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
2、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 、 “广东服务”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既是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高端竞争的基础,也是工业化国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增强我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省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我省已初步形成了适度重型化、高级化的产业体系,但总体上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面临着国内外产业竞争的严峻挑战。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我省破解发展难题
3、,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引领,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扬长补短,狠抓关键,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打造示范带动力强的八大重要载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当全国现代产业发展排头兵。 (二)发展目标。 到 2012 年,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50左右,现代服务业
4、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到 2020 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 60;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分别成为第二、一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原则,坚定走广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互动,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 坚持产业优势集聚原则,吸收、整合、集聚省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分工合理高效,推动产业走上价值链的高端。 坚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原则,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培养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扩大和促进本省劳动力就业。 三、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包括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 (一)发展以生产性
6、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八个产业。重点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壮大信贷、资本、保险市场和地方龙头金融企业;建设一批枢纽型的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普遍运用;完善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业及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专业性会展;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和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立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动漫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若干个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 (二)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汽车、钢铁、
7、石化、船舶制造五个产业。重点建设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高整车产品研发能力和关键零部件本地化比例,发展以自主品牌、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汽车制造基地;打造以炼油、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沿海石化产业基地;发展以合金钢、特种钢为主的现代钢铁基地;发展新型、特种船舶,建设大型修造船基地。 (三)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海洋生物等六个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液晶平板显示等产业;加强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和生物芯片、中医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及特种功能、高性能结
8、构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材料;加快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努力发展航空和卫星应用产业;大力建设沿海蓝色产业带。 (四)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主要包括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产业(家电、家具、五金、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陶瓷、建材等)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旅游、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两大类产业。重点以品牌为龙头,开发节能、环保、网络和时尚型电器;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配套能力;发展一批现代食品饮料企业集团;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人性化、功能化的新型建材业。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育、节庆和商务会展旅游;着重发展廉租房、限价限
9、套房;规划建设一批适宜创业、创新、居住的“三适宜”城市。提高群众“衣、食、住、行”消费水平。 (五)发展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优质粮食、特色园艺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六个产业。重点发展花卉、水果、南药、珍贵树种等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工厂化种养业、远洋捕捞业、休闲渔业、林化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供销服务水平,完善包括种子种苗统供、重大动植物疫病害防治、农业机械统一使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商品流通等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发展以能源、交通、水利等为支撑的基础产业。主要包括煤、电、油、气等能源产业,海陆空
10、等交通产业,堤坝库水利工程等三大类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省内大型骨干电厂和电网主干线;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储运供给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海水和矿产资源。加快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轨道交通和高等级航道“三大网络”及集装箱运输、能源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三大系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建设人水协调的水利工程体系。四、重点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 (一)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产业核心区” 。按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要求,统筹协调和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大交通运输体系、重大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环保、电力、信息等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产业同布、市场同体、交通同管、电力
11、同网、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重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同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空港海港经济圈,积极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际服务业支持中心。加快“腾笼换鸟” ,提升产业层次。通过五年努力,把珠三角建成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全省、辐射华南的现代产业示范区。 (二)建设“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 。办好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推动基础设施及项目落户建设;重点规划建设 12 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加快“双转移”步伐,加强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促进欠发达地区
12、劳动力向产业园区转移、就地就近就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与珠三角优势互补配套的产业转移园区网络体系。到 2012 年,实现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显著提高,产业转移园区成为东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建设“数字广东” 。建设全省基础传输网络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粤港澳网络一体化;建设网络民生、网络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在线化三大工程,实施数字家庭普及计划,实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中的普及应用,推进“信息兴农”工程,实现“泛珠”区域信息共享;大力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产业园,形成优势信息产业集群。经过五年努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主要信息化指标达到中
13、等发达国家水平、珠三角地区信息化水平初步迈入全球信息化水平先进行列。 (四)建设“广东循环经济系统工程” 。加快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能效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基础,分别创建500 家国家级清洁生产企业、节水型、节能型、节材型、节地型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以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和专业镇(区)为重点,建成 30 个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以省级节约型试点城市为基础,推进大中城市生态化改造,力争全省一半的大中城市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五年努力,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清洁企业、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城市于
14、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五)建设“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 。着力构建以广州、深圳两大商贸物流中心为核心,以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城镇群为支撑,对接港澳及周边省区,辐射东南亚,功能互补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推动商业贸易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配套建设一批中高级流通贸易市场,构建现代分销、批发体系,形成重要商品集散、采购、物流配送和会展四大中心及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用五年时间,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运营灵活的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的全国现代流通中心,显著提高现代流通业占第三产业比重。 (六)建设“粤
15、港澳金融合作平台” 。在基础上,建立粤港澳金融合作协调机制,推动粤港澳金融合作与开放先行探索,努力推进三地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等双向开放。打造港、澳、深、穗、佛金融合作圈,逐步完善粤港澳经贸活动往来人民币和外汇跨境结算系统;创造条件争取中央批准在我省进行金融改革开放与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努力构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力争经过五年努力,金融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粤港澳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区域。 (七)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 。依托珠江两岸良好的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创新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工业设计、文化传媒、动漫制作、创意产品研发、咨询策划、设计创意等
16、高端行业,做大做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和品牌,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经过五年努力建立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的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区之一。 (八)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多元化拓展进出口市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布局,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快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资源合作开发,支持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
17、国际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全省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 五、加快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制订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 ,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加快实施省部产学研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名牌带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推进省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发展创业投资,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体系,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基地
18、、东西北城镇群中心科技创新园。 (二)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抓紧颁布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建立产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加快建立资源产品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加快电力、钢铁“上大压小”步伐,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和试点城市,加快省、市、县(市、区) 、乡镇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严格保护耕地;推进“三旧” (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
19、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科学实施“上坡下海”造地工程。推行节能节地减排工作排名制度,确保把“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 (三)制定落实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编制我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编制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大力建设“新十项工程”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区域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产业政策,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东西北地区为腹地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产业链。制定鼓励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政策,提高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标准,限制人均投资强度低于标准的新建和扩建项目进入。创新招商引资
20、方式,提高产业招商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 500 强企业投资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产品和项目落户我省。 (四)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现代产业发展导向资金,在整合省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20082012 年,省财政每年安排 10 亿元,专项引导投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重点支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用好节能减排、 “双转移”以及现有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设立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空港
21、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我省现代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大力实施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计划、留学人员来粤创业计划、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计划等“三大引才计划” 。加快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六大产业的领军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支持各层次产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大力推行以业绩能力为核心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办法,建设支柱产业企业技师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表彰宣传优秀技术工人。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省发展现代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注重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制订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发展合力;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指导、协调和推进本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决定,抓紧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