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台州市学院路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课 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年级科目 五年级上册语文备课组长 帅卫红 主备人 施玲玲时 间 2016/08/04参与人员 邵灵燕、帅卫红、翁俏俏、金鑫、金秋馨、施玲玲教材分析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
2、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学情分析初读课文,要了解文章是一篇访谈录,知道课文写了谁与谁的对话。细读课文,要明确苗苗与季老是从“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这四方面进行交流的。从两者的对话中,感受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感受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进而理解题目的寓意。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绿”;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
3、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教学准备 多媒体工具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问:小苗指的是谁?大树指谁?答: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课件出示 季羡林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11999 年 8 月 21 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绿”),
4、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件中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看闲书、谈偏科、学外语和背诵古诗文。)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
5、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师结合课件简单介绍四大名著和侠义公案小说并了解什么叫三贯通。)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理解“三贯通”和“起码”。(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
6、的理解吗?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3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师: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2)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
7、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三贯通,这才是 21 世纪的青年。什么是“贯通”?“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 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
8、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8、说一说季老和苗苗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4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
9、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课后习题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