课教学反思教材方面,8 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 7172 页的内容。在学生已有 17 的乘法口诀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 8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 8 的乘法口诀,能运用 8 的乘法口诀求积。难点在于编制 8 的乘法口诀并记忆、发现口诀的规律以及记忆口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的经历 8

39、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寻找 8 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的运用 8 的口诀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8 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由于前一节课学生学会 8 的乘法口诀,掌握相邻每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在理解口诀的基础上记住了 8 的乘法口诀,懂得了记住各种口诀的方法,这些给用 8 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会用 17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今天学习用 8 的乘法口诀求商队学生来说比较容易。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建立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

40、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首先,要营造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最后,要尊

41、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总之,教师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99 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9 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 1 至 8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这之前经历了多次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 9 的乘法口诀的能力。所以编口诀并不是这节课的难点内容。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乘法口诀

42、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变重知识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来实现课堂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乘法口诀表教学反思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背一背 1的乘法口诀,由“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引导学生想象:把的乘法口诀组合的一起,会是一个什么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乘法口诀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表象,并在前面学习了的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在头脑中画一个的乘法口诀表,了解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为下一步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做个铺垫。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小组分别汇报自学结果,最后

43、教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大多数学生能利用规律有条理地记住全部口诀。但仍有少数学困生不能记住口诀,需要进一步利用结对子来帮助。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教学反思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上网查资料.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只要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就行了.由于该课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纯粹的练习,花头劲不多.所以课的一开始以看算式说得数,为下面做铺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同时也出示了连加、连减,利用以前的知识导入了今天的新课,教学这节课时,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本课的内容也不难,完全可以放手,著名数

44、学家波利亚的一句名言,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讲解例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新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题目时总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而我只能做为引路人,带领他们往更深的地方进攻.今天这节课我也打破了枯燥乏味的沉闷的题海战术,采用了开火车比赛,品“蛋糕“,抢答,夺红旗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真正投入到这节课中.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课中有比赛、游戏环节,学生特别兴奋,所以课堂纪律不是太好,这也是我最近正在考虑解决

45、的问题.在对例题讲解的时候,应强调明确计算步骤,要求学生学会说清每一步该干什么.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照例题的书写过程写一写,刚学的时候,最好要求学生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可以提高正确率.当时我对他们高估了,要他们把第一步的结果记在脑中来进行抢答,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可先出示两小题,让学生说清运算顺序及计算步骤,再拿另两小题抢答,效果肯定不同.还有1、2 两题有点类似,在这可放手让学生发现.要求先计算再观察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其实计算过程一样.在品蛋糕的活动中,先出示第一个蛋糕中的一步计算,即“33“,“95“,学生口算,并观察发现,要求把这两个一步

46、计算合并成一个算式,引导“95“中的“9“从何而来?也就是由哪个算式得来?在出示时可将“33“移到“9“的位置上.最后出示“335“,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连乘算式可以由两个一步计算合并得到.再出示第二个蛋糕,可要求同桌合作完成,交流,老师并加以评析.最后一个蛋糕完全放手让学生完成“算 24 点”教学反思“算 24 点”是一节教学完乘法口诀表后的实践活动课。这节活动课主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10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这节实践活动课

47、的教学反思:一、先易后难,感受活动的趣味。我先用三张牌来进行试算,让学生算 24,让学生初步感知算 24 点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张牌,让学生算 24。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教给学生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们在“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学生们玩得非常投入,兴致也非常得高。二、分享快乐,培养合作意识。四张牌算 24 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的。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四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算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

48、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形式多样,感受算法多样化。活动过程中,采用“想一想”、 “说一说”、“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使单调的“玩扑克”游戏生动活泼,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用四张牌算 24 点,不像两张和三张牌那样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里,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当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

49、有待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精益求精。时分秒教学反思“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仅管如此,还是有好多的学生对这课掌握不牢固。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时、分、秒这一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